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家雄+劉剛
摘 要 建立有效的教育評估制度是提高職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評估手段的創新非常重要。但是,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提高高職院校教育質量,必然涉及高職院校管理水平的提升,二者并行不悖。
關鍵詞 高職院校 社會需求 能力 評估 管理水平
基金項目: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比較研究”。
作者簡介:姜家雄、劉剛,云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副教授。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0.384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就開始建立職業大學。1998年以后,高職教育發展也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到2015年,全國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達1341所,招生數348萬,畢業生數322萬,在校生數1048萬,占到高等教育的41.2%,全年為社會提供技術培訓超過2000萬人次。①高職教育在規模急速擴張的同時,其質量問題逐漸受到政府決策部門、社會輿論以及學界的關注。只有對辦學質量(人才培養)進行有效評估,才能促進高職教育的數量與質量協調發展。
一、我國教育評估的發展
為了推動高職教育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持續發展,教育部于2004 年下發了《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教高廳〔2004〕16號,以下簡稱“零四方案”),并在文件下發的同時啟動了第一輪評估工作。“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于2004年8月正式成立,是教育部直屬的行政性事業單位,其主要任務是負責組織實施高等學校本專科教育的評估工作。
2008年4月,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印發<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號》(以下簡稱“零八方案”)。“零八方案”的出臺標志著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進入了第二輪評估。
2016年3月14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以國教督辦[2016]3號文件,印發了《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暫行辦法》(以下簡稱“一六辦法”)這一部門規章。②這是我國高職教育評估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二、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評估的組成部分
(一)作為主流的“教育外部評價”
2008年教育部印發“零八方案”,依托“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與管理平臺”,在全國開展評估。2016年,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暫行辦法》,委托第三方機構基于學校相關數據信息和省級評估報告,運用測量工具進行分析評估,形成國家評估報告。
(二)作為輔助的“教育內部保證”
2015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教職成廳〔2015〕2號)和《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試行)》(教職成司函〔2015〕168號),構建職業院校教學工作內部診斷改進制度。
(三)作為日常載體的“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
2012年以來我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高職院校、省質量年度報告制度,已經形成了國家、省、學校三級發布體系。③
三、以往高職教育評估的不足
2016年以前的評估,經過實踐,顯露出一些弊端:
(一)敷衍了事
有些高職院校存在應付思想,組織開展形式多樣、次數頻繁的“迎評活動”, 卻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可持續發展和教學質量上,這種現象在兩輪評估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評估通過后,故態復萌,輕松度過三四年。
(二)指標體系不盡合理
“零八方案”中存在著一些過分宏觀、過分務虛的指標。也有個別與職業院校特點聯系不緊密的二級指標。如校企合作和就業等指標沒有得到應有的強化。又如,“零八方案”的22個二級指標主要是教育投入與過程指標,而對地方經濟發展的貢獻度、學生與家長的滿意度、用人行業對畢業生的評價等指標卻很少。
(三)主體尚不完善
“零八方案”的第八大部分為“評估實施辦法”,其第(二)部分為“評估程序”,其第3項為“確定專家組成”。根據其規定,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的評估專家組的組成人員“應由熟悉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工作的人員組成,其中必須包括行業企業人員和一線專任教師 ”。但在實際評估中,行業企業人員和一線教師比例過低,甚至為零。可以說,評估中還缺少六個主體(學生、老師、舉辦方、用人單位、 家長、社會)之間的平衡、兼顧。在教育部“社會評教育”政策的引導下,近年來,出現了少數帶有評價功能的組織,由于我國的NGO先天不足,“口將言而囁喏,足將進而趔趄”,導致這些組織弱小,往往信譽度不高。 可見,第三方教育評價亟待提高專業性,積累信譽度。值得注意的是,根據“一六辦法”,“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由國務院督導辦部署、協調、指導。
四、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與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的對比
“零八方案”有“領導作用”、“師資隊伍”、“課程建設”、“實踐教學”、“特色專業建設”、“教學管理”、“社會評價”7個一級指標,派生出“學校事業發展規劃”、“辦學目標與定位”、“對人才培養重視程度”、“校園穩定”、“專任教師 ”、“兼職教師”、“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手段”、“主講教師”、“教學資料”、“頂崗實習”、“實踐教學課程體系設計”、“教學管理”、“實踐教學條件”、“雙證書獲取”、“特色”、“管理規范”、“學生管理”、“質量監控”、“生源”、“就業”、“社會服務”22個二級指標。④
