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臣++袁園
【摘要】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滿足社會對英語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學生學會語言本身,更要教會學生如何運用英語滿足工作和生活的需求。本文通過分析社會需求對英語人才的能力要求,探討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方向,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英語人才。
【關鍵詞】社會需求 獨立學院 大學英語 教學改革
一、引語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最初應用于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 教學,指通過訪談、觀察和調查問卷等研究手段分析需求的方法。了解社會對英語人才的需求,探索與之相結合的英語教學模式,能使英語教學更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幫助學生提升職業需求的英語技能。社會需求可分為主觀需求和客觀需求兩個方面,“前者是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英語能力的需要,后者是指大學生畢業后所要從事的工作對英語能力的需要”。束定芳(2004)將社會需求定義為“社會和用人單位對有關人員外語能力的需求”,主要指社會一般交往、就業、升職等對外語的需求。陳冰冰,王歡(2010) 對我國外語需求分析研究進行了回顧和評述,認為外語需求分析研究的工具、內容及過程等需進一步完善。國內也有少數需求分析的實證研究,但針對獨立學院大學英語的社會需求分析較少。本文將從社會需求的角度,分析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的人才培養,為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設計和教學內容的改革提供一定的依據。
二、英語人才的社會需求分析
社會需要什么樣的英語人才呢?大學生除了掌握本專業的技能外,還應有一定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英語水平證書。水平認證仍是社會需求的重點。在謀求崗位時,盡管一些企業對英語的要求不高,但大學英語四級證書仍然是進入工作單位的必要條件,一些外企和較好崗位更是要求六級證書。此外,托福、雅思、托業成績或擁有口譯資格證、劍橋商務英語資格證也有助于學生尋求到更好的工作崗位。
2.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企業不會單一的需求某種特定的語言能力,不同的崗位有不同的側重。實際工作中的英語運用主要集中在口語交際,閱讀文獻,收發郵件等方面,涉及聽,說,讀,寫的各個方面。盡管許多學生已通過了四、六級英語考試,但能用地道、流利的英語進行交流的還在少數,多數畢業生的英語水平僅停留在簡單書寫,還做不到用英語進行專業方面的交流探討。
3.聽說能力的提高。多數用人單位對自己員工的口語能力不夠滿意,外資企業更是需要求職者能進行流利的英文面試。聽力差,口語差,發音不標準,朗讀不流利,對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知之甚少幾乎成了許多大學生英語學習上的通病。越來越多的單位要求大學生既有好的專業知識,又能熟練運用英語與外商談判、交流、處理來往信函和電話,真正發揮英語的工具作用。
4.特殊用途英語能力的培養。社會需要復合型英語人才,即在熟練掌握英語技能基礎上,能在某一學科上也有專長,比如:既懂英語又懂法律,或既懂英語又懂商務等。因此,英語教學改革要從重知識傳授向重能力培養轉變,語言與文化教學并重,突破原來的以閱讀為主、語言輸入為主的教學體系,向突出實用,重視交際表達能力的培養方向轉變。
三、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建議
1.切實加大英語聽說技能的訓練。高校教師逐漸意識到聽說技能培養的重要性,但在如何培養聽說能力上研究不多,聽說技能培養效果也不是很顯著。獨立學院英語教學必須把聽說放在重要位置,創造“聽”、“說”英語的條件和氛圍,增加聽說課的學時,并相應地控制班級的人數。在聽說課上,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使學生在更加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學習,也可采用對話、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形式針對聽力的內容進行口語輸出訓練。另外,積極開辟第二課堂。校廣播臺可播英語新聞、英語歌曲;英語社團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參加英語專題討論,英文電影賞析,英文歌曲短劇大賽等活動;圖書館對熱門英文書進行重點介紹和推薦;學院每學期舉行一次英語文藝表演、英語演講或辯論賽等。這些活動都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好英語的熱情,使他們在課外有嘗試和磨練英語的機會。
2.調整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培養復合型英語人才。大學英語課程性質決定了其基礎性、通用性特征,但社會對英語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層次的。為此,可以在第一學年開設通用英語課程,包括讀寫課和聽說課,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等綜合技能;而在第二學年開設專門用途英語拓展課,如法律英語、金融英語和旅游英語等,幫助學生掌握與本專業相關的術語,培養學生利用英語進行本專業交流的能力,增強大學英語課程的實用性。在第三、四學年可開設高級英語選修課,比如,為要考研學生開設《考研英語》,為要出國留學的學生的開設雅思、托福英語,為要提升翻譯能力的學生開設英語翻譯課程或口譯課程,為滿足就業需求開設職場應用口語、外貿函電寫作和專業文獻閱讀等課程,還可開設《跨文化交際》、《英美文學賞析》等拓展課程,培養學生的跨文件交際能力。
3.完善教學設施,加強英語教學網絡化建設。借助于網絡,教師可以教學重點、難點和補充知識發布在校園網上,供學生下載和瀏覽,讓學生自主地去學習,更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充分利用輔助英語教學設備,如多媒體語音室、視聽室等,將文本、圖像、聲音結合在一起,營造一種真實的語言環境,有利于學生對語言材料的輸人和輸出。這能激勵學生自主學習英語,也可擴大學生學習的信息量,使學生更全面地掌握英語技能。同時,還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研究開發在網上運行的英語網絡教育課件或微課慕課資源,為廣大學生在線或離線英語學習提供方便,將校園局域網、無線電廣播、電子閱覽系統等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為廣大學生和教師學習英語提供超文本資料和多媒體技術環境,幫助廣大師生提高英語學習效率,共同營造良好的校園英語學習環境和氛圍。endprint
4.開發有效的學業評估體系。盡管絕大多數學校已經在課程評估中加人了平時成績和課堂表現等,但并沒有量化和具體化,仍然是以終結性評估為主,絕大多數學生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往往考前“臨時抱佛腳”。因此,應當加大形成性評估在評估手段中占的比重,促使學生注重平時的積累,把學習精力分配到整個學期,而不是期末搞突擊。在課程考核上,應適當增加直接測量英語應用能力的題型,包括交際文化方面的實用性知識,使測試能更直接地與學生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相聯,從而更好地檢驗和促進學生英語實用交際能力的提高。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也需相應改革,使之更準確地反映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也可開發獨立的專業大類英語水平考試系列,如法律、經濟,管理、人文、工程、理學等大類英語水平考試,激發學生學習行業英語的熱情。
四、結論
根據學生可能從事的職業或崗位對英語的需求,細化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創設多樣的情境,注重交際實用性,能有效減少英語教學的盲目性,提高教學效率,更好地貫徹“因材施教”原則,實現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新突破。雖然我國英語需求分析實證研究已經起步,但研究工具和信息源仍較單一,研究過程有待持久化和循環化。英語需求分析是一個動態的、持續的、長期的過程,應該隨著課程的不斷推進持續性地開展分析和調整,以滿足社會對于英語應用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Brown,J.D.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M].Boston:Heinle & Heinle Publisher,1995.
[2]陳冰冰,王歡.國內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評[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7).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4]石喜春,陳孟潔.基于社會需求的大學英語教育現狀及發展探索[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5(9).
[5]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研究課題】本文系揚州大學廣陵學院2014年教改課題“需求分析理論對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JYBD140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關臣(1984-),男,漢族,山東滕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
袁園(1985-),女,江蘇揚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