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娜 姚田田
摘 要:近年來,隨著能源的消耗,國家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尤其是在“十三五”規劃之后,將環保經濟與環境績效審計相結合,使其形成相關的審計體系理論,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和評估具有一定的依據和原則。然而,“先污染再治理”的陳舊思想還存在一些企業的管理觀念中,這些企業在實現效益增長的同時卻忽視了環境效益。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以及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道路上,環境績效審計評價體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關鍵詞:環境保護;環境績效審計;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正在遭受著嚴重的環境污染。其中包括水污染、土地污染、光污染以及大氣污染等。這些污染已經嚴重威脅到我們人類的生存和自然發展。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戰略的突出位置。環境保護,刻不容緩。目前,環境審計的主導力量是政府,中堅力量是企業,環境績效審計作為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經引起政府及企業的高度重視。
二、我國目前環境績效審計評價體系現狀
國外關于環境績效審計的研究時間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使自然環境日益惡化,各國注意到這個嚴峻的問題,因此,各個國家開始環境保護立法工作,提倡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共同發展的理念。國際商會ICC在1999年提出環境績效審計:通過環境管理和控制,以及對相應的環境管理活動與環境設備運行等組織進行一定周期性檢測,以此來監督企業的監督管理工作的執行情況。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WBCSD的推動下,在20世紀90年代陸續制定17項標準,并在1999年完成ISO14031(環境績效審計標準)的公告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INTOSAI所屬的環境審計委員會在2001年向各國成員印發《從環境視角進行審計活動的指南》,指南指出常規審計的審計方法也適用于環境審計;聯合國貿易發展組織及其創立的國際會計與報告標準政府間專家工作組(ISAR)在《環境信息披露指南》中確認8項指標:環境印象最終指標、潛在環境形象的風險指標、排放物和廢棄物指標、投入指標、資源耗費指標、與環境相關的資本性支出和運用成本的財務指標。
國內由于我國環境審計開展較晚,理論體系還不成熟,沒有得到廣泛的使用,我國企業沒有一套完全成熟的、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環境審計理論。目前我國的環境審計理論還處于探索狀態,我國對環境審計的法律環境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1994年國家審計署通過《中國21世紀議程優先項目計劃》,要求各級審計機關應審查環保資金的使用情況及效果。1998年王光金撰寫的《要重視城建環保審計》一文為代表,我國學者才從真正意義上開始環境審計的理論研究。陳正興(2001)在《環境審計》一書中指出環境績效審計是通過檢查被審單位和項目的環境經濟活動,依照一定的標準評價資源開發利用、環境保護、生態循環狀況和發展潛力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對其效果和效率發表意見。
三、我國環境績效審計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環境績效審計宏觀意識不強
由于我國開展環境績效審計的起步較晚,直到1999年才作為我國環境審計的重點研究對象。目前我國政府審計人員制定的審計內容是從專項進行審計,也就是說從微觀角度上出發,沒有從宏觀層面進行審計。各地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沒有將環境污染成本計算在內,這就出現經濟快速發展,環境惡化嚴重的現象。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快速發展的時期,經濟快速發展,但對一些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環境污染補助發放不夠充足,出現資金缺口,導致一些企業在資金缺口的狀況下,處理污染設備不充足,環保積極性底。
(二)環境績效審計法規不健全,缺少合理的監督評判體系
近二十年來,我國雖然頒布了一系列環保方面的法律法規,但缺乏具體規范環境績效審計工作的法規。已頒布的《審計法》、《中國獨立審計準則》等法規中,都沒有環境審計的內容和具體實施辦法,實施缺少法律依據。我國還沒有專門關于環境審計的法規,對開展的一些相關環境審計工作,更是缺少了監督評價標準。“無規矩,不成方圓”不完備的法律環境是審計工作很難進行下去,也使得環境審計很難走向正規。
(三)企業的戰略目標定位不準確
企業的戰略目標是企業能夠長期發展的根本保障,特別是污染型企業環保資金的利用效率低,沒有切實的將資金用到處理“三廢”污染上,“先污染再治理”的陳舊思想還存在一些企業的管理觀念中,這些企業在實現效益增長的同時忽視了環境效益。整個行業沒有統一的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指標和嚴格的監督體系,這導致了沒有完成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共同發展的目標的局面。
四、對策
(一)豐富環境審計的內容,開展宏觀環境審計活動
我國地方政府應該對重污染企業進行多方面的審計,從企業原材料是否就有高污染性能、處理環境污染的能力、企業對環境污染的人員環保意識等進行審計。制定宏觀環境審計目標和計劃。加強環境審計人員培訓,鞏固環境審計的知識。
(二)提高國家對環境績效審計的重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政府應定期開展工作會議,加強政府人員對環境績效審計的重視,制定環境污染保護人才培養計劃,加大對環境污染治理的資金投入,建立網絡交流平臺,企業合理的運用環境污染處理的資金,提高企業發展的積極性。最終創造經濟與環保雙贏局面。
(三)加強審計立法工作,制定合理的監督體系
通過立法,完善法律體系,使審計組織在環境監督、管理方面有特定的審計權限,充分發揮審計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環境審計工作細則,使環境審計的范圍、內容、程序和方法等走向制度化,使環境審計的實務操作規范化,提高環境審計工作質量。
(四)改變企業經營戰略,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企業應該提高環保資金的使用效率,購進污染處理設備,摒除錯誤思想,加強企業內部審計隊伍建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促進企業實現環境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共同發展。
五、總結
筆者認為環境保護離不開每一個社會個體,我國的環境績效審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管從宏觀上國家制定合理環境績效審計評價體系,還是微觀上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進行,都需要在一個完善的法律法規范圍內實行,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更好更快完成偉大的“中國夢”。(作者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
參考文獻:
[1]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An ICC Guide to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Auditing[M].ICC Publishing,Pairs,1991
[2] ISO14031.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Guidelines[S].1998
[3] INTOSAI.Working Group on Environmental Auditing[R].Environmental Audit and Regular Auditing,2004
[4] 宋軼君,劉永祥.國內外環境績效評價現狀及研究[J].會計之友,2006,(09):59-61}。
[5] 王素梅.環境績效審計的發展研究:基于國家治理的角度[J].CPA中國行政管理.2014(11):62-65
[6] 李璐,張龍平.WGEA的全球性環境審計調查結果分析與借鑒*[J].審計研究.2012,(1):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