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偉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
我國對外進出口貿易『雙降』的成因與發展路徑
■李智偉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
在世界經濟形勢依然錯綜復雜,全球貿易延續萎縮態勢下,我國對外貿易自2015年起呈現“雙降”局面,2016年上半年該局面依然延續。這里面原因很多,要穩定我國對外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就需要進一步解析我國外貿“雙降”的根本原因,探尋其背后存在的貿易發展新機會和新路徑。
中國對外貿易“雙降”;成因;傳統外貿;貿易競爭優勢
2016年7月13日,海關總署正式對外公布了我國2016年1-6月進出口數據: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為11.1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3.3%。其中,出口6.4萬億元,下降2.1%;進口4.73萬億元,下降4.7%;貿易順差1.67萬億元,擴大5.9%,繼續延續2015年,我國進出口同比下降的態勢。在世界經濟形勢依然錯綜復雜,全球貿易延續萎縮態勢下,解析“雙降”產生的根本原因,并積極探尋其背后所隱藏的貿易新的發展路徑,將直接關系我國貿易結構的轉型和新的競爭優勢的培育。
(一)雖然我國目前在全球貿易市場所占份額呈穩步上升趨勢,但貿易額絕對值呈下降態勢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來,消費市場、就業市場的持續低迷狀況嚴重制約了全球貿易發展,據WTO最新數據統計顯示,2015年全球主要經濟主體美國、德國、歐盟、日本等國家與地區貨物貿易出口額仍呈現負增長態勢,而作為新興市場國家代表的印度、南非、巴西等國家出口額也未保持曾經的高速增長態勢,分別下降-17.5、-9.5%和-16%。我國2015年貨物貿易出口額為14.14萬億元,較2014年下降了1.8%,相比較而言,在下降幅度上遠低于上述國家0.6至15個百分點,在國際市場份額擴大至約13.4%,也因此繼續保持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地位。但必須指出,從我國貿易出口額的絕對值變化來看,2015年,進出口總值為24.59萬億元人民幣(約為36818億美元),比2014年43030.4億美元的總額下降了7%。其中,出口14.14萬億元,較2014年14.39萬億的出口額下降1.8%;進口10.45萬億元也低于2014年12.04萬億元的總額。從貿易進出口額的絕對值來看,2015年我國外貿進出口均呈現下降態勢。
(二)我國進出口貿易額在年度中所出現的短暫、有限上升態勢仍無法充分傳遞未來貿易市場好轉的信息,外貿壓力依然較大
據海關相關數據統計顯示,2016年1月份,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1.08萬億元,占外貿總值的57.4%,較去年同期上升0.5個百分點,成為拉動出口的主要力量;當月民營企業進出口7730.5億元,增長1.1%,占外貿總值的41.1%,較去年同期提升4.4個百分點。但在2016年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中,一季度的進出口、出口和進口值分別下降6.9%、5.7%和8.4%;二季度的進出口、出口值分別增長0.1%和1.2%,呈現正增長;進口值下降1.2%,降幅較一季度收窄7.2個百分點。從總額來看,2016年上半年我國出口價格總體下跌3.2%,據此進一步測算2016年上半年貿易價格條件指數為105.2,即我國出口一定數量的商品可以多換回5.2%的進口商品,這雖然表明我國貿易價格條件有繼續改善的態勢,但內外需求的持續疲弱使得短暫的、有限的貿易改善態勢,并不足以抵消整體外貿水平下行的壓力。
(三)勞動在密集型產品出口占比最多的紡織品、服裝和鞋類三大產品出口下滑嚴重,導致我國出口貿易整體呈下滑態勢
海關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止2015年,箱包及類似容器累計出口1579.8億元,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9731.9億元,紡織品6172.3億元,鞋類2988億元,紡織品、服裝、箱包、鞋類等7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合計出口2.64萬億元,同比下降2.6%。其中占比超過七成的紡織品、服裝和鞋類則分別下滑1.8%、7%和4.8%。不可否認,傳統產業出口的下降,實現了我國貿易結構的進一步優化,使得以出口機電產品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額達到8.15萬億元,同比增長1.2%,在出口總值中的占比也突破50%達到57.7%,雖然能為我國對外貿易提供長期發展動力,但新興產業的發展仍無法實現對整體下降態勢的扭轉,還不足以支撐整體數據回暖。
