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海虹
[摘 要] 古詩詞是中國文化史上的藝術瑰寶,它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增加其文化底蘊,陶冶情操,培養(yǎng)美好品質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古詩詞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初中生剛接觸古詩詞,文字生疏,缺乏語感和停頓斷句常識。教師應加強古詩詞誦讀教學,提升學生的欣賞品味及審美情趣,豐富文化底蘊。
[關鍵詞] 古詩詞;朗讀教學
一、初中古詩詞教學現(xiàn)狀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7~9年級的學生應背誦古今優(yōu)秀詩文80篇(段),并推薦部分篇目,明確提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的教學目標,充分說明古詩詞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而大部分教師在詩詞教學中直接填鴨式講解詞義、詩意,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然后讓學生背誦,有意無意地忽略朗讀的形式。
(一)學生有畏懼學習古詩文的心理
古詩詞距當今學生的時代太遙遠了,很多常識都和現(xiàn)實存在差異,學生在剛接觸古詩詞時,對古詩詞的字音、節(jié)奏和深奧的表達產生畏懼,學習就提不起興趣。
(二)教師缺乏古詩詞朗讀訓練的觀念
不少教師教古詩詞就是為了應付考試,緊扣字詞句含義,字字落實,反復抓全文的背誦和默寫,考試完全是為了得分。所以,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只注重全堂講解,完全忽略了朗讀。
二、古詩詞教學的朗讀方法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讀、寫、聽、說四項實踐中,“讀”是基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才能更好地積累語料,形成語感,悟得語言規(guī)律,發(fā)展語言能力,同時,又能接受文本語言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和價值觀的熏陶感染。教師用“以讀促教”來解決古詩詞教學的難題,可有效地進行古詩詞朗讀教學。
(一)示范朗讀
葉圣陶主張的古詩詞最好用美讀,美讀是一種側重于審美欣賞的閱讀。而要學生進行古詩詞美讀前,教師需進行朗讀示范。
示范性的朗讀可以是教師美讀,教師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讀打動學生的心,喚起學生朗讀的欲望,學生才能情不自禁地進入角色仿讀;假如教師缺乏美讀能力,還可以讓朗讀特別好的同學事先練習,課堂上進行范讀,教師總結朗讀要點,學生領會。例如:李清照的《武陵春》,示范朗誦到“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時,把“許多愁”再重讀,拖長用“許—多—愁”表現(xiàn)出來,通過綿延的聲音,讓學生感受李清照思念丈夫,有家難回的惆悵,自然而然體會到李清照痛苦之大,哀愁之深,又豈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釋的情感;深情朗讀李清照的《聲聲慢》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學生在疊詞重復的節(jié)奏中感受到愁慘而凄厲的氛圍,徘徊低迷,婉轉凄楚,極富音樂美。好的泛讀能在學生耳邊繞梁三日,并作為自己朗讀水平提高的目標,受益一生。
(二)情景朗讀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教師合理創(chuàng)設和運用教學情境,能激起學生的朗讀欲望,真正做到情感自然流入,聲由心生。
1.巧妙引讀
教師在學生朗讀前可介紹詩詞背景、作者簡介或與古詩詞相符合的前言。學生根據(jù)情境的不同進行朗讀。例如:人在激動時常常借助眼淚來宣泄內心痛苦。教師引讀李清照的《武陵春》,蘇軾因夢見亡妻而“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柳永因和愛人分別“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而李清照經歷了至親至愛的丈夫離去,家鄉(xiāng)淪陷,文物被毀。尋尋覓覓,景物依舊,人事卻變了,周圍冷冷清清,頓覺凄凄慘慘戚戚,怎能不讓李清照感嘆。學生深情接讀:“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教師巧妙的引讀往往能觸發(fā)學生內心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聲由心生,深情朗讀。
2.配樂朗讀
