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簫 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
從一則信用證欺詐案例看進口商的風險防范
■周簫 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
信用證結算是當前國際貿易企業所采用的主要結算方式之一,使用非常廣泛。正常情況下,受益人(出口商)只要提交與信用證相符的單據,開證行必須付款。正是信用證的這種獨立抽象性原則,給了不良出口商可乘之機去實施欺詐。因此,如何防范信用證項下的欺詐是一個值得探索有意義的問題。本文基于進口商視角,對2014年結案的一起典型的信用證欺詐案進行了深入具體的分析,并對信用證項下進口商如何規避風險給出了相應的啟示。
信用證欺詐;進口商;風險防范
根據國際商會2015年發布的全球貿易金融調查結果表明,亞太地區是全球使用SWIFTMT700(信用證報文)最多的地區,而我國開出的進口信用證數量在亞太地區排名第二位,出口信用證數量排名第一。調查結果同時表明,全球貿易欺詐現象、法院止付令也在不斷增加,因此,信用證項下進口商如何防范風險已經成為當前關注的焦點問題。
2014年6月27日,一起信用證欺詐糾紛案經最高人民法院裁決宣告結案。最終,開證行和開證申請人(進口商)的權益得到了保障,受益人(出口商)的欺詐意圖未能得逞。此案歷經一審、二審、再審,歷時4年,終于塵埃落定。
本案緣起于2010年6月15日,當時由中國進口商E公司(以下簡稱E公司)與美國出口商F公司(以下簡稱F公司)簽訂了價值為180萬美元的進口合同,購買150噸陶瓷金屬耦合劑,結算方式為信用證,付款期限是提單日后80天,不允許分批、不允許轉運,合同約定解決爭議的方式為仲裁并規定仲裁地點為中國。2010年11月8日,中國G銀行(以下簡稱G銀行)應E公司的申請,根據此合同用SWIFTMT700報文格式開立了一份不可撤銷的無保兌的延期付款信用證,開證申請人(進口商)為E公司,受益人(出口商)為F公司,信用證金額為USD1,800,000.00,貿易術語為CIFBEIHAIPORT,GUANGXI CHINAASPERINCOTERMS2010(CIF中國廣西北海港,適用2010通則)。該信用證的通知行為美國H銀行(以下簡稱H銀行),付款行為開證行G銀行。2010年11月19日,H銀行在未得G銀行授權條件下與F公司簽訂了一份《信用證款項預付總協議》,并在當日向開證行G銀行寄交了信用證項下的全套單據,G銀行收到單據審單無誤后,在2010年11月29日向H銀行發送SWIFTMT799報文,承諾于2011年2月3日到期日時付款,報文原文為:“DOCSHAVEBEEN ACCEPTEDTOMATUREON110203(單據已經被接受,在2011年2月3日到期日付款)”。H銀行收到承諾付款的報文后,根據2010月19日與F公司簽訂的協議,在2010年11月30日提前將款項墊付給F公司。
進口商E公司拿到提單后,未能從船公司網站上查到相關的貨物信息,就委托專業機構通過海事調查拿到了F公司未有發貨就向開證行G銀行提交虛假提單的確切證據,證明F公司存在惡意不交付貨物的行為。隨后進口商E公司又以出口商F公司信用證欺詐為由向法院申請止付令,在信用證規定的到期付款日前成功止付了該信用證項下的款項。一審判決結果是F公司信用證欺詐成立,開證行中國G銀行免除付款責任;F公司及美國H銀行不服判決,提起上訴被駁回,維持原判;H銀行不服二審判決,又提起上訴,2014年6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再審判決:駁回H銀行再審申請。
法庭的辯論圍繞三個焦點展開:出口商(受益人)F公司是否存在欺詐行為、開證行中國G銀行是否構成承兌、美國H銀行是否是善意第三方而受豁免保護。事實上,法院判決美國出口商F公司的行為構成信用證欺詐,證據確鑿,已不容置疑。這里只就后兩個焦點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一)開證行中國G銀行是否構成承兌