(四)大宗商品進口額減少,導致國際能源資源商品總體上供過于求,價格持續下跌,引致我國貿易進口額呈現大幅下降態勢
據國際原油市場價格顯示,2015年紐交所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比年終最高點跌幅超過40%,截止2016年第一季度,價格接近每桶30美元額;而2015年我國原油進口平均價格也經歷了年初的每噸2856元人民幣到年底的每噸2020元人民幣的下跌過程,累計下跌了29.3%。總體來看,2015年全年進口平均價格比上一年下跌45.3%。同時,我國海關數據統計也顯示,2015年我國鐵礦砂、成品油、銅等大宗商品進口均呈下跌態勢,同比跌幅分別為39%、21.8%和17.1%.《2015年1-10月大宗商品進出口數據分析報告》還顯示,近7成大宗商品進口量同比負增長,其中作為代表性品種動力煤2015年前三季度進口量6360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縮減38%,天然橡膠進口300萬噸,較2014年相比縮減23%;浮法玻璃出口83.7萬噸,較2014年縮減43%,棉花2015年出口735.6萬噸,同期相比縮減35%。
(一)從出口方面看,國際市場尚處于回復期,外部需求低迷徘徊的狀態限制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速度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至今,為使經濟水平快速回升,各國均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措施,但刺激效應卻無法持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指出,世界經濟復蘇動力明顯不足,2015年全球經濟和貿易量僅分別增長3.1%和3.2%,又重新回落至2012年前4%以下的低增長,并預計這一低速增長態勢在2016年還將繼續維持,直至2020都難以達到危機前5年5%和8%左右的年均增速。WTO公布數據也顯示,2015年全球出口值下降幅度已超過11%,這是自金融危機爆發后的再次下降。我國海關統計數據也顯示,2015年,我國與歐盟、日本雙邊貿易分別下降了7.2%和9.9%。從企業屬性來看,無論是外商投資還是國企自營,2015年進出口也分別下降了6.5%和12.1%。而2015年12月,中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為31.2,該值較11也已回落了0.8。這均意味著目前低速增長的國際經濟使國際市場需求始終無法走出低迷狀態,這極大影響了我國對外貿易出口的增長。
(二)從進口方面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使得我國進口量較大的能源、資源產品呈現“量增價跌”的態勢,這直接拉低了我國對外貿易進口總體增速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使得各個國家與地區經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直接導致了全球市場對原材料需求的嚴重不足。作為直接反映國際海運情況的權威指數,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BDI在2015年僅為1100左右,這甚至不及巔峰時期最高點11800點的十分之一,BDI的暴跌表明國際航運業陷入冰河期,國際間貿易十分清淡,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全球市場對于原材料需求的減弱,這就必然直接導致商品供應價格的大幅下降。高盛集團前亞洲地區副董事長肯尼思·庫提斯就指出,油價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暴跌,讓中國成為近期全球市場震蕩中的“大贏家”,令其可以節約石油、煤炭和天然氣開支,以低價增加戰略能源儲備。根據其計算,大宗商品價格暴跌讓中國一年省下了4600億美元,其中3200億美元源自廉價石油,剩余1400億美元源自其他能源、金屬、煤炭和農業大宗商品價格的暴跌。而我國商務部統計數據也顯示,受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國內需求走弱等因素影響,進口仍在低位運行,2015年,中國原油、塑料、大豆、天然氣、紙漿、谷物、銅精礦等10類大宗商品進口量增價跌,合計減少付匯1880億美元。
(三)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內經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導致我國對一些大宗商品進口量的增速放緩,這也直接拉低了我國對外貿易進口額