把音樂元素引入到古詩詞誦讀當中,可以營造詩意氛圍,更易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詩詞傳達的意蘊。如《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是唐代文學家溫庭筠的代表詞作,與李清照的《武陵春》一樣都暗示了人物孤獨寂寞愁苦的心境。這首詞被編曲為《菩薩蠻》。用歌曲《菩薩蠻》伴奏來作為朗誦李清照《武陵春》的配樂,學生在音樂伴奏中就更能體會詩人的心情,誦讀的效果會比較好。
3.分角色朗讀
分角色朗讀是一種讓學生進入文本角色、感受作者之情的有效途徑和形式。分角色朗讀多用于情節(jié)性較強的古詩詞。例如:唐琬的《釵頭鳳》和陸游的《釵頭鳳》誦讀教學,讓男生嘗試扮演陸游,深情朗誦:“東風惡,歡情薄。一杯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讓女生扮演唐琬,悲情朗誦:“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學生在抑揚頓挫的朗讀中認真體會兩人被迫離異、思念對方的悲痛及對封建禮教的憤恨。
分角色朗讀應在充分理解詩詞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學生才會讀得入情入境,讀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語氣、語調和內在的思想感情,才會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相應的表情,伴之以相應的動作。
4.調動感官
誦讀不僅要運用嘴形,更是要全面調動耳、眼等感官。正是如此,教師在誦讀教學設計上,可以采用多種調動感官的方式,讓學生能對古詩詞熟讀成誦。例如:教師在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詞中,講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時,配上呼嘯的風聲的音樂,讓學生想象大雪紛飛,銀裝素裹的美景,口由心生誦讀出來。耳聽、心想、口誦,再自然而然地配上肢體動作。
三、拓展性誦讀
古詩詞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產生困惑,與其教師生硬的解釋,硬塞給學生固定的答案,有時不如拓展引入相關的古詩詞資料,啟發(fā)學生較為個性而深入地理解文本,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例如:李清照的《武陵春》講到“物是人非”對丈夫的思念,可以引出李清照另一首對丈夫思念的詞《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加深對李清照內心“愁”的理解;講到“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時,可以拓展到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通過對比領悟出李清照寫“愁”的精妙。
四、鼓勵自主誦讀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者的寫作意圖、表達的感情、描寫的意境都是個人意會的產物,讀者因生活學習環(huán)境和知識層面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學生能夠談出對文本的理解,又能將這種理解轉化為對古詩詞的理解,更能將自己的理解轉化為自主朗讀并極具個性地表達出來,就達到了學習效果。
例如:溫庭筠的《菩薩蠻》中,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鷓鴣雙雙”的反襯手法,感受人物的孤獨;通過容貌服飾的描寫,體會人物內心的孤寂,從而把朗讀的情感定位為“苦悶”。課堂中女學生站起來說:“老師,這首詞寫女子起床梳洗時的嬌慵姿態(tài)以及精心化妝、挑選華麗的衣服神情,我反而想讀出像我們現(xiàn)代女子晚睡晚起,起床后的慵懶但又一定要把自己裝扮得美美的隨心所欲的閑適美好。”一語激起千層浪,女生們都在悄悄地附和:“是啊,是啊,這首詞讀出閑適美好多好……”教師:“好,你們女同學好好準備準備,明天讀給我們聽聽。”第二天,學生們朗讀時還配上輕緩、舒適的音樂,確實讀出來了現(xiàn)代女子的特點,教師在給予同學們充分地肯定后,可以將實際生活與古詩詞充分結合,讓學生自主朗讀。
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誦讀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心靈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缺少了誦讀,古詩詞教學就沒有了生機活力。教師在強調古詩詞朗誦的同時,還要合理設計古詩詞朗誦環(huán)節(jié),使課堂的朗誦聲變得有節(jié)奏,讀出古詩詞的意境,讓古詩詞朗誦映輝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沈首梅.“讀”領風騷——淺談初中古詩文朗讀教學創(chuàng)新[J].語文學刊,2015,(24).
責任編輯 吳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