G銀行發給H銀行的報文不構成承兌。UCP600第7條a款明確規定,在沒有指定銀行的情況下,只要相符交單給開證行,開證行必須履行承付的責任,強調了開證行的付款承諾是承付而非承兌。而UCP600第2條也闡明了承兌是專指承兌信用證項下對受益人出具的匯票進行承兌并在到期日付款,而承諾在到期日付款即構成延期付款信用證項下的承付。本案例開證行G銀行開立的信用證是延期付款信用證,也稱無匯票遠期信用證,它不要求匯票。G銀行在發給H銀行的SWIFTMT799報文的措辭中使用了“ACCEPT”,“ACCEPT”既可以表示接受單據,也有承兌的意思。但“ACCEPT”在延期付款信用證項下表示接受單據,“HONOUR”表示承付;而在承兌信用證項下的“ACCEPT”表示承兌。所以該報文中“ACCEPT”不是對匯票的承兌,而應當理解為接受單據并承諾于到期日付款。延期付款信用證要求的單據并不包括匯票,開征行G銀行也未對匯票進行承兌,G銀行的行為不構成承兌。
(二)美國H銀行是否是善意第三方
如何甄別美國H銀行是否是善意第三方,是免除開證行中國G銀行付款責任的關鍵。本案例中美國H銀行不是善意第三方,因為本案信用證既非議付信用證,也非保兌信用證,是僅限在開證行G銀行兌用的延期付款信用證。該信用證項下除開證行G銀行是付款行外,不存在指定銀行,因而開證行G銀行在到期日2011年2月3日付款的承諾是針對出口商(受益人)F公司的,而非H銀行。H銀行是信用證規定的通知行,其未得到開證行G銀行的任何授權,既非開證行指定的付款行,也非議付行或保兌行,H銀行僅僅作為F公司的交單行將單據提交給開證行,H銀行與F公司在2010年11月19日簽訂的協議屬于信用證之外的融資安排,僅對簽約雙方當事人有約束力。由于H銀行對F公司的融資未經開證行G銀行指定或授權,H銀行的融資行為屬于是UCP600之外的安排,屬于自我行為,H銀行從F公司受讓而獲取的權利不能優于F公司,不享有信用證欺詐例外抗辯的豁免權,無法獲得UCP600的保護,由此產生的風險應由H銀行自行承擔。
(一)做好對出口商的相關背景調查
本案例中的不良出口商F公司意圖通過提交虛假提單騙取信用證付款,雖然進口商E公司最終未受損失,但仍需要注意的是“KNOWYOURCUSTOMER”,謹慎地選擇貿易對象始終是最為重要的黃金法則。即使是老客戶也不能掉以輕心,每次交易都是獨立的,前次順利的交易并不意味著后一次也會成功。簽訂合同前,進口商E公司應通過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國際商會、商務部駐外商務參贊處、專業資信評估機構等對F公司進行資信調查與評估并建立相關信息數據庫,全面了解F公司,進行動態的綜合評價,建立健全出口商風險預警機制,以此從根本上規避潛在的交易風險。同時為避免出口商F公司虛假發貨,在合同中規定分批或分期裝運,控制每批或每期貨物的數量和價值,待收到符合合同要求的貨物后再要求出口商發下批/下期貨物。除加強對出口商的資信調查外,還需要通過一些渠道做好出口國國家風險的調查,避免因國家風險變化而造成損失,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恰當選擇貿易術語
本案例的貿易術語是CIF,對進口商E公司極為不利。因為CIF貿易術語下,出口商F公司負責運輸和保險,其與承運人勾結,在未實際發貨的情況下,提交虛假提單,導致進口商E公司無貨可提。為防止出口商與承運人或其代理合謀,通過偽造提單、預借提單、倒簽提單等來侵害進口商的利益,在合同訂立時,進口商可以通過談判改變貿易術語,應選擇FOB貿易術語加強控制貨權。FOB貿易術語下,進口商可以自行選擇信譽良好的承運人、保險公司,可以更好的控制風險,掌握運輸途中的貨物控制權,防止出口商與承運人或承運人代理勾結,進行貨物和提單的欺詐。如果貨物發生滅失或損壞,進口商還可以直接憑借保險單據向保險公司索賠,使其權益能夠得到保障。
(三)交貨方式爭取采用分批或分期
