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憲溶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由點向面的推進,中國教育迎來了一場偉大的變革。在這場將對中華民族產生深遠影響的變革中,處于最核心地位的教師成了決定改革能否順利進行的最重要、最關鍵的因素。課改需要教師在改革的實踐中面對各種挑戰,不斷地反思并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逐步形成明確的教育觀念,自覺地將改革的目標和自己的教育理想結合起來,在教育觀念、專業能力、教學方法上有大的角色轉變,極大地提高綜合素質。面對這一新的形勢,教師,特別是開放地區的第一線教師,如何面對這一形勢,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
幾年前,我曾經讀過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的《為生命奠基》一書,竇桂梅老師講到了在教學課堂上的一件事:上課時從不要求學生坐得整整齊齊、規規矩矩,而是讓學生怎么坐舒服就怎么坐,想問什么就直接站起來說,無須老師同意。六年以后,學生們在這種民主、自由的課堂環境下,并不是成了一群沒有組織紀律性的瘋孩子,反而年年被評為市優秀班集體,用他們市領導的話來說是“男孩像男孩,女孩像女孩”。這使我感到震驚:老師上課,學生這么自由,那不是亂了套嗎?2016年五月份,我有幸赴京參加“寶安區北京師范大學課程改革高級研修班”的學習,聆聽了數位全國著名教育專家的報告,感慨頗多,尤其對傳統的課堂教學紀律有的新了認識。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因此我們必須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打破傳統教學對學生卡得太死、統得太多的“清規戒律”,解放學生的手腳,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樂趣還給學生,把伙伴還給學生,把時空還給學生,說到底,就是要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北京歸來,我結合教學實踐,對傳統的課堂紀律作了比較深刻的反思,并努力將新的教育理念融入教育教學工作之中。幾個月來,我所在班級確實出現了一種新的面貌,我看到了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筆者認為,在課改新形勢下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教師應注重以下幾點:
1.必須改變對傳統課堂紀律的評價標準。長期以來,我們評價一個班的課堂紀律好不好,就是看這個班上課是不是坐姿端正,發言是不是先舉手,回答的問題是不是大家都已知道的所謂“標準答案”,否則就是“開小差”、“坐飛機”;從教室外面過,若聽見教室是寂靜無聲,就會說“這個班紀律好,學生不敢鬧,老師有水平”,倘若看見教室里學生坐得不整齊的、聽見有“亂糟糟”的聲音,就會認為“這個班紀律差,要好好整頓”。目前有這種認識的領導和教師還相當不少,特別是農村小學更嚴重;我們不能把紀律好簡單等同于“坐姿統一、鴉雀無聲”的做法。課堂紀律的最終目的是為教學服務,正如北京五中校長吳昌順所言:“只要課堂上能達到兩個目標,一是學生思維活躍,充分地發揮了學生的主人翁精神;二是教學目標落實,達成率高,教師就可以放開手腳,別怕課堂秩序顯得好像亂了一些。”
2.必須實現教師角色的轉換。教師要轉變角色,就是放下教師長期以來高高在上的“威嚴”,打破師生之間長期以來的一道看不見的鴻溝,做學生的伙伴。正如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文喆院長所言:“教學的本質是由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正因如此,所以教師必須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由傳統的靜態知識占有者成為動態的研究者。課堂上不再只是教師說學生聽這一單向的過程,而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顯然,傳統的課堂紀律根本難以保證實現這一過程,師生之間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平等、信任關系。建立平等、信任的師生關系非常重要,教師對學生充滿信任感,就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大膽積極地思考問題,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學生贏得了教師的關注和信任,就有了被尊重感和安全感,愿意與教師溝通、交流,就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減少抵觸情緒和厭學心理,增強學生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書育人”這一目標。否則,學生就會失去夢想和激情、失去積極的態度、失去學習的動力,變得麻木、沉默、消極、封閉。
3.必須從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角度出發。小學生與成人相比,在各個方面來講都有很大的不同,如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喜歡交流和提各種問題等。傳統的課堂紀律,不符合小學生的這一特點,長時間讓學生一動不動地坐好,這種單一的坐姿,很容易使人疲勞,日久生厭,容易分心。雖然學生看上去坐得好好的,老師的課堂紀律也好管了,但那是在老師的強迫下的一種假象,管住了學生的手和嘴,管不了學生的心,學生看似專心聽講,其實心已不知飛到什么地方去了。更嚴重的是,這一要求把師生之間的距離在無形中忽然拉遠,“老師就是老師,學生終歸還是學生”,形成兩個對立的世界,平等、民主氛圍蕩然無存,學生怕老師,不敢發言,更不敢提出與老師不同的意見,問題的回答千篇一律,學生不敢表達真實想法,思維和智慧的火花不能得到燃燒,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就可想而知了。這樣,就大大抑制了學生個性發展,千人一面,讓學生不能自主地、生動活潑地發展。我聽過于永正、竇桂梅、支玉恒、靳家彥等不少特級教師的課,他們的課堂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能把學生的口、手、眼、耳、腦、身徹底地解放出來,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在課堂上想說就說,想笑就笑,這樣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對學生的成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在新課程標準指導下大力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新課程把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擺到了重要的位置,這要求我們打破傳統的課堂觀念,解放學生的口、手、眼、耳、腦、身,創造條件,讓學生自由離開座位,自由組合、討論、探究,甚至到圖書館找資料、電子閱覽室上網查詢等,給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
總之,傳統的課堂紀律必須進行改革,要解放學生的口、手、眼、耳、腦、身,把課堂真正地還給學生,教師在教學中做到“活而不亂”、“能放能收”、“能聚能散”。當然,要做到這點并不容易,這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不斷學習新的課程標準,總結經驗教訓,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探索出一條條新的適合學生發展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