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玲
摘 要:關于文學的本質問題,一直備受關注且存在爭議。本文以陶東風先生的建構主義觀為基點,梳理了建構主義文學觀的大致內容,并通過學習思考提出自己認同的文學本質觀念,多維度考量當下文學本質問題,試探當下文學本質觀的建構發展。
關鍵詞:建構主義;多維度;文學本質觀
陶東風先生明確提出自己是建構主義者,我們在此基礎上通過學習和思考,嘗試多維度考量當下文學本質問題,希望借此表達自己的鄙陋之見。
一、陶東風文學本質觀嬗變
陶東風先生明確提出本質主義的含義,即“一種僵化、封閉、獨斷的思維方式與知識生產模式”,它“假定事物具有超歷史的、普遍的永恒本質(絕對實在、普遍人性、本真自我等),這個本質不因時空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陶先生反對這樣的文學觀,即反本質主義。陶先生所主張的“反本質主義”與文學本質中所說的“本質”所指并不一樣。他強調要歷史地、辯證地看待文學,不能僵化和絕對。反本質主義,反的是僵化的絕對的真理,反對“本質主義”,并不是說它反對文學有本質的屬性這一命題。后來他明確說,他不是反本質主義者而是建構主義者,對于“反本質主義”只是“有條件地吸收”。
二、建構本質主義觀簡說
陶先生宣稱自己是建構主義者,屬于建構派。建構派大致內容可概括為如下幾點:1.提倡反本質主義,但不反本質,而是要言說本質。即“反本質主義”分為反“本質主義”與“反本質的主義”兩種,建構主義屬于反“本質主義”,而不是“反本質的主義”。建構主義也是一種關于本質的言說。2.本質不是實體而是建構物。本質不是具體的實物,而是建構的載體,借助本質概念建構文學整體性質。3.文學、文學本質、文學標準受社會歷史條件和語言文化因素的影響。4.文學理論研究要調整研究范式、改變提問方式:文學理論要研究的是什么人在什么情況下出于什么需要、目的,建構了什么樣的文學理論。5.倡導對話主義,以對話主義的文學理論來補充建構主義的文學理論,以民主的文化商談機制抵制文論上的權威主義。
前期陶先生文學本質觀之所以受人指責,也許就是因為“本質主義”的定義沒有講清楚,批判極端的“本質主義”的同時自己也在言說文學的本質,“本質主義”和“極端本質主義”沒有特意解釋,這樣才使人斷章取義誤解其真意。
總的來說,建構主義是反“本質主義”的,但卻不是反“本質”的主義,是一種言說本質的方式,只是反對通過本質主義的方式言說本質。它認為一切這類的本質言說都只是眾聲喧嘩的“意見”而不是定于一尊的“真理”。建構主義并不認為本質言說是不可能的,而是認為,那些聲稱自己是唯一正確、合法的本質言說是不合法的。
三、文學本質問題的當下建構
在沒有更好的詞語替代之前,“本質”的概念可以而且應該保留。我們之前過分強調了本質主義的負面影響,以致將對本質的理解引向了極端,而反本質主義實際上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本質主義,這導致我們對文學的理解甚至出現了“回避本質”的思想傾向,談本質就色變,因而簡單武斷地放棄了對文學本質的言說。我們贊同使用文學本質這個提法,但是在使用的同時約定俗成它是歷史的、發展的、相對穩定的,這樣我們才有進一步研究的可能。
在此基礎上,我們承認文學存在本質屬性。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文學本質的界定基本統一,但隨著文學的發展關于文學本質也會有新的論爭。正如柏拉圖說“美是難的”一樣,文學的本質是難的。我們應該認真探討當下文學的本質屬性,獲得時代性的共識性的看法,給人一個研究文學的根本方向和坐標。
每個時代都有關于文學本質共識性比較強的本質屬性界定。每一種新的文學本質主義理論的提出,都可以被看作是對之前僵化認識的一種反叛。既然極端的本質主義行不通,我們嘗試在研究文學時提倡一種多元的建構本質主義,一種既符合歷史發展規律,又符合當今文學發展實際的多元的建構本質主義。這種建構中的多維度文學本質不能脫離以下四個維度的考量。
