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梅
?
推進高校工會工作創新發展的路徑分析
余秋梅
【摘 要】要想對現今時代的高校工會工作進行創新,就必須要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路線為前提,并且要以高校發展整體為目標,保障工會會員群體擁有良好的利益,根據相關情況和問題進行探索分析,良好你的建設健全的工會工作系統,有效讓高校更好地進行發展,本文就根據現今高校工會工作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根據現今高校工會工作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索,最后提出高校工會工作創新發展的良好策略。
【關鍵詞】高校 工會工作 創新發展
在我國高校教育發展中,工會工作的開展是通過黨的領導才能良好的進行,黨也能通過相關工會工作更好的理解廣大教職工作的整體狀態,對校園改革、發展、創新帶來有利幫助,并且不斷地監督校園的發展狀況,這樣可以讓高校工會工作更好地進行創新發展。高校在進行工會工作創新時一定要找出工會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對其影響因素進行良好的研究,有效的提出高校工會工作創新發展的有利措施。
(一)高校工會隊伍建設的現在及問題
在高校工會中,人才隊伍的建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它關系到未來工作的整體效率,也關系到決策執行力是否有效,并且也關系到良好氛圍創新思路的建設。工會隊伍建設中常見的問題有以下幾種,隊伍老齡化、欠缺良好得的執行力、欠缺有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思路或是欠缺良好的創新力等。現今我國高校工會相關的組成人員大多數年齡都比較偏大,年輕人的數量則是比較少的,這樣會直接導致工會日常工作中欠缺良好的創新能力,其效率也會漸漸降低,有些工會人員在工作中是根據日常習慣來進行的,欠缺良好的創新能力,無法良好的對工會工作進行良好的創新。
(二)高校工會管理存在的問題
在高校工會工作中,自身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些工會中隊伍員工的素質不統一,相對的理論知識水平也是有較大差距的,而且員工工作效率也比較低,欠缺明確的工作思路和執行力,缺乏有效的自身管理形式。并且在高校工會工作中必須要有良好的民主管理工作制度,讓工會可以更好地進行相關工作活動,但是在有些工會在工作中欠缺有效的管理制度,欠缺明確的角色定位意識,沒有與高校教職人員進行良好的互動和交流,無法良好的調動教職人員進行相關的管理工作。也有較多高校工會對管理人員的定位不夠明確,沒有良好的激勵機制進行管理工作,無法調動起工會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興趣,這樣會導致員工工作散漫,無法良好的進行相關工作。
(一)將傳統工作思路進行改變,有效的為高校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在高校工會工作創新發展中,必須要有良好的創新觀念和創新意識,將傳統的工作思路和形式進行良好的轉變,要運用良好的創新性思維對現有情況進行良好的分析,不斷引進新型理念,運用有效的工作思路,良好的作用于高校未來發展,高校工會要與高校教師和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互動,建立有效的溝通橋梁,將其工作重點良好的突出,明確角色工作定位,良好的為高校發展提供良好的服務。高校工會也要對其工作機制進行有效的創新,為工會工作發展創建有利工作思路和相關工作機制,要建立工作評價機制、民主監督管理機制,依法保障教職人員知情權機制、相關考核考察機制等,為高校建立和諧校園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建設健全的高校工會人才隊伍,提高工會人員自身綜合素質
由于高校工會人員年齡都比較偏大,導致工會工作效率整體下降,所以高校工會一定要將這樣情況良好的改進,提高高校工會工作的整體效率。首先,要先將隊伍老齡化這一現象解決,定期引入年輕的新鮮血液,要選擇專業能力強,工作效率高的人員進入到工會工作中,將老齡化現象有利解決。其次,要將原有的工會人員進行良好的培訓,整體提高工會人員的理論學識和專業素質,整體提高工會隊伍的綜合素養,增強工會隊伍的工作效率,良好的提高人員自身的理論知識和業務水平,建設高水平、高效率、高質量的高校工作隊伍,良好的與高校進行有效的互動,為高校未來發展帶來有利幫助。最后,工會人員一定要提高自身工作效率,增強自身專業能力,增強自身創新意識,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能,良好的運用現代技術,對工會工作進行良好的創新,提高工會整體工作效率,為高校工會未來發展奠定夯實基礎。
在我國高校工會工作創新中,一定要找到其影響工會工作發展的因素進行有效的分析,有效地對工作思路進行創新,設計健全的管理機制,提高工會人員整體工作效率和執行力,建立良好的高校工會工作模式,整體提高高校工會工作的工作質量,引入專業能力強、工作效率高的年輕血液到高校工會工作中,提高自身工會人員技術能力,有效地對工會工作進行創新,為高校工會工作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苑來學,王其軍,李萍.推進高校工會工作創新發展的思考[J].山東工會論壇,2014(4):40~41.
[2]李海兆.新形勢下高校工會創新工作體制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4):12~15.
[3]楊延紅.關于推進高校工會工作創新發展的思考[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1(2):64~67.
作者單位:(三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