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格格
(中央民族大學理學院 北京 100081)
追求理想的生活狀態
齊格格
(中央民族大學理學院 北京 100081)
“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四句是孔子學術思想的經典概括,立己立人,教育的真正目的,都包括在這四句之中,它說明了孔子的生命,更是可以作為今人的人生信條。以快樂觀、和諧觀為前提的孔子的生活態度,更是啟發今人追求正確的理想生活狀態的指南針。以仁德為綱領,以六藝為基本,有這四項作為學術思想的依據,在加上快樂觀、和諧觀便可作為今人所向往的生活狀態。
仁德;六藝;孔子哲學;快樂觀
猶如浮萍般的我偶然被國學熱所吸引,了解了一些歷史上偉大思想家與教育家孔子的生平。除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哲學思想之外,“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所描述的生活狀態更是我所向往的。
首先來說“志于道”,即目標在道。孔子十五歲定下做學問的志向,可見“志道則為道德之士,志藝則為技藝之人”志向的訂立要慎之又慎。而我們心所存向的道又是什么呢?是天道還是人道?宇宙的生成,生命的起源,這些問題都可以看作天道的范圍,他們渺遠而深不可測;而人道確是淺顯易懂的,與我們切身相關。子貢曾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之。夫子之言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可見孔子即懂人生平凡的行為,也知最高的天地萬物的玄妙之道。我認為這里的道,可以看作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仰望星空,是要求我們把目標放的高遠;腳踏實地,是要求我們把“道”當作人倫日常之間所當行者。志者,專一向往也,當我們可以“志于道”,那我們的言行舉止就有了追求合理性的一面,而我們的日常的行為也有了準則,不會隨便懈怠。
其次是據于德——根據在德,德是個人的德行修養,每個人或多或少的德行修養,需要好好把握,要實現志于道就必須有德作為支撐。當我們確立了高遠的目標,就需要確實修行自己為人處世的行為了,這就像在鞏固我們心中的根據地。李零先生在喪家狗中解釋“據”可能是“狎”的誤寫,這里的狎有狎習之意,即親近熟習。所以我認為“據于德”可能不像“志于道”那樣高高在上,而是貫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剛開始會十分勉強,但是持守之久,就會自然而然的去踐行,也許我們就在潛移默化中按照德的要求在做,不斷提升我們的道德修養。
其三為仁——依照仁的標準,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我們幾千年傳統認可的行為準則,“依仁,則德行常用而物欲不存”依據德的要求去生活,就是一種仁,是絕不背離人生正途的信念。也許有人會說:“我不是孔子那樣的圣人,達不到這樣高的境界。”我認為,平凡人也有自己的“仁”。孝敬父母,關愛弱勢群體,日行一善,傳播正能量就是依據仁的標準在行動。我們或許沒有心懷天下的人文情懷,但我們卻可以在生活中踐行“仁”的理念。孔子曰:“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宜遠乎”依據仁的標準生活,也許是一條任重道遠的道路,但踐行下去,就是有意義的人生。
最后,游于藝——游憩于六藝之中。游,首先就表明了一種閑適而自得其樂的狀態,而藝,是為禮樂之文射御書數之法,他不是我們所認為的簡單的六種技藝,而是日常的生活需求,是不可或缺之物。當我們游憩于六藝之中,不僅能培養文化涵養,更能讓我們對生活保持積極向上的狀態,不受一般世俗的功利思想所左右。黃氏后案中提到“士固有滯于藝而不聞道者,未有不通于而據高語德者”,所以“游于藝”是我們的日常修煉,拋棄藝的修行而去追逐道德仁,就會愈加疏遠這三者而違背我們的初衷。
可以看出“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四句中的志道、據德、依仁、游藝這四個詞的順序,并不是一個刻板固定的排序,而是體現著哲學思想的動態變化的過程。孔子可以做到“十又五而志于學”,這是他志于道的表現。但當我們不能確定自己人生的主體精神力量時,不妨先從藝做起,夯實基礎,然后依據仁的標準去行動,這一過程中我們能堅定自己的心性,建立起“德”的根據地,當我們這些都做到之后自然而然就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精神支柱,從而明白何為道,而為之奮斗。
人所追求的理想的生活狀態無疑是以快樂為前提的,而不快樂卻是當今人們的一大心理特征。相反,快樂是孔子和儒家一直所追求的精神狀態,有了快樂的精神狀態也既有了理想的生活狀態。孔子的快樂也分為很多種,學習之樂、悟道之樂、交友之樂、休閑之樂、曠達之樂和節制之樂都體現著其所推崇的快樂觀。當我們在明確了目標,進而踐行目標的過程中充分體驗與享受其中的樂趣,便會發現我們離所追求的生活狀態更近了一步。仁愛既大愛,和諧是一切事物安然發展的本質前提。只有當萬物皆美美與共,方可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因而我們所追求的理想生活不單單是我們自己的生活,更是整個社會和諧發展,人人各司其職的健康發展狀態。大和為貴,只有我們將他人之事視為己事,自然之興衰視為己責所達到的符合規律的發展狀態才可稱為理想狀態。
以仁德為綱領,以六藝為基本,時刻保有正確的快樂觀與和諧觀,再加上《泰伯》中提到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也許就構成了我所追求的人生狀態。
[1] 王岳森.孔子哲學思想的核心“仁”及對后世的影響[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7,8(1):1-11
[2] 李軍政.從“義以建利”到“志于道”——孔子思想的淵源[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34-40
[3] 胡發貴.孔子生活哲學四論[J].專題論文_哲學研究,2008,5:20-25
G718
A
1672-5832(2016)10-0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