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應用對于大學生已成為常態。互聯網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一些新的機遇的同時,也提出了諸多挑戰。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互聯網工作隊伍,加強對大學生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倡導健康、文明的校園互聯網文化,加強對校園互聯網的管理,著力打造“綠色互聯網校園”。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做為繼報紙、廣播和電視之后崛起的第四傳播媒體,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邁向信息化時代,也和我們的日常工作生活聯系日益緊密。大學生作為新時代最活躍的群體之一,互聯網的繁榮發展也給這一群體的發展帶來更大的機遇和挑戰。
中國互聯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2016年8月3日在京發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有7.1億網民,手機網民規模6.56億;從網民職業結構來看,學生群體占比仍然最高,占網民總數的25.1%;從網民整體網絡應用來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4.48億,較2015年增長8.3%;手機網絡用戶規模達到4.01億,增長率為18%,手機網絡購物的使用比例由54.8%提升至61%。同時,從筆者對本校的觀察來看,每天都有很多學生進行互聯網購物。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在促進大學生成長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時也附帶了一些不利的影響,可能會影響到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怎樣看待、因應、引導、駕馭互聯網時代的緊迫問題,因此開展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很有必要。
一、互聯網環境的基本特征
(一)內容的普遍性和多樣性。互聯網兼容并包,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都包含其中,具有普遍性和豐富性的特點。互聯網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開放系統,是一個全球資源互利共享的開放平臺,因此來自不同國家的各種信息讓互聯網內容更加豐富多樣,異彩紛呈。大學生在校園內通過互聯網即可了解到全世界的各種信息,感受各種不同的文化形態和價值觀念。
(二)環境的開放性和虛擬化。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內的覆蓋,讓網絡信息實現了跨文化和地域的傳播,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阻隔。這就意味著網絡用戶能在全世界的任何一個有網絡覆蓋的地方獲取到互聯網上的任何信息。換言之,互聯網狀態下,高校BBS網點里的任何信息都可以通過網絡在最短的時間內傳播到全國所有的高校網絡中。互聯網是基于虛擬技術條件發展而來,用戶都是虛擬化的,是可以匿名存在的,間接交流是互聯網上人與人之間最主要的交流方式。這就導致用戶可以在互聯網上發布匿名消息而不用過于擔心暴露自己,無形中降低了社會道德給人們帶來的行為規范,大大助長了網絡中虛假信息的發布與傳播。
(三)傳播的快捷性和即時化。基于信息技術的互聯網可謂是真正的“信息高速公路”,信息的傳播快捷高效,即便是相隔萬里的人也可以實現即時通訊。同時互聯網上的信息也是每時每刻都在變化,都在更新的。這種高效便捷以及即時性的特點,使得發生在世界各地的各種政治、經濟和生活事件都會在瞬間傳播到互聯網所及的每個地方。
(四)交流的互動性和平等化。每個人在互聯網上的角色都是相對的,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分享者,又是信息的發布者和傳遞者。同時互聯網還倡導平等和尊重的價值觀。通過這種平等的、交互式的傳播,互聯網實現了信息的雙向交流,人際互動也變得更加頻繁,社會素質相應得到了提升。這也改變了傳統思想政教育工作的被動式交流模式,不再以教育者為中心,而是在平等的狀態下進行雙向的溝通和交流。
(五)表述的多樣性和形象化。互聯網語言是圖文并茂、聲情融匯的,可以通過多樣化的表述方式讓人們感受更加真實可靠的信息,同時也能增強感染力。互聯網時代的思政工作結合多媒體技術,可以營造出一種更加活躍、輕松的教育氛圍,變嚴肅為生動,提升思政工作的成效。
二、互聯網為大學思政工作帶來的新機遇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深深的影響著當下的大學思政工作,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如下:
(一)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和領域得到拓展。互聯網所具有的高校便捷以及低成本優勢是其他通信工具無法比擬的。隨著各大高校推進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各高校的校園網幾乎已經覆蓋了整個校園。不管是工作形式還是工作成效,從現實來看互聯網都已經成為了高校開展思政工作的新領域和新陣地。
(二)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得到更新。隨著互聯網信息的不斷更新,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并隨之不斷實現更新。在互聯網時代,傳統思想勢必會受到新思想新觀念的沖擊,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成為了當下的主流,并日漸扎根于人們的思想觀念中。這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也是其目的之一。
(三)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了一個新平臺。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方式方法,對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等人文科學的研究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思政工作借助互聯網提供的這一新平臺、新陣地,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際工作開展,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會在內容、形式、方法等諸多方面發生很大的變化。
三、互聯網為大學思政工作帶來的新挑戰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
(一)新型文化平臺的產生。在互聯網時代,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形式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文化陣地,推動了一些新型文化傳播陣地的出現。傳統的思政工作模式已經滿足不了新時代的要求,因此思政工作勢必要與時俱進,改變過去的工作方式方法,融合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創新工作模式、工作方法,采用當代大學生普遍接受的形式,從而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效。
