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燕
編外室友的苦惱
陳小琪今年17歲,是珠海某中學的高二女生,因在住校期間感到苦悶,時常獨自哭泣,在媽媽趙女士的陪同下找到我咨詢。
趙女士簡單介紹了女兒的情況,說:“這孩子肯定有什么心事,又不肯跟我說,我拿她沒有辦法,班主任也拿她沒有辦法,所以才來向您求助。我和班主任都認為這孩子是學習壓力太大,可她自己不承認,說學習挺輕松的。”
“本來就是嘛!”陳小琪插嘴道,“都上高二了,哪個同學沒有學習壓力,都習慣了。”
“那你為什么哭?”趙女士搶白女兒。
陳小琪欲言又止,看了我一眼,索性低下頭不再說話。
為了深入了解陳小琪的思想狀況,我向趙女士使了一個眼色,請她回避。她心領神會,借故離開了咨詢室。
見媽媽離開,陳小琪沖我苦笑了一下,說:“有些事,媽媽不可能理解,我也不想讓她操心,她越操心,我越麻煩。”
我笑道:“有什么難言之隱,可以對我說,我給你保密。”
“其實也沒什么特別的事,就是有些苦惱。”她告訴我,她的苦惱是不知道如何與室友相處。她從高一開始住校,與現在的5名室友相處了一年半。6名女生是一個班的,在外人看來她們關系融洽。因為她們不約而同地使用華為手機,而且學習成績都不錯,所以稱她們為“華為學霸六人組”。但是陳小琪卻認為應該叫“華為學霸五人組”,因為她感覺自己與5名室友沒那么親密,盡管她從未與室友發生過矛盾。
我問:“那你的苦惱是什么呢?她們合伙排擠你嗎?”
“不,絕對沒有!”陳小琪堅決否認,“她們對我都很好,給我很多幫助。我想,她們都拿我當閨蜜,但我總有逃跑的沖動。對,就是想逃跑的感覺,害怕與她們親密。”
“那你一定很孤獨。不是四顧無人的孤獨,而是在人群中的疏離感,對嗎?”我問。
“對!”陳小琪眼圈紅了,“當我笑嘻嘻地跟她們一起去食堂吃飯,當我們下了晚自習手拉手在操場上散步,當我們早晨起床合唱《明天會更好》,我都覺得自己是個另類,是個編外室友。”
我說:“聽起來你們蠻和諧的嘛!有什么不和諧的事嗎?或者,是什么事讓你感覺你們的關系不和諧?”
陳小琪想了想,舉例說:“比如我們周末一起去看電影,有ABCD四部電影在熱映,她們5個有的想看A,有的想看B,有的想看C,只有我想看D,爭論不休。這時,我不會告訴她們我想看D,而且,我會很緊張,怕她們真的因為意見不一吵起來。當有人提議分開看,各取所需,我更害怕了,不知道陪誰更合適,如果隨便選一個,那其他人怎么看我?我們友誼的小船是不是就這么翻了?”
我引導道:“也就是說,當意見不一的時候,你總是依著別人。是嗎?”
陳小琪使勁點頭,說:“人們常說的‘迷失自我可能就是這個意思吧?我的麻煩其實更大,因為我的室友有5個,我不知道依著誰好。您知道的,女孩子都小心眼兒,我害怕跟一個親密而讓另一個傷心。我們6個人在外人看來親密無間,其實經常有些小摩擦,甚至還有兩個是‘單戀情敵,她倆都喜歡班上同一個男生。她倆都私下跟我說對方的壞話,我不知道該站在誰的一邊。”
我問:“那么,你的5名室友中,你跟誰關系更親密一些?”
陳小琪眨眨眼,沉吟道:“我跟誰都不親密。如果感覺這兩天跟誰顯得更親密一點,我會故意疏遠她兩天。我就是這樣逃來逃去的!阿姨,您說我是不是有心理疾病啊?是社交恐懼癥嗎?”
我說:“現在,你問你一個問題:你希望與室友建立更親密的關系嗎?認真想一想再回答我。”
陳小琪兩眼噙淚,哽咽道:“想……我想有真正的閨蜜……但我不敢……”
依戀模式是根源
陳小琪患的不是社交恐懼癥,而是親密關系恐懼癥。所謂“親密關系”,并非單指愛情或異性間的情感,而是泛指友情和各類社交關系。社交恐懼癥的主要癥狀是害怕與人談話,見人就緊張、面紅耳赤、顫抖等,而親密關系恐懼癥患者有時候會在人群中表現得性格外向,甚至大大咧咧、不拘小節,但內心時刻注意與人保持距離,拒絕過度親密,很難融入某個圈子。值得強調的是,親密關系恐懼癥患者在恐懼親密關系的同時,又渴望與人建立親密關系,正是這種情感沖突讓患者苦不堪言。
陳小琪所說的“迷失自我”,事事遷就別人,其實可以反過來理解,即她的自我意識太強。無論是在愛情關系、普通異性朋友關系還是同性友情中,親密關系恐懼癥患者都十分在意自我形象,其拒絕親密的行為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捍衛”,即通過主動選擇保持距離來避免被動地被人疏遠。這樣的人容易與人結識,但不容易與人接近,更不可能輕易向人表露內心。
陳小琪在與室友交往過程中表現出了一種強烈焦慮感,她既渴望與室友親密無間,又擔心室友不回應自己的感情付出,擔心出現關系缺乏私密性、沒有安全感、不公平對等、觀念差異、愛好差異等麻煩,于是傾向于回避深入交往。但是,她的回避行為給她帶來了更大的麻煩:孤獨。她無法忍受孤獨的折磨,所以才苦惱得經常獨自哭泣。
單獨交流時,趙女士認可了我的分析,但對親密關系恐懼癥的形成原因感到迷惑。她說:“從小到大,我和丈夫都鼓勵小琪交朋友,只要不早戀,與男同學交往也是允許的,她怎么會出現這種心理問題?”