本案例的信用證禁止分批裝運,意味著出口商F公司必須一次性將貨物全部發出,否則就是不符點。F公司提交的單據表明其是一次性全部發運了180萬美元的貨物,單據相符,假如進口商E公司不能成功申請到止付令,開證行就必須要支付所有貨款給F公司,E公司就會造成錢貨兩空的雙重損失。為避免上述情況發生,進口商可以在合同中規定分批或分期裝運,合理設計信用證條款化解風險。進口商可以在合同和信用證里規定允許分批且有具體批次的分批條款或者設立有詳細時間表的分期條款來防范風險。分期裝運因其規定了裝運貨物的起止時間對出口商(受益人)的要求更為嚴格,比起分批裝運更能保護進口商的權益。根據UCP600第32條、ISBP745C15對分期裝運的規定,出口商(受益人)必須在信用證要求的規定期間內裝運貨物,否則只要任何一期未按期限裝運,信用證對該期及以后各期就停止兌用,信用證失效。如果第一期進口商就遭遇出口商欺詐,那么信用證的分期條款至少可以使進口商免受后面的欺詐損失。
(四)要求加列相關單據條款
本案例中進口商E公司拿到提單后并未等候卸貨港的到貨通知,而是主動去查詢船及貨物的行蹤,但此種做法還不是最佳選擇。進口商其實可以更早對貨物進行監督和追蹤,須在合同和信用證MT700報文的46場單據要求中加列以下單據條款:其一,開證申請人(進口商)簽署的檢驗證明,檢驗證明的簽章須與預留在開證行的簽章一致,此條款雖為軟條款,但為防止出口商利用信用證的獨立抽象性原則,提交與信用證表面相符的單據,致使進口商遭遇可能的欺詐,從保護自身的角度,進口商可以通過設立軟條款來保障自身安全收貨。其二,裝船通知書和傳真回執,要求受益人(出口商)出具裝船通知書并在其發貨后2天內將裝船的具體信息(包括提單號碼、裝船日期、船名、航次、承運人、集裝箱號、裝運港等)傳真給開證申請人(進口商),同時要求提供傳真回執;進口商可以憑借這些信息通過船公司的網站對船舶及貨物進行時時追蹤調查,還可以通過勞士船級社、國際海事局、國際船東保賠協會等鑒別提單的真偽及查詢船舶行蹤,及時掌握進口貨物的動態以防止欺詐。
(五)選擇有利于自己的信用證兌用方式
通常情況下,遠期信用證項下進口商為了給出口商提供融資的便利,會將信用證開立成自由議付信用證,但此類信用證對進口商來說風險較高。自由議付信用證項下,任何銀行都是開證行授權的指定銀行,若指定銀行已經承付、議付或者已經付款了,其就取得善意第三方的地位。在出現欺詐的情形下,因指定銀行得到開證行的授權,其行為就是善意的,法院就不能止付開證行的付款。進口商若要合理利用“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防范信用證欺詐下出現善意第三方導致開證行不得不付款的風險,進口商最好的選擇是開立以開證行為付款人的延期付款信用證。本案例中盡管進口商E公司遭遇信用證欺詐,但因其選擇的開證銀行中國G銀行精通國際慣例,開立的信用證為延期付款信用證且僅限開證行付款。延期付款信用證不需要匯票,信用證當事人之間就不存在票據關系,善意受讓單據的人就無法憑借票據法獲得欺詐例外的豁免保護。為防止“信用證欺詐例外的例外”情況發生,進口商E公司設計了信用證僅限于開證行付款,排除了第三方取得善意的可能。這樣進口商就可以利用“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向法院申請止付令,禁止開證行對外付款,保護信用證項下自身的權益。
總之,為防止信用證欺詐,進口商必須牢固樹立防范風險的意識,做好交易前的全部準備工作,盡量做好事前預防。一旦發生信用證欺詐后,要積極收集證據申請司法救濟,合理利用“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規避風險,通過法律的強制性措施止付信用證項下的款項,保護自己合法的權益,把損失減少到最小。▲
10.3969/j.issn.1003-5559.2016.11.019
本文為廣西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項目《廣西外貿企業信用證風險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YB2014612)、2016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6JGB500)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