摘要:近年來,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出現了很多問題。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對小學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和諧、民主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卻并不盡如入意。本文作者從問題入手進行深入地剖析并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對于改進當前小學英語教學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8-0147-01
一、引言
一個高素質的小學英語教師是做好小學英語教學工作的重要前提,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深入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設計豐富多彩的英語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以求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但是在我們踐行新課程改革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問題。作為小學英語教師,我們必須積極思考,勇于探索創新,想出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良策。
二、當前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以形式上的合作學習代替真正意義的合作學習。《英語課程標準》提倡體驗、實踐、參與,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想與方法等。現代教育理念認為。一個人今天在學校的學習方式應與他明天的社會生存方式保持內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學習正是這種一致性的切入點。在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很重要。但走進英語課堂,我們會發現,合作學習似乎僅僅成為了一種徒有其表的“時尚”。
對策: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撤師要選擇恰當的合作內容,合作時機,合作形式,講究合作策略,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選擇有利產生爭論的,有價值的而且是個人難以完成的內容,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交換意見。另外,教師還必須選擇恰當的時機,如方法多樣時,學生思考現困難時,意見不統一時,關鍵在于提出的問題能否提供合作,是否值得討論。
(二)很多教師不注重學生的參與率,認為只要有人能舉手就行。受課程內容較多、課時安排有限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很多小學英語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完全不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只要學生當中有人能夠舉手回答問題,就接著完成下一步教學環節。這樣的課堂教學只能照顧到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沒有絲毫幫助,極易造成英語學習兩極分化的現象,有悖于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的教學要求。
對策:英語課程標準對教師提出的第一個要求就是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所以,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根據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發展。尤其是后進生,教師更要給予他們更多的愛心和耐心,為他們提供更多的表現機會,幫助他們樹立學好英語的自信心。
(三)多媒體輔助教學變成依賴多媒體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已經悄然走進小學英語課堂。這無疑給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近年來在教學中發現部分教師對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作用和意義認識仍然存在一些誤區。過分夸大了多媒體課件的作用。英語課堂上教師必須隨時根據教學進展需要創設情景。引導學生操練而達到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目的。
對策:多媒體技術運用與語言教學能夠集聲音、圖像、文字等多種信息功能于一體,能極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視聽等感官要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課件能為課堂教學提供廣泛的視聽空問,更好地展現教師的意圖,提高課堂效率。多媒體的設計應有明確的目標,為教學設計服務,每一課時的課件應有一條主線,可以以課本中某一人物或話題而設計,不要過多地涉及學生并不熟悉的人物和場景,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四)游戲內容代替學習內容。表演代替操練。小學英語教學要充分考慮兒童的心理特點,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學習英語。因此小學英語教師創造了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例如:做游戲、唱英文歌曲、說兒歌、跳舞、猜謎語等。這些都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小學教學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做做游戲,唱唱跳跳,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對策:教師要正確處理好教學中興趣和能力的關系。我們不能拋離學生的生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來單純的“玩”,任何一種單一的形式,時間久了。對學生的大腦都會形成一種單調的刺激。我們應該在英語課上聽說讀寫全面運用。全面調動,全面訓練,把玩、唱、做游戲和學生深度的思考結合起來。
三、結語
本文主要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從問題入手進行深入地剖析并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希望對改進當前小學英語教學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為學生創設和諧、民主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戴曼純.外語能力的界定及其應用[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6).
[2]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魯子問.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理論與實踐[M].B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林洪,聊城大學大學外語教育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