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曉
(四川師范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68)
大學生誠信道德缺失的心理學分析
王 曉
(四川師范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68)
近年來,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象越來越嚴重,誠信教育也成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點。本文從道德包含的四個要素出發描述大學生誠信道德缺失的現狀,并對其作出心理學分析,從而提出高校開展誠信教育的相關對策。
誠信缺失;誠信認知;誠信行為
誠信缺失就是指個人根據自己的認識,本應自覺表現出與認識一致的行為表現,事實卻出現的言行不一的情況。
1.1 大學生誠信道德的現狀
根據已有研究,大學生誠信道德發展出現了偏差,即誠信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1 誠信認知不正確
誠信認知是指個體對誠信的本質、原則、要求等方面的理性認識和思想意識。大學生受外部環境影響往往容易形成一些錯誤的誠信意識,并以自己的感性認識指導實踐,以至于出現一系列的不理智行為。比如,受周圍人不誠信行為的影響,他們就會日漸失去理性的誠信觀,而出現了一系列對不誠信行為的認同感,作弊作假現象的泛濫就是這種思想意識的“成果”之一。
1.1.2 誠信情感不穩定
誠信情感是基于誠信認知評價自己或他人行為舉止、思想意圖時所產生的一種情緒體驗。大學生受多元價值取向的影響,容易出現現實情境與內心想法的沖突,產生多種情緒。這種多樣的情緒體驗也會隨著誠信認知逐漸深入誠信行為。
1.1.3 誠信意志不堅定
誠信意志是誠信行為履行過程中表現出的一種克服挫折以期達到目標的毅力與決心,堅強的誠信意志主要表現為在面臨多樣的誘惑時,克服各種不良動機,做出正確的誠信行為。而當代大學生生活在一個紛繁復雜的信息世界,多種利益驅使以至于他們形成了多元的誠信認知,出現多樣的誠信情感,無法抵制外界的誘惑,從而產生了薄弱而又動搖的誠信意志。
1.1.4 誠信行為不正確
正是由于具有根基作用的誠信認知出現了偏差,誠信情感不夠穩定,誠信意志不夠堅定,以至于當代大學生出現了很多錯誤的行為,違背了誠信原則,比如考試作弊、簡歷作假、拖欠貸款等等不誠信行為屢禁不止。
1.2 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心理學分析
1.2.1 超我尚未形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
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結構理論,自我是為了滿足本我的需要,控制本我盲目的激情;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個體的選擇往往是急于解決現實的問題,超我的束縛不能幫助個體很好地處理當下的困難,寧愿選擇拘泥于自我階段。大學生群體形成正確的誠信認知,但仍然出現很多不誠信的行為,正是這樣的原因所致。為了獲得獎學金不惜代價作弊,為了求得一份稱心的工作偽造簡歷,為了貪圖一時利益違背貸款信用等等,這些都滿足現實的需要,誠信道德原則也就放在了現實之后。
1.2.2 獎勵與懲罰——斯金納的強化理論
斯金納提出了強化理論,他認為通過有意識地獎勵與懲罰,強化兒童的某種行為,有利于對兒童行為加以塑造。行為塑造成功的關鍵在于有效的強化物。大學生的行為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自幼便形成誠信的美德,并因為周圍人對此種行為的大加贊賞而將這種美德保持至今,也會因為他們對自己失信行為的懲罰而不再有這樣的行為。大學生群體的作弊作假、自私自利等失信行為如果尚未得到及時的懲罰,就會催生更多類似的行為。
1.2.3 模仿與替代——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
班杜拉認為,兒童通過估計行為可能會出現的結果以及這種結果帶來的代價,決定是否要從事這種行為。看到其他人通過偽造簡歷獲得一份滿意的工作,看到他人作弊獲得各種“優秀”,然而自己的真才實學并不能獲得認可與收獲。失信的利益遠大于誠信的收獲。這樣的尷尬境地就會讓很多大學生放棄誠信美德而加入失信大軍。但是如果發現這樣的行為并不能帶來多大利益時,多數學生還是會選擇堅持誠信行為。
2.1 加強誠信道德教育,樹立正確誠信認知
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之一是超我尚未形成,也就是說尚未實現以理想的道德標準指導評價自己的實踐活動。當下教育重視學生的智育,也忽視了學生的德育。誠信是重要的品德之一,這樣的品德教育理應滲透于理論教學之中。誠信道德教育應該重視以說教、批評、感化等比較直接的教育形式向大學生傳授誠信的相關知識,激發他們的內在動機與需要,使其對誠信產生強烈的認同感,樹立良好的誠信意識。同時,要重視大學生的自我教育,通過自我反思等形式認識誠信本身及其要求,實現真正的認可與接納。
2.2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堅定誠信意志
誠信意志是誠信行為的關鍵,堅定的誠信意志是將理性的誠信認知轉為正確的誠信行為的橋梁。大學生尚未能在眾多利益誘惑面前堅持自己的初心,正是意志不堅定的表現。因此學校需要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讓他們認識到誠信不僅是一個道德問題,更是一個心理問題,并通過一些情景教學的方式讓他們親身體驗誠信的得失,從而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堅守道德的底線,不被不良動機所蠱惑。同時,大學生應積極暗示自我,努力培養自己的堅強個性與堅定意志,發揮自身能動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心理健康。
2.3 獎優懲差,發揮榜樣示范作用
個體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而失去自我,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獲得間接經驗是個體在信息多元時代常用的學習方式。因此高校素質教育要充分發揮榜樣與典型的作用,通過獎優懲差的形式激勵大學生講求誠信,提高自身道德修養。此外,大學生要善于發現身邊的榜樣,模仿優秀者的言行,以差者言行反思自己,正反結合,從而形成自己的道德標準,并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總之,大學生誠信道德缺失現象日益泛濫,不僅高校要加強思想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本人更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樹立理性認識,從事正確行為,由內而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誠信道德。
[1] 董萃.大學生誠信問題的社會心理學分析[J].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論叢,2015(3)
[2] 吳繼霞,黃希庭.誠信心理學研究的理論思考[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3] 張宏宇,門瑞雪.大學生誠信缺失心理探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5)
B825
A
1672-5832(2016)10-00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