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蓮
【摘要】伊犁旅游資料的英譯能夠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在具體操作時,一定要考慮到伊犁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語境,選擇恰當的翻譯策略,才能提高譯文的質量,吸引更多國外游客,促進伊犁對外文化宣傳和更好地實現跨文化交流。
【關鍵詞】旅游資料 文化語境 翻譯策略
一、引言
伊犁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共有47個民族,各個民族均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除回族外)和文化。伊犁旅游資料極其豐富,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極具新疆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是伊犁旅游的精華和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內涵的內容也是伊犁旅游文本的最重要的部分。伊犁旅游文本除了具有其他旅游文本都具有的基本特點外,大量的具有少數民族文化的負載詞和專有名詞的出現是其最重要的特點。
旅游文本最主要的功能是為讀者提供目的地信息,不僅幫助他們了解目的地的自然風光,更重要的是提供當地文化信息。在伊犁旅游文本中,無論是對自然景觀的描述,還是對人文歷史的介紹,大多都不可避免的包含有關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的內容。因此,在對伊犁旅游資料進行英譯時,應采取適當的策略來翻譯具有濃郁少數民族文化內涵的文本,才能既向外真實推介和宣傳伊犁,又能為譯入語讀者所接受。
二、伊犁旅游資料在文化語境中的翻譯策略
1.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策略。文化負載詞,又稱詞匯空缺,指源詞語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譯語中沒有對應詞。眾所周知,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內容,也是旅游業興旺的源泉。文化負載詞的跨文化解讀是旅游外宣文本翻譯的一大重點,應采取恰當有效的翻譯策略,避免按照字面的簡單翻譯而造成的信息誤解。多元文化性是伊犁旅游資料的一大特色,如何有效翻譯在這種多元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文化負載詞是旅游文本翻譯的關鍵。
在英譯這類詞時,音譯法是一個較合適的方法,但“由于文化差異,單純音譯,只會給譯入語帶來語義空白,達不到語言的首要功能——交際效用”。因此,音譯加注法是一種最合適的方法,即在譯入語中運用少數民族源語讀音,再加上注釋的方法。這樣便既保留了少數民族文化的內涵,又便于目標語讀者理解。例如,極具維吾爾族特色的民族服飾 “花帽”和“長衫”,如若按照字面意思譯為“flower hat”和“robe”,勢必會造成文化誤解和信息的遺失。最合適的策略應該是按照維吾爾族語言音譯并對其加以注釋:“Doppa (four-edged hat with floral patterns)”和“Qiaban robe (a robe reaching down to the knees without collars, sleeves and buttons)”。又如,哈薩克族有名的馬上活動“姑娘追”,有些文本就直譯為“girls chasing”,這個譯文極可能會讓英語讀者誤認為是一種女孩間的追逐游戲,事實上,這是一種男女間在馬背上進行的追逐嬉戲的一種活動,因此,為了避免誤讀,應按照哈薩克語音加注釋譯為“Kyz Kuu (a Kazakhs game in which girls chasing after boys on the horse backs)。而哈薩克族的民族樂器“冬不拉” 即可譯為“Dombra (a plucked string instrument of Kazakh)”。音譯加注策略為讀者提供了最佳語境關聯,使讀者付出最小的努力就能達到預期的理解。
伊犁很多少數民族都信仰伊斯蘭教,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塔塔爾族和柯爾克孜族等。他們在宗教習俗和飲食上與阿拉伯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英譯一些宗教或飲食相關的文化負載詞時,可以用借用法,用阿拉伯語進行轉譯,如烤肉可以譯為“shish kabab”,抓飯可以譯為 pilaf。而穆斯林的盛大的傳統節日“古爾邦節”和“肉孜節”,即可譯為“the Greater Bairam”和“the Lesser Bairam”。此外,新疆少數民族的飲料“卡瓦斯”,因是在俄羅斯的卡瓦斯傳入新疆后改制而成,則可譯為“Kvass”(俄語:квас)。“借用策略既要維護源語的文化表征,又要保證輸出信息為目的語受眾接受,通過‘借用拓寬了其文化輸出信道”。
2.地名和旅游景區/點名稱的英譯策略。伊犁地名來自于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各個民族,與各名族有很深厚的關系,體現了伊犁多民族聚居的悠久歷史。因此,伊犁地名的準確翻譯也是讓外國游客細致了解伊犁各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伊犁極少數地名是漢語地名,大多數都是來自少數民族語言。伊犁地名的英譯應該體現我國地名翻譯的要求,遵循約定俗成和名從主人的譯名原則。
(1)如果是漢語名稱,則該地名的漢語拼音就是英語譯名。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中國地名,不僅是中國的統一標準,而且是國際標準。如:伊犁—Yili,天山—Tianshan Mountains,伊寧市—Yining City, 新源縣—Xinyuan County。
(2)如果是由少數民族語音譯轉為漢語的地名,則須遵從名從主人的原則,不能采用漢語拼音法,而要根據這些地名的源語發音音譯轉寫為英語。例如,由蒙古語語音譯轉寫而來的那拉提、霍爾果斯、尼勒克和特克斯等,英譯時,應按照蒙古語發音譯為Narat, Korgos,Nilka和Tekes; 而來自于錫伯語的察布查爾即可譯為Qapqal。這也遵循了《少數民族語地名漢語拼音字母音譯轉寫法》的規定。
伊犁絕大多數景區/點的名稱都來自于具體的地名加通名,所以,在英譯時,可參照以上方法加英譯通名即可。如庫爾德寧草原—Koldeneng Scenic Area、唐布拉大草原—Tangbale Grassland、夏塔古道—Shate Acient Trail和拜都拉清真寺—Beytulla Mosque等。
“地名不僅僅是簡單的個名詞問題,它是承載著歷史、文化傳播使者的角色。譯者在翻譯實踐中要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既要遵守國家規范,又要促進少數民族語言跨文化語言交流”。翻譯在對外旅游中傳承跨文化的作用。規范、標準的地名英譯是使外國游客了解伊犁的很好途徑。
三、結語
伊犁擁有獨特的地理和人文環境,其旅游資料的翻譯背后蘊含著極為豐富多樣的文化。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游客選擇來伊犁旅游,伊犁旅游文本的英譯對促進伊犁旅游業的發展也變得愈發重要。在進行伊犁旅游資料的翻譯時,應注重伊犁獨特的人文環境和中西的文化差異,采取恰當的策略,側重將伊犁旅游資料中所蘊含的獨特的少數民族人文歷史文化更好地推介給外國游客。
參考文獻:
[1]擺貴勤,趙佳佳.新疆旅游外宣文本中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策略——以《英文妙語說新疆》為例[J].語言與翻譯.2015(2):71-74.
[2]包惠南,包昂.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3]付鴻軍,虞銳.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J].2015 (9):152-156.
[4]盧小軍.外宣翻譯“譯+釋”策略探析[J].上海翻譯,2012(2): 40-43.
[5]謝旭升.特色漢英翻譯教程[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 2009.
【基金項目】伊犁師范學院2014年科研一般項目《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的伊犁旅游文本英譯研究》,項目編號:2014YSYB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