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實體經濟不夠景氣,無錫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緊迫感,超越以往任何時候。在“互聯網+”制造的背景下,無錫總的思路應是,在其他城市所長、無錫所短,縮短距離;在無錫所短、其他城市所長,發力超車。本文分析了無錫制造業現狀,并通過總結“互聯網+”制造的趨勢和發展模式,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 “互聯網+” 制造 無錫路徑
一、“互聯網+”制造的發展模式
(一)智能化生產、綠色制造
從目前情況看,主要有兩種路徑:一是局部智能化改造。通過添加嵌入式設備和新型網絡,實現基于車間現場數據的設備性能感知、過程優化、智能排產等智能化制造。二是全面智能化重構。新建數據集成平臺,全面集成設備單元、生產監控、制造執行等各類系統,實現數據的跨系統流動、優化與智能生產和管理。
綠色制造是指推動制造業的綠色化改造與全產業流程的綠色發展,今后將加大綠色產品研發應用的力度,重點推廣輕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術工藝,加速落后機電產品和技術的淘汰進程。
(二)網絡化協同
借助互聯網絡或工業云平臺,發展企業間協同研發、眾包設計、供應鏈協同等新模式,有效降低資源獲取成本、大幅延伸資源利用范圍,打破封閉疆界,加速從“單打獨斗”向產業協同轉變,促進產業整體競爭力提升。
(三)個性化定制
產能問題,實現產銷動態平衡。一是眾創定制。借助互聯網平臺,大眾發起、參與企業新產品研制。二是深度定制。通過互聯網平臺,用戶與企業一對一交互產品設計元素和細節,企業根據用戶個性化需求利用柔性生產線定制生產。
(四)服務化延伸
服務化延伸是指企業通過添加智能模塊和通信模塊,實現產品聯網與數據采集,利用大數據分析延展提供多樣化智能服務,優化存量的同時帶動利潤增長。
二、無錫“互聯網+”制造的發展路徑
與大多城市面臨的困境一樣,無錫市過去制造業依賴的土地資源、勞動力成本等漸行漸遠,工業建設用地開發強度幾近極限,再走過去的老路,注定沒有成長空間。
(一)堅持揚長避短,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
一是構建網絡互聯體系。借助無錫物聯網研究中心、集成電路國家級設計園、大數據中心等平臺,運用工業無線網等新技術改造工廠內部網絡, 推動工廠外部網絡改造升級。二是鼓勵本地企業建立生產等各環節的綠色體系。學習借鑒海爾等公司的經驗,鼓勵其攻關建立“無人車間”等技改項目,使生產工藝流程智能化。
(二)狠抓重點支撐,加強關鍵軟硬件研發
“兩個重點”:一是以無錫(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創新應用示范工程項目為載體,加強高檔數控系統、工控計算機、高端服務器等核心整機系統自主化水平。二是加強制造業對無錫市自主技術產品的需求引導。發揮無錫智慧園區──曙光云商城的輻射功能,組織上下游企業聯合開展“互聯網+”制造關鍵平臺、技術、產品的試驗與應用。
“兩個支撐”:一是鞏固提速寬帶網絡建設。繼續推進全光纖網絡城市、下一代互聯網、信息物理系統;二是突破關鍵技術和產品。學習浙江經驗,發揮江南大學等科技園孵化作用,積極發展信息技術新產業。
(三)注重內外結合,開展應用試點示范
借助“互聯網+”長三角城市合作與發展共同宣言平臺,對外開展應用試點合作示范。在新吳區、錫山區、惠山區等基礎條件較好的地區,開展集群化試點示范,為其他地區提供經驗。同時應進一步完善現有試點示范評估機制,加快形成以效果為導向的試點示范制度安排。
(四)多措并舉強服務,構建綜合保障體系
一是提升解決方案服務能力。推廣無錫市智能裝備產業配套交流活動的經驗,鼓勵更多企業自身提供解決方案服務,壯大一批行業綜合集成解決方案供應商,幫助更多企業加快轉型升級。二是強化綠色監管。發揮無錫綠色發展評估報告的引導作用,完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形成一套嚴整而富有約束力的綠色評價體系。三是將高層次、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納入年度緊缺人才目錄。發揮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平臺作用,培育“互聯網+”制造的人才成長環境。
(作者單位為無錫市信息中心)
[作者簡介:張捷(1983—),男,江蘇泰州人,碩士,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高級經濟師級別)及經濟師,研究方向:宏觀經濟計量及法律。]
參考文獻
[1] 丁藝.“互聯網+”對社會經濟的影響[J].中國市場,2016(12).
[2] 劉唯.“互聯網+”時代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研究[J].工業經濟論壇,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