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艷天 孫紅竹
防災科技學院思政部
“互聯網+”環境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改革的思考
田艷天 孫紅竹
防災科技學院思政部
2015年國務院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戰略后,在全國各行業領域掀起“互聯網+”改革的巨大浪潮,高校思政課教學也被席卷其中,特別是與時代密切聯系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在新的“互聯網+”環境中,如何與時俱進提高教學效果,這是“概論”課改革所要面臨的深刻問題。本文擬從“互聯網+”為“概論”課教學帶來的機遇、挑戰以及如何應對等幾個方面進行探討,以期為“概論”課教學改革提供思考。
“互聯網+”;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機遇;挑戰
“互聯網+”戰略是2015年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向人大提出的四個建議之一,就是“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是全球信息化的必然結果,隨著我國進入信息化時代,互聯網已然成為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今天的高校里,大學生更是成為互聯網使用的主體,生活學習工作等方面都已烙上深刻的互聯網痕跡,手機的各種APP已成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2015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 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 想工作的意見》中強調,要“切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 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以下簡稱“概論”課)作為高校思政課的核心課程,通過對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講授,梳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的歷史線索和歷史必然性,使大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仰,使其成為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而互聯網其作為一把雙刃劍,信息的碎片化和快速更新、信息的海量和真偽難辨等等,已經不可避免的滲透到大學課堂和大學生中間,如何利用互聯網+帶來課程改革的機遇,同時如何面對其帶來的挑戰,已是當前高校“概論”課改革面臨的深刻課題。
互聯網的快捷便利,造就它從而迅速在全社會普及,最新資訊的快速獲取、豐富資源的共享、溝通媒介的多樣和實時等等,這些都為思政課改革帶來良好機遇。特別是“概論”課,一方面教學內容等必須與現實密切結合,增強時代的粘合度;另一方面,教學主體作為成長于信息時代的“95后”,更適應甚至于熱衷互聯網的教學環境,如何抓住學生特點,提高教學效果,這是概論課改革的重要機遇。
第一,豐富課堂,激發學生興趣
“概論”課作為研究中國國情、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重要課程,與實際聯系最為密切。而如何通過基本理論學習,結合現實情況,深入淺出讓學生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授課中的難點。因此,在課堂理論教學中,一方面,教師可以使用互聯網手段了解和篩選,用最新鮮同時又是學生最關注的素材(包括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結合相關理論進行講解,特別是在出現重大事件的時候,更要依托于互聯網平臺,及時掌握相關背景資料和信息。從而緊緊抓住學生好奇心重的特點,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引導。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借助互聯網可以在備課過程中快速收集相關歷史和理論等資料,增加對相關理論理解的深度和廣度,豐富教學內容,分析透徹,有理有據,娓娓道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在教學過程中較好講解相關內容,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第二,借助優勢,創新實踐教學
實踐課是作為“概論”課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內容來源于教材而又有別于教材,教學離開課堂而又延伸課堂,使學生從理論走向實踐,借實踐深化理論,真正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而如何開展好實踐課環節,必須充分使用好互聯網這個媒介。一方面,可以通過互聯網安排實踐教學任務,實時保持與學生的溝通對話,全程跟蹤督促學生的實踐活動;另一方面,實踐活動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開展,比如讓學生參與中宣部組織的“我要向黨說說心里話”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還可以使用網絡博物館、展覽館等進行參觀考察,既節省時間精力同時還可以避免組織學生大規模出行的安全等問題;再者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實踐成果的考核,比如讓學生通過網絡提交實踐活動作業,包括word文檔,照片視頻等形式,快捷便利的完成實踐教學活動的考核。
第三,共享資源,拓展學習領域