(一)關注多元文學現象。文學理論研究有關文學的本質、特征、發展規律和社會作用的原理、原則。關于文學本質的界定問題,就要以文學現象作為研究對象。文學本質理論不能脫離文學。新時期乃至現在如何構建新的文學本質觀或是文學本質理論仍然是艱難的,認識到文學本質是歷史的、多元的、復雜的,但不能把它看做是不可知的、神秘的。我們應該清楚文學的本質不是僵化不變的、單一的,而是多元的、流動的。文學的發展會影響文學理論的發展,文學理論應與時俱進,關注當下多元文化現象。
(二)文學的超越性。文學是虛幻的真實,既與時代真實生活關系密切,也可以回首過去展望未來,甚至可以憑自己的無限遐想預測未來,幻想整個世界的模樣。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老生常談但不過時。把握現實又能超越時代,文學的時間跨度是無限的。文學不是生活的復制,也不是現實的模擬,它有自己的獨立創造性,可以在現實基礎上進行超越性寫作。
(三)文學的歷史性和民族性。文學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關于文學本質問題的研究也不能只看到最近幾十年文學發展的特點。關注文學新動向時,也不能脫離文學一直以來都保有的共識的根本性特征。在我國文學長河中,目前的文學發展狀態只是冰山一角,甚至是更小的一部分。研究文學問題時刻提醒自己要有歷史意識,一味的所謂緊跟時代步伐只會造成以偏概全的局面。
過去我們文學本質主義理論的建構,借鑒了外國人的理論,韋勒克在《文學理論》中關于文學的本質問題有專門的講述。文學意識形態論也是受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觀的啟發。目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根據本國文學發展,分析總結出我們所公認的文學的本質屬性。文學本質問題的考究也要考慮中外文化差異。照搬照抄別人的理論解釋中國文學,往往容易過度闡釋或解釋牽強。
(四)人學性。“文學是人學”這種觀點很多人都贊同,如果單純以這句話來總結文學本質,又進入另外一個死胡同:人學是什么。目前還沒有關于這方面學術界都認可的說法。“人學性”這個提法相對來說知名度和接受度更高。要了解文學,首先要了解人,了解人性。文學離不開生活,在文學中要展現真實有力的人性生存和發展狀態。展現我們的生活狀態和人性狀態,不管是過去的、現在還是將來的,都應該成為文學的使命,人學性也是文學永遠拋棄不了的性質。
多維度考量文學本質問題是大勢所趨。在寫作、欣賞、再創造文學時,賦予文學獨一無二的那個特性就是我們要探究的文學的本質。達成“一致性”與“共識”,有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與各種非文學因素相互關聯,是一種歷史性與地方性的多元話語建構。在不斷建構中,最終達成新的文學本質共識,繼續維持文學的整體性體現文學價值。(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陶東風.文學理論基本問題[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
[2] 陶東風.建構主義還是本質主義?——兼答支宇、吳炫、張旭春先生[J].文學理論,2009(7).
[3] 陶東風.大學文藝學的學科反思[J].文學評論.2001(5).
[4] 陶東風.反思社會學視野中的文藝學知識建構[J].文學評論,2007(5).
[5] 曹順慶 文彬彬.多元的文學本質——對本質主義和建構主義論爭的幾點思考[J].文學理論,2010(1).
[6] 南帆.文學研究:本質主義抑或關系主義[J].文藝爭鳴,2007(8).
[7] 楊春時.論文學的多重本質[J].學術研究,2004(1).
[8] 馬新國.西方文論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 童慶炳.反本質主義與當代文學理論建設[J].文學理論,2009(7).
[10] 詹艾斌.文學本質問題略論[J].天府新論,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