我國經濟轉型的持續推進使得國內經濟發展也進入了穩定時期,目前正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增速的放緩就使得對于一些大宗商品的進口量隨之減少。海關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原油進口量增長8.8%,鐵礦砂進口量增長2.2%,煤、銅、鋼材進口量則分別下降29.9%、0.3%和11.4%,均較2014年有不同程度的回落。2015年上半年,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煤炭、鐵礦石、銅精礦、鋼材、銅材、塑料原料、化肥、天然橡膠、大豆、谷物、原木和紙漿等15類商務部重點監測的大宗商品累計進口2152億美元,同比下降32%,拉低外貿進口12.6個百分點。而截至2015年底,我國進口價格總體下跌11.6%,鐵礦砂、煤、成品油、銅等大宗商品進口平均價格同比跌幅分別為39%、21.8%、38.3%和17.1%。可見,我國國內對大宗商品進口量需求的放緩,也是導致我國進口值出現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在全球貿易結構性困境下,我國作為世界貿易重要參與國,本國對外貿易自然難以獨善其身
作為全球價值鏈的主導經濟體,發達國家的中間品進口額的增長狀況是全球價值鏈貿易發展的重要標志,而以美國和德國為例,WTO相關數據統計顯示,2015年兩國均繼續維持消費品增長態勢,增速提高到6.9%和8.3%;而美國中間品進口額下降幅度卻擴大至25.2%,德國也下降2.8%,這意味著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價值鏈發展依然呈現收縮態勢。受發達國家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缺乏增長動力、新興經濟體受到內生增長動力不足和政策空間有限的雙重制約,國際經濟下行壓力必然隨之加大,市場需求也將持續萎縮。一些國家為刺激國內經濟增長,推動貨幣貶值,更是進一步強化了國際市場份額競爭。據中國商務部對國內重點進出口企業的調查也顯示,我國近8成的企業反映外需不足,則是當前面臨的最大困難。加之一些國家試圖通過貿易限制措施保護國內產業,我國外貿所面臨的外部政策環境趨緊。可見,在全球貿易處于結構性困境的背景下,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所能爭取的市場、產品所能被接受的程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這必然直接影響我國整體外貿發展速度。
(一)擺脫對建立于人口紅利基礎上的傳統競爭優勢的依賴,優先發展服務貿易,培育新的貿易競爭優勢
經李克強總理批準,國務院近日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服務貿易的若干意見》,這正是目前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嚴峻,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態勢仍舊存在的情況下,推進外貿結構的優化和培育經濟新動能和帶動產業發展的有效舉措。具體而言,一是在科學定位我國各經濟發展區域的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的基礎上,抓住當前國際服務業轉移的新機遇,積極承接服務業國際間的轉移,融入全球服務貿易的產業鏈中,助推我國服務貿易全方位參與國際分工;二是通過政策引導實現資金與技術向服務業的的轉移,尤其是具有豐富科學技術基礎和雄厚資金存量的外資直接進入我國服務業市場;三是分階段有重點的助推高層次技術人力資本密集型服務行業發展,避免“一把抓”“全面開花”下產業規模的盲目擴張,實現服務業的發展真正建立在提高勞動力的基礎上;四是以穩妥穩健原則為指導,有計劃的在國家級新區開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專門進行服務貿易管理體制、發展模式、便利化等方面制度建設的探索,實現服務業開放準入的有序性。
(二)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戰略,提升我國與沿線國家間的經貿水平,有效推進我國外貿結構轉型升級
海關總署指出,2016年上半年,在出口下降2.1%,進口下降4.7%,形成進出口值雙降的形勢下,中國對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卻呈現增長勢頭:我國對巴基斯坦、俄羅斯、孟加拉國、印度和埃及等國出口分別增長22.5%、16.6%、9%、7.8%和4.7%。同期,我國對歐盟出口增長1.3%、對美國出口下降4.6%、對東盟出口下降2.9%,3者合計占同期我國出口總值的46.4%。這既增強了我國在區域合作中的主導力又有效開拓了新市場,有利于順利推動產業跨境轉移,形成區域生產價值鏈。未來一是要進一步完善合作區域間的治理框架,通過對協商機制的不斷優化,確保“一帶一路”戰略要點落到實處;二是要為戰略的實施提供相應的融資合作配套機制,尤其是在基礎實施建設方面,為改變目前沿線國家基礎設施較弱的現狀應優先實現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三是要優先構建一批兼具示范效應和收益效應的標志性項目,以確保沿線國家參與戰略的信心和熱情,在此基礎進一步推進貿易投資合作;四是要進一步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建設,為我國產業未來的區域轉移奠定必要的物質基礎、技術基礎,可通過深化與沿線國家海關、質檢、電子商務、過境運輸等領域的合作,提升整體貿易便利化水平。