在當下的互聯網思維下,微課、慕課等公開課形式越來越受當代大學生的歡迎,它不但打破課堂內外的界限,還突破地域的限制,實現優秀資源共享。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打開網絡課程進行學習,為學生學習活動提供極大的便利。因此通過院校大力建設網絡課程平臺,不但可以把課程相關的基本素材放進去,同時也鏈接相關課程的優秀資源,包括知名國內外院校的公開課,本校任課教師經過多年收集和篩選出來的文本和視頻資料。通過線上線下內容的學習,為學生拓展視野,多角度分析問題,系統化的理論的接受提供重要幫助。
在“互聯網+”帶來課程改革巨大機遇的同時,也對課程建設與改革形成巨大沖擊。互聯網信息的快速產生從而碎片化信息、“標題黨”比比皆是,良莠不齊真假難辨的信息每天充斥整個網絡,為獲取點擊量負面信息泛濫成災,如何引導學生分辨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必須要勇于面對挑戰,深刻思考,從而尋找應對策略。
第一,教學主體面臨的挑戰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信息來源的單一缺乏,教師作為教學主體具有相當的權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模式簡單長期確定。但在“互聯網+”模式下,信息的大量涌入,在線教學平臺的激增,不斷沖擊教學主體的地位。比如在課堂環節中,教師在講到某個方面的內容,學生直接就可以用“度娘”來檢索,確定老師教學內容的真實性,同時還可以通過其豐富該內容,甚至忽略課堂中的教師而沉溺于互聯網世界;學生可以通過使用互聯網平臺,廣泛選取國內知名大學教師的公開課資源,方便快捷不拘于時間地點的限制,長此以往學生甚至消極認為通過在線資源進行學習該課程內容更有利,課堂教學可有可無。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師 的主導地位被步步緊逼。
第二,教學內容面臨的挑戰
作為思政課教學,授課的教材是按教育部要求統一編訂發放的,教育部嚴格要求教學內容,特別強調“研究無禁區,宣講有紀律”的思政課教師必須恪守的職業要求。特別是“概論”課,教師必須根據每年新修訂的教材編訂教學計劃、教學教案以及課件。但在當下互聯網環境下,國際國內社會的快速發展,網絡信息的快速更新以及海量信息的影響,需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緊密結合社會現實,抓住熱點難點,為學生及時答疑解惑,而不能完全拘泥于既定的教材章節內容,按部就班的按照教學計劃開展教學活動,在有限的課堂授課時間內,一方面要為學生梳理理論上的內容,同時更應該與時俱進,及時解決學生們思想上認識上的問題,才能實現教學目的。如果則不然長此以往就會形成“老師講自己的,學生玩自己”的課堂尷尬局面。
第三,教學方式面臨的挑戰
傳統的概論課教學更多習慣于“老師講,學生聽”,“滿堂灌”的方法;同時也會更側重于理論的講解,通過“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三個步驟,采用案例法、討論法等傳統方式進行授課。而在面對生活離不開手機、“二次元”的“95”后大學生,這些都將面臨嚴峻挑戰。一方面,學生的關注持久性在縮減,就算每節課的課堂教學時間從50分鐘縮減到40分鐘不等依然存在問題,只要學生覺得無趣,隨時學生就會低頭玩手機,不管是玩游戲刷微信圈也好還是漫無目的的瞎看也好,總之對上課內容不再關注;另一方面,學生在單一的理論授課中容易審美疲勞,更喜歡被手機各種各樣內容所吸引,而且在自媒體流行的時代,學生更容易在互聯網上找到主體感、參與感、話語體系的融合。這些都在時時刻刻挑戰傳統的單一枯燥、重視教師忽略學生的教學方式。
第一,以互聯網+思維提升教師素質
教學活動中,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教師素質的好壞高低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師資隊伍建設長期在課程建設改革中占據重要地位。新時期下,教師不但要有過硬的理論底蘊和教學基本功,同時更應該與時俱進,用“互聯網+”思維斷完善和提高自身。首先要對互聯網形成正確認識,清楚認識“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是社會進步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既有機遇又有挑戰;其次更要學習如何運用互聯網手段與學生溝通,用互聯網語言與學生對話,用互聯網平臺開展教學活動,發揮其優勢規避其劣勢,打造成為具有互聯網精神和擁有互聯網技術的教學隊伍。
第二,借助互聯網資源充實教學內容
要提高教學效果,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原則。一方面,利用互聯網資源豐富、快捷的特點,以教材為根本,篩選最新教學素材,聯系學生實際,開展教學活動。另一方面,“95”后大學生交流溝通的方式都習慣以互聯網媒介為基礎,以至于思維方 式、行為習慣都與互聯網相契合,在這樣的模式中,必須習慣利用互聯網手段,實時掌握學生關注的熱點焦點,以此結合教材內容,增加學生上課的積極性。當然同時要注意學生信息渠道多樣化但良莠不齊,信息龐雜但又碎片化的問題,及時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理性思考。
第三,依托互聯網平臺創新教學方式方法
打破傳統課堂授課方式,依靠互聯網平臺創新教學方式。首先可以通過互聯網打造“翻轉課堂”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互聯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教學主體;其次可以依托互聯網打破課堂內外的界限,實現課堂內外線上線下的互通,比如通過網絡課程資源平臺開展教學活動,通過微信群為學生答疑解惑,增加溝通,聯系感情;再次可以通過互聯網開展形式多種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果;除此之外,還可以使用互聯網在傳統多媒體的基礎上更加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活動。
總之,在“互聯網+”環境下,高校“概論”課教學改革必須與時俱進,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緊密結合當前“95”后大學生具體實際,加強教學隊伍素質的提升、課堂容量的擴大和深化、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牢牢占領課堂,引領正確思想導向,培養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