我告訴趙女士,根據現代心理動力學理論,人總是會根據早期人際關系的體驗,尋找在現實生活中符合的人和事。換句話說,患者難以與別人建立親密關系,很有可能與其早期依戀關系的模式有關。
“依戀關系?什么意思?”趙女士問。
我告訴她,依戀關系即嬰幼兒與養育者的關系,養育者通常指父母,尤其是媽媽。心理學研究認為,依戀關系的模式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叫安全型關系。在這種關系模式中,媽媽對孩子關心、負責。體驗到這種依戀情感的嬰幼兒知道媽媽的負責和親切,甚至媽媽偶爾不在身邊時也這樣認為,所以有安全感的嬰幼兒一般比較快樂和自信。
第二種叫焦慮矛盾型關系。在這種關系模式中,媽媽對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別關心和敏感。嬰幼兒在媽媽離開后會十分焦慮,一旦與媽媽分離就大哭,別的養育者不易讓其安靜下來。這樣的嬰幼兒缺乏安全感,特別害怕陌生環境。
第三種叫回避型關系。在這種關系模式中,媽媽對孩子也不很負責,孩子則對媽媽疏遠、冷漠。當媽媽離開時,孩子不焦慮,母親回來也不特別高興。
“依戀關系的劃分不是絕對的,存在不少混合型。”我解釋道,“對照上面的理論和小琪的情況,我判斷她早期依戀關系模式有可能是第二種和第三種的混合型,即焦慮矛盾型和回避型之間的依戀關系。您怎么看?”
趙女士的回答進一步證實了我的判斷。她告訴我,當年生下陳小琪時,正值自己的事業關鍵期,沒時間照顧,于是把孩子送到鄉下的奶奶家。“小琪6歲上學以前,我們一年能見上兩三次,因為隔的時間比較長,相聚時孩子跟我不大親密,我離開時她也不怎么鬧。”趙女士回憶道,“或許正是這樣的早年經歷給孩子的心理埋下了禍根吧。都是我的錯!”
別壓抑自身需求
在趙女士的懇求下,我對陳小琪進行了三次心理輔導,內容大致如下:
第一,正確認識親密關系。我告訴陳小琪,與人建立親密關系是人際交往的高級階段,即找到知心朋友、建立小圈子,與人建立相互依賴、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的親密關系是人擺脫孤獨感和維護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
“所以,即便在親密關系中也會有不愉快,也不能一味拒絕,否則就有可能成為孤獨者。誰愿意當孤家寡人呢?”我用開玩笑的口吻嚇唬陳小琪,“如果你不改變這樣的觀念,以后怎么戀愛呢?”
陳小琪羞紅了臉,不過她贊同我的話。
第二,別壓抑自身需求。我對陳小琪說:“在親密關系的互動中,如果一味壓抑自身需求,將使你很難與人建立起親密關系,即使建立了較為親密的關系,也是徒有其表,無法滿足你的溝通需要。就像你與室友貌合神離一樣,只會帶給你痛苦。另一方面,你對室友一味迎合,也會讓她們感覺不好,甚至認為你的行為是一種欺騙,因為你對自我的忽視使她們喪失了親密的主體。”
陳小琪左右為難,不知如何與室友相處。
我點撥道:“最好的辦法也是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勇敢地表達自己,自然會吸引那些真正志趣相投的人來與你發展健康的親密關系。”陳小琪若有所悟地點點頭。
第三,主動經營母女關系。我告訴陳小琪,她恐懼親密關系,根源是母女關系有缺憾,應該利用去外地上大學之前的一年半時間努力經營。
我請趙女士進來,當面向女兒講述當年自己的工作有多么忙,有多么想念遠方的女兒,后來多么努力地補償,現在又是多么地抱歉。望著淚流滿面的媽媽,陳小琪終于動情,她撲到媽媽的懷里,母女倆抱頭痛哭。哭夠了,又相擁而笑。
在趙女士的全力配合下,心理輔導的效果很好,陳小琪與室友的關系趨于正常。可能是放下心理包袱的緣故吧,陳小琪的學習成績有所提升,2016年高考,她被西安某重點大學錄取。祝福她在未來的生活中享受到更多的親密關系的甜蜜!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