(三)在當下傳統競爭優勢不斷削弱的背景下,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實現我國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
2016年上半年,全國外貿進出口延續“雙降”態勢,武漢出口總值卻逆市上揚,增幅為12.4%,據武漢海關統計的數據來看,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對全省外貿增長拉動作用明顯:湖北省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418.8億元,其中,出口247.7億元,增長超三成。在出口產品中,部分新興產業產品出口大幅增長,如手機出口增長1.7倍;平板電腦出口增長超四成。此外,上半年出口值排名前三的企業均在武漢,分別為聯想移動通信貿易(武漢)有限公司,摩托羅拉(武漢)移動技術運營中心有限公司、鴻富錦精密工業(武漢)有限公司,其均是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主力軍”。2016年4月24日全國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工作會的召開更是強調了當下“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的首要任務。基于此,未來要圍繞國家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或技術公關難度,組織或鼓勵企業與專門的的科研機構進行深度合作,幫助企業掌握核心技術搶占競爭競爭制高點,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應積極調動企業自我主動創新的積極性,使其真正成為國家創新需求主體、研發主體、科技成果應用主體,并最終實現自我知識技術的實際運用能力。
(四)積極促進政策著力點從傳統外貿企業向跨境電子商務企業轉變,助推跨境電商成為我國外貿增長的新引擎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電子商務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交易額達到20.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約27%;進口交易額接近6000億元,較2008年增加16.6倍,年均復合增長率達59.71%;2016年上半年電子商務交易額達2萬億,同比增長42.8%,較2015年增速提高12.2個百分點,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17.3%。可見,跨境電子商務已經成為進出口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從跨境出口電商貿易對象看,美國和歐盟市場較為穩定,電商交易額在交易總額中的占比分別為16.6%和15.3%,而東盟地區則是我國第三大跨境電商貿易對象,交易額占比為11%。除此以外,我國與俄羅斯、印度、巴西等新興國家的交易也在迅速增長。這無疑是外貿“雙降”現狀下的又一條助推外貿結構轉型升級的新路徑。未來一是要通過對外開放的頂層設計,從更高的層次、更長遠的角度來制定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戰略,完善對外開放的機制保障,提高駕馭對外開放的能力;二是要健全對外開放的風險防范機制,提高摩擦應對能力和貿易救濟能力,培育出具有全球有影響力的跨境電子商務企業;三是要利用跨境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倒逼傳統外貿企業轉型,治愈抑制外貿可持續發展的諸多沉疴痼疾。四是要鼓勵國內有條件的跨境電子商務企業積極“走出去”,到海外建設倉儲設施,通過批量發貨,降低跨境運輸成本,縮短當地配送時間,提升客戶響應速度,融入境外零售體系。▲
[1]祝坤福,陳錫康,楊翠紅.中國出口的國內增加值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國際經濟評論,2013(04).
[2]羅長遠,張軍.附加值貿易:基于中國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14(06).
[3]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2015年世界經濟黃皮書[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4]姚麗芳.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發展出口貿易的幾個問題[J]對外經貿實務,2015(12).
[5]盛斌.建設國際經貿強國的經驗與方略[J].國際貿易,2015(10).
10.3969/j.issn.1003-5559.2016.1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