(二)思想價值觀念多樣化。互聯網的開放性注定了思想文化環境和媒介信息環境的開放性和多元化。高校作為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傳播中心,來自不同文化的各種思想觀念與生活方式勢必會在此發生碰撞與融合。在多姿多彩而又不設防的互聯網世界中,各種真真假假的信息都有了方便快捷的傳播渠道,各種各樣的信息充斥在互聯網世界中,真假虛實是難以直接識別的。雖然高校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注重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和倡導,積極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但在這種復雜且多變的環境下,大學生作為世界觀尚未完全形成,思想意識很容易受到外界觀念干擾影響的特殊群體,仍然是很容易被互聯網上所接觸的一些負面的、消極的、腐朽的思想意識與價值觀念的影響,進而影響到個人的健康成長。因此,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角度來說,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呈現多樣化的特征是務必要引起足夠重視的一個方面。
(三)大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正如前文所言,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有著虛擬群體化的新特點。互聯網信息紛繁復雜,真假虛實摻雜其中,不可否認這極大地方便了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但是各種負面思想、垃圾信息的無限制傳播也嚴重的影響到了學生們的健康發展,這對于思政工作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在我國當代大學生群體中有20%-30%的學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障礙或者心理疾病。這無疑是大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最好的佐證。
四、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對策
互聯網的發展與普及,一方面增加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另一方面也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契機。我們必須立足實際,深入研究新形勢、新問題,不斷探索新途徑、新方法。
(一)運用互聯網系統,構建校園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加強網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陣地建設,用正確、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領高校互聯網陣地。首先,高校黨委要提高對思政工作的重視程度,統一規劃校園互聯網建設工作,嚴格落實。宣傳部門充分利用互聯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正確健康的思想文化的宣傳和引導,推進宣傳教育與互聯網教育的結合。其次,在全校范圍內建設一批具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校園網站,發揮其在師生群體中的積極作用,推動學校思想文化工作向前發展。
(二)加強道德宣傳,提高大學生的互聯網道德素質。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模式,也引發了道德交往模式和空間的變革。隨著互聯網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人們已經越來越離不開它,由此也引發了一系列令人擔憂的問題,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新功能總是伴隨著新的漏洞和弱點。基于目前互聯網環境的特殊性,高校互聯網教育應定位于大學生的人格錘煉和自身價值完善的目標,通過提高他們的自律修養水平,使他們有效地在互聯網生活中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調節、自我塑造,不斷提高自身的互聯網道德素質。
(三)搞好校園文化建設,倡導健康、文明的校園互聯網文化。互聯網文化的開放多元性注定了其無法形成固定的思維、答案,無法用單一的價值評判標準去衡量。因此,當代校園在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時,務必要將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納入總體規劃部署,并予以高度的重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思政工作的成效。首先,要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體系,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其次,要進行積極疏導,營造綠色網上空間。第三,要充分運用高科技手段,從技術上堵塞漏洞。
(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互聯網工作隊伍,加強對校園互聯網的管理。在互聯網時代,必須建立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懂信息互聯網技術的新型教師隊伍才能將思政工作更好地鋪展開來。在這支教師隊伍當中,要求我們的每一位教師都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熟悉思政工作的性質特征、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同時還掌握一定的互聯網知識,能通過互聯網開展工作,解決問題。其次,互聯網工作隊伍要抓好網絡監管工作,分析過濾不良信息,及時發現不良行為,凈化互聯網環境,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打造一個“綠色互聯網校園”。(作者單位:鄭州成功財經學院)
參考文獻:
[1] 周菊紅.用互聯網思維創新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商,2016,7(28):260.
[2] 謝馨嬈 胡文蔚.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討[J].嘉興學院學報,2016(03):122-126.
[3] 鄧劍剛.“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5(4):23-24.
[4] 李寧 佟玲.互聯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1,10(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