作為部門規章,“一六辦法”包括“總則”、“內容與工具”、“組織實施”、“結果運用”四章及附則,共17條,外加一個附件(“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指標及說明),共計3585字符。其一級指標有“辦學基礎能力”、“‘ 雙師隊伍建設”、“專業人才培養”、“學生發展”、“社會服務能力”,共5個。“一六辦法”的二級指標有20個。
兩個評估的指標體系相互比較,可以看出:
舊指標“1.1學校事業發展規劃”(數據庫相應編號7),由于“學校事業發展規劃應符合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規定過于空乏,不便量化,該指標被修改為“13.專業點學生分布”、“14.專業與當地產業匹配度”以及“15.招生計劃完成質量”(部分)。
舊指標“1.2辦學目標與定位”(數據庫相應編號1.3), 該指標針對“在校生結構”而設。因“五年一貫制”、“3+2”招生、專升本學生、成人高職學歷教育學生規模逐漸減少而失去有效性,被部分修改為“15.招生計劃完成質量”、“ 20.技術服務到款額”(部分)。
舊指標“1.3對人才培養重視程度” (數據庫相應編號5.1 5.2 2.2 6.1 7.5 8.8) 被分解為“1.年生均財政撥款水平”、 “ 2.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3.生均教學及輔助、行政辦公用房面積”(部分)、“12.企業提供的校內實踐教學設備值”、 “19.政府購買服務到款額”、“ 20.技術服務到款額”(部分)。
舊指標“1.4校園穩定”, 因與評估目的聯系不緊密而刪除。
舊指標“2.1專任教師” (數據庫相應編號6.1 )被修改為“7.‘雙師型教師比例”。
舊指標“2.2兼職教師” (數據庫相應編號6.2 )被修改為“11.年支付企業兼職教師課酬”,這樣更加富于直觀性,量化。
舊指標“3.1課程內容” (數據庫相應編號7.2 和7.5)被修改為“8.課程開設結構”。
舊指標“3.2教學方法手段”(數據庫相應編號7.2)被修改為“4.信息化教學條件”、“9.年生均校外實訓基地實習時間”。
舊指標“3.3主講教師” (數據庫相應編號6.1和6.2)被刪除。
舊指標“3.4教學資料” (數據庫相應編號7.2 7.5 3.2 3.4)被刪除。
舊指標“4.1頂崗實習”(數據庫相應編號4.2和7.4)被修改為“9.年生均校外實訓基地實習時間”。
舊指標“4.2實踐教學課程體系設計” (數據庫相應編號7.2和7.5)被修改為“5.生均校內實踐教學工位數”。
舊指標“ 4.3教學管理” (數據庫相應編號4.2 8.1 8.2和8.3)被刪除。
舊指標“4.4實踐教學條件” (數據庫相應編號4.1 4.2 5.2 7.5 9.3)被修改為“5.生均校內實踐教學工位數”、“ 10.企業訂單學生所占比例”、“ 12.企業提供的校內實踐教學設備值”。
舊指標“4.5雙證書獲取” (數據庫相應編號7.3)被修改為“16.畢業生職業資格證書獲取率”。
舊指標“5.1特色”(數據庫相應編號7),由于與能力評估宗旨關系不大,刪除。
舊指標“6.1管理規范”(數據庫相應編號8.1和8.2), 因太宏觀而刪除。
舊指標“6.2學生管理” (數據庫相應編號8.1和8.3)被刪除。
舊指標“6.3質量監控” (數據庫相應編號8.1和8.5)被修改為“18.畢業生就業去向”。這樣一來,更加直接。
舊指標“7.1生源”(數據庫相應編號9.1)被修改為“15.招生計劃完成質量”。
舊指標“7.2就業” (數據庫相應編號9.2)被修改為“17.直接就業率”、“ 18.畢業生就業去向”(部分)。
舊指標“7.3社會服務” (數據庫相應編號6.1 7.5 7.3和4.3)被修改為“19.政府購買服務到款額”(部分)、“ 20.技術服務到款額”(部分)。
此外,針對“基本辦學條件”,“零八方案”的數據庫相應表格編號是3.1 3.2 3.3和 3.4。編號為3.1的表格內容關于“占地、建筑面積”。“一六辦法”中,不再關注占地面積,而是重點考察生均建筑面積。總之,從“零四方案”到“零八方案”,再到“一六辦法”,是一個上升的過程,評估方案一步一步逐漸完善。
五、能力評估與管理水平的關系
教育部及地方教育行政機關可以從“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入手,對高職院校進行引導。也可以從其他途徑入手,對高職院校進行引導。
迎接“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高等職業院校不可能單打獨斗,必須與其他方面的工作協調、配合,從高職院校各方面工作的整體提升入手,增強競爭力,樹立社會信譽。
2015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印發了《職業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動計劃(2015-2018年)》(教職成[2015]7號)。⑤提升管理水平的努力,必須圍繞“提高教學質量”(適應社會需求)這一中心工作,提升管理水平與高職院校評估二者相輔相成,不能各吹各打,不能成為兩張皮。
綜上,在高職教育發展過程中,高職院校只有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主動適應社會需求,才能化解就業壓力,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
注釋: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穩步提升,一批高水平學校快速成長”有關情況.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60628154213647&cata_id=N462/2016-06-28.
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印發《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暫行辦法》的通知(國教督辦[2016]3號).http://www.moe.gov.cn/srcsite/A11/moe_764/201603/ t20160323_234947.html/2016-03-14.
姜大源.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高等職業教育:中國對世界教育的獨特貢獻.http://ww 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60628154545628&cata_id=N462/2016-06-28.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號).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0804/t2008 0403_110098.html/2008-04-0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印發《職業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動計劃(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職成[2015]7號).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0/201509/t2015 0917_208794.html/201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