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閆國輝
京津冀三地產業結構的演進趨勢——基于第二、三次經濟普查數據的對比分析
◎文/閆國輝
本文利用第二、三次經濟普查數據,通過計算產值密度比例、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及其對比系數、產業結構層次系數、結構變化總值、產業相似度系數等指標,分析了京津冀三地產業結構的演進趨勢,并基于實證分析結論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產業結構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了諸多成果,但是與長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的一體化進程明顯滯后。很多學者認為主要是因為京津冀三地產業自成體系、產業結構趨同和產業競爭傾向突出。例如,藍慶新等(2016)認為京津冀區域內聯系不緊密,再加上產業結構趨同的現狀,經濟發展相互競爭激烈,極不利于三地發展;戴鐵軍、趙迪(2016)指出京津冀的發展規劃更多地考慮本地的實際情況,而忽略構建區域內有效的協作機制,從而制約了京津冀區域的協同發展。那么,實際情況究竟是怎樣呢?京津冀一體化進程是否正在穩步推進?本文擬利用最新公布的第三次經濟普查數據,通過與第二次經濟普查數據對比,對京津冀三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水平、產業結構的相似性及其發展趨勢做一個初步地對比分析,并基于實證分析結論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從最新公布的第三次經濟普查數據來看,2013年京津冀三地的GDP分別是19500.6億元、14370.2億元、28301億元,其中河北GDP總量最多,天津最少,北京居中。但是從人均GDP來看,河北省為38716元,分別只有北京和天津的42%、39%;如果將經濟總量與行政區劃面積對比,那么,河北的產值密度為0.15079億元/平方公里,分別只有北京和天津的12.7%、12.5%。可見,京津冀三地經濟發展嚴重失衡,河北經濟發展明顯落后于京津兩地。
如果與第二次經濟普查數據對比,那么可以發現,京津冀發展的這種失衡是在加劇的。五年以來,雖然京津冀三地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京津冀三地經濟發展失衡在加劇。其中2008年河北省的人均GDP為23239元,分別為北京和天津的36.9%、96.4%,2013年較2008年分別降低了5.1個百分點、57.4個百分點;河北的產值密度為0.08625億元/平方公里,分別只有北京和天津的13.5%、16.2%,2013較2008年分別降低了0.8個百分點、3.7個百分點??梢?,在這五年中京津冀三地經濟發展日益不均衡,表現為河北經濟發展滯后于京津二地,并且這種落后還在加劇。
(一)京津冀三地處于不同的經濟成長階段
以庫茲涅茨(S.Kuzndets)、錢納里(H.Chenery)等為代表的發展經濟學家,根據三次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關系,將經濟成長劃分為六個階段,每一階段的躍進都伴隨著產業結構與主導產業的轉化。從最新公布的第三次經濟普查數據來看,2013年北京三次產業結構分別是0.8%、21.7%、77.5%,其中工業產值比重為18.0%,而第三產業占比則高達77.5%,可見北京已處于后工業化時期;天津三次產業的產值比重分別是1.3%、50.6%、48.1%,其中工業比重為46.3%,可見天津產業結構表現為第二、三產業并重的格局,天津處于工業化后期;河北三次產業的產值比重分別為11.9%、52.0%、36.1%,其中工業產值占比為52.0%,可見,河北仍以第二產業產值所占比重最大,尚處于工業化中期。
如果與第二次經濟普查數據對比,那么可以發現,2008年北京工業產值比重為25.7%,而第三產業占比為73.2%,五年以來北京工業比重下降了7.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升了4.3個百分點,北京仍處于后工業化時期;天津工業比重為60.1%,第三產業占比為38.0%,五年以來天津工業比重下降了9.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比上升了10.1個百分點,天津已經由工業化中期進入工業化后期;河北工業產值占比為54.2%,第三產業占比33.2%,五年以來河北產業結構基本沒有變化,河北仍處于工業化中期。
(二)京津冀三地產業結構水平都有所提高
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應該呈不斷上升趨勢,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越高,則該地區產業水平越高。同時,由于各產業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產業結構層次系數涵蓋了三次產業之間的相對結構的變化,充分考慮到各產業的重要性,因此可用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及其與第一、二產業的對比系數結合產業結構層次系數,對比分析京津冀三地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程度。
從表1可以看出,2008年至2013年,京津冀三地的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都有所增加,其中天津提升了26.75個百分點,北京提升了5.83個百分點,河北提升了8.82個百分點;此外,在第一、三產業增加值對比系數方面,京津冀三地也表現為快速增長,天津增長率最高為87%,河北最低為15%,北京居中為41%;另外,在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對比系數方面,天津增長率最高為50%,河北最低為15%,北京居中為26%。在產業結構層次系數方面,京津冀三地產業結構趨勢呈現上升趨勢,其中,天津增長最快,從2008年的2.36上升到2013年的2.47,增長率達到了4.66%;北京次之,產業結構層次系數從2.75上升到2.77,增長率為0.73%;河北較慢,從2.21上升到2.23,增長率為0.9%。
從京津冀整體水平來看,2008年至2013年,京津冀三地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提升了4.53個百分點,反映出京津冀區域第三產業取得了穩步的發展;同時,京津冀三地在第一、三產業增加值對比系數方面,增長率最快達到了147.75%;另外,京津冀三地在二、三產業增加值對比系數方面也達到了19.83%的增長率,凸顯出京津冀區域第三產業較第二產業發展更為迅速;此外,京津冀產業結構層次系數提升了6.29個百分點,達到了2.50%的增長率。以上指標綜合反映出了京津冀三地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產業結構水平不斷提高,逐步實現產業的良性化和高度化目標。
(三)京津冀三地產業相似度有所弱化
本文采用產業結構相似度系數,對京津冀三地先從三次產業層面進行測算,計算結果如下:
從表2可以看出,2008年北京與天津、北京與河北、天津與河北產業結構相似度系數分別為0.787、0.764、0.985。到2013年,北京與天津兩地產業結構相似度系數上升為0.859,較2008年上升了9.1%;北京與河北兩地產業結構相似度系數下降為0.759,較2008年下降了1.0%;天津與河北的產業結構相似度系數下降為0.975,較2008年下降了1.0%??梢姡m然天津與河北兩地產業相似度系數最大,產業結構較為相似,有一定的產業重疊,但是最近幾年津冀兩地的產業相似度系數在下降,表現出兩地的產業互補性在增強。北京與天津、北京與河北的產業結構相似度系數相對較低,表明彼此之間有較強的產業互補性。所以,可以得出結論,從三次產業層面上來看,京津冀三地產業相似度有所弱化。但這只是從一個較為寬泛的三次產業層面對京津冀產業結構進行分析,所以并不能簡單地認為京津冀三地產業趨同的趨勢有所弱化,所以有必要從產業內部結構層面進行比較分析。下面從京津冀三地工業內部進行產業結構相似度測算,測算結果如下:

表1 京津冀三地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程度指標

表2 京津冀三地產業結構相似度系數
從表3可以看出,2008年北京與天津、北京與河北、天津與河北工業內部產業結構相似度系數分別為0.84、0.43、0.65。到2013年,北京與天津兩地工業內部產業結構相似度系數下降為0.47,較2008年下降了了44%;北京與河北兩地工業內部產業結構相似度系數基本上沒有變化;天津與河北工業內部產業結構相似度系數上升為0.90,較2008年上升了38%。可見,北京與天津兩地產業結構相似度系數下降最多,工業結構有趨異發展的傾向;北京與河北工業內部產業結構相似度系數幾年來保持在低水平上,表明北京與河北產業互補性較強;天津與河北工業內部產業結構相似度系數上升最多,京津兩地雖然有工業結構趨同的趨勢,但考慮到天津更注重高技術密集型工業,而河北則處在由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轉型的過渡期,津冀基本同本身要素稟賦相統一,工業分工較為合理。因此,京津冀三地雖然產業有所重疊,但是沒有嚴重的同構現象,而且五年來京津冀三地產業結構相似度有所減弱。
綜上分析,第二、三次經濟普查的五年間,京津冀三地雖然經濟發展不均衡的現狀在加劇,并且處于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但是京津冀三地產業結構水平都有所提高,京津冀三地產業趨同的趨勢有所弱化,京津冀三地產業結構發展更加優化,京津冀一體化正在穩步發展。
(一)完善京津冀定位,實現優勢互補
通過上述分析,京津冀三地產業具有不同的比較優勢,應該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從現代產業分工要求出發,以區域優勢互補為原則,從而減緩當前京津冀存在的產業同構問題,并最終實現共贏。由上文產業結構高級化指標可知,北京第三產業尤其發達,應該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信息服務業,帶動天津與河北的第三產業發展;天津第二產業發達,應促進高科技制造業的發展,進一步提升各種服務功能,積極承接北京高端產業轉移與高科技技術轉化;河北第三產業基礎良好,應立足自身資源優勢與產業基礎,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此外河北工業具有一定優勢,應充分做好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承接京津非首都功能及產業的轉移,同時在商貿物流、生態涵養和環境保護以及高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多做文章。
(二)加強京津冀協調,完善產業布局

表3 京津冀三地工業內部產業結構相似度系數
京津冀區域的綜合優勢比較明顯,但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卻比較緩慢,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京津冀三地之間缺少一套有效的協調機制。因此,為了促進京津冀協調發展,就得從全局出發,突破京津冀行政分割,統籌區域產業發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協調機制。這就要求京津冀三地政府樹立區域整體觀念,合理布局重大項目。此外,三地要建立統一的市場經濟管理體制,以市場為導向,使所有的企業都能夠公平的參與競爭,提升市場活力。最后,要轉變政府職能,使其由區域產業一體化發展過程中的主導者轉變為引導者,引導適宜三地功能定位的產業的發展。
(三)促進京津冀創新,提高技術水平
技術創新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發展的內在動力,為了進一步推動京津冀產業結構優化發展,需要充分利用科技資源這一要素。這就要求,一方面,京津冀區域要引入政府技術研發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確保R&D投入的持續增長,同時鼓勵各企業單位加大對技術創新活動的投入。另一方面,要提高R&D資金的使用效率,京津冀三地政府應該把R&D資金的投入和分配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政府為科研機構的基礎研究工作給予資金支持,而企業部門的技術創新資金則鼓勵企業自給,充分發揮R&D資金作用。
[1]藍慶新,關小瑜.京津冀產業一體化水平測度與發展對策[J].經濟與管理,2016,(2).
[2]戴鐵軍,趙迪.基于物質流分析的京津冀區域物質代謝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6,(4).
責任編輯:孟力
F019
A
1006-1255-(2016)09-0028-04
閆國輝(1990—),天津財經大學。郵編:3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