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楠
(天津師范大學 天津 300387)
論《拾骨》中的愛與創傷
谷 楠
(天津師范大學 天津 300387)
《拾骨》是美國黑人女作家杰絲米妮·瓦德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它獲得了2011年美國國家圖書獎、2012年亞歷克斯獎。這是一部詩意的小說,作者用優美的語言真實的再現了美國南部貧瘠的鄉村生活,表現了伊絲一家在面對颶風時團結一致的家庭之愛,人畜之情,也揭露了貧苦的黑人在生活中所受的創傷。
颶風;愛;創傷
杰絲米妮·瓦德是美國黑人女作家。她出生在美國南部密西西比河沿岸的德利斯勒,是家里第一個大學生,她靠著母親雇主的資助上了白人的私立學校,之后她在密歇根大學獲得了藝術碩士學位。在校期間,她就憑借散文、戲劇、小說作品贏得過霍普沃德獎。她是斯坦福大學福瓦勒斯·斯蒂格納寫作班的成員,也是密西西比大學客座作家。目前她擔任南阿拉巴馬大學創意寫作學助理教授。她24歲開始寫作,31歲發表她的第一部作品,34歲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
《拾骨》是她的第二部小說,2011年,她憑借這部小說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2012年又獲得了亞歷克斯獎。《拾骨》以卡特里娜颶風來襲密西西比州墨西哥灣的海岸線上的荒木村為背景,實際上這是作者的真實經歷。卡特里娜颶風是2005年8月出現在美國南部的一次五級颶風,在新奧爾良附近地區造成嚴重破壞。它是自1928年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颶風,至少有1,836人喪生。卡特里娜颶風造成大范圍的停水停電,通訊,交通故障,甚至造成了受災地區的無政府局面。作者正是親身經歷了這次災難。作者說過“我寫這次颶風,因為我經歷過它,它太恐怖了;因為我對譴責那些選擇留在家鄉或颶風過后回到墨西哥灣的人的憤怒;因為我對這次颶風在公眾意識中的消退的不滿。”
《拾骨》講述了在密西西比州墨西哥灣的海岸線上,荒木鎮面臨颶風來襲。住在小鎮上的伊絲一家一貧如洗,正在為惡劣的天氣發愁。嗜酒如命的父親勉強做著各種準備,可就在這時14歲的伊絲發現自己懷孕了;老大蘭德爾一心想成為職業球員,卻在一次重要的比賽中為了維護妹妹而喪失了集訓的機會;老二斯奇塔悉心照料一窩剛生的比特犬,他想通過斗狗為家里掙錢;最小的朱尼爾雖頑皮不懂事,但也十分愛護哥哥姐姐們。《拾骨》以這一家人躲避颶風的十二天為敘事框架,描寫了這一家的家庭之愛,團結之情,同時也揭示了黑人在當今美國社會依然飽經創傷。
2.1 不屈不撓的手足之情
伊絲一家一貧如洗,母親因為生最小的兒子朱尼爾難產早逝,父親嗜酒如命,一天中很少有清醒的時候,生活只能靠家里的孩子相互依靠才得以繼續。
18歲的蘭德爾是家里的老大,他有著自己的夢想,他想成為職業連球員,想獲得大學的獎學金減輕家里的負擔。他看似只專注于自己的籃球但實際上他也十分關心弟弟妹妹們。因為母親的早逝,蘭德爾和伊絲承擔了照顧丹尼爾的責任,當颶風即將來襲時,他知道家里儲備不夠,在他明明知道那家白人一看就不是會浪費的人,但他還是拼命砸開白人的倉庫,尋找補給品。他作為家里的頂梁柱帶領大家逃生到外婆的舊閣樓上。當面對洪水來襲時,他也沒有放開丹尼爾,一直背著他。當他知道伊絲的孩子是曼尼的,他說“我要把他揍得爹媽都不認識。”16歲的老二斯奇塔是最敏感的,他最先發現伊絲懷孕。為了伊絲,他和瑞克、曼尼大打出手。他冒著生命危險去白人家里偷殺菌劑救活剛生下的小狗,就是為了哥哥能去參加籃球訓練營。他沉迷于斗狗,看似狗是他的一切,但當伊絲被洪水沖走時,他不顧自己的安慰跳到水里救起了伊絲,也失去了他最愛的琪娜。14歲的伊絲是家里唯一的女孩,自從媽媽去世后她就充當了媽媽的角色,為家人洗衣做飯,照顧弟弟朱尼爾。斯奇塔在愛犬臨產前,每晚都睡在狗棚里,而伊絲每晚都等二哥關燈睡覺之后,悄悄來到狗棚前,查看二哥是否睡好對于哥哥或弟弟的各種要求她都盡力去滿足。朱尼爾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他沒有得到過媽媽的愛,但他得到過哥哥姐姐們無微不至的照顧,他也同樣回報給他們愛與關心。
2.2 一往情深的男女之愛
小說中寫到了伊絲的父母和她自己的愛情。雖然文中并沒有對父母愛情的直接描寫,但父母之間的感情通過伊絲的回憶或爸爸的種種行為體現了出來。伊絲回憶道,“每天晚上,媽媽會將一套洗干凈的衣服疊放在臥室一角的椅子上,這是爸爸總會走到媽媽身后,雙手環住她的腰,在她耳邊低語。”爸爸在加固房子時發生意外,被絞掉了三根手指,結婚戒指也丟了。朱尼爾貪玩找到了他被絞到的手指,取下了戒指,當戒指送還給爸爸時,爸爸肯定會把戒指放“任何能夠觸及到他的皮膚的地方。”當颶風來襲,全家不得不緊急逃亡時,爸爸不忘將裝有媽媽相片的信封裝到口袋里,當全家逃到閣樓時爸爸打開了裝著相片的信封撫摸每一張照片。父親的言行舉止都透漏出了對母親深沉的愛,父母的愛情給家里的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他們雖然生活得很貧窮,但依然相信愛情。
相比于父母的愛情,伊絲的愛情之路充滿了坎坷。小說開始就寫道伊絲發現自己懷孕,孩子的爸爸是她愛慕許久的曼尼,而曼尼卻把她看成是一個發泄欲望的對象,甚至都沒有正眼看過伊絲一眼。伊絲知道自己相貌平平,身材矮小,不是曼尼喜歡的類型,但她一直想尋找機會告訴曼尼她懷孕的消息,想以此來得到他的關注,得到他的愛。但當她把這個消息告訴曼尼時得到的卻是侮辱,他甚至不顧伊絲有孕在身將她推倒在地。在那時,伊絲徹底對曼尼失望了。她飛蛾撲火般的愛情最終得到的是傷害。在這段感情里,曼尼始終是她眼中的焦點,是她崇拜的對象,這使她忽略了大亨利一直以來的默默守護,在小說的最后,大亨利站了出來,表明了自己的心聲,愿意保護和照顧伊絲和孩子。
2.3 不離不棄的人畜之情
斯奇塔與他的比特犬琪娜的關系,似戀人,似戰友,似親人。當琪娜生產時,斯奇塔一直守護在它身邊,“它站一邊,斯奇塔站另一邊,活像一對驕傲的夫妻”,他還經常睡在狗窩抱著琪娜入睡。斯奇塔冒著生命危險去白人家里為琪娜偷打蟲藥,當他喂它吃藥時,琪娜仿佛是“橡樹酒吧舞池里搖曳生姿的女子”,它“將前腿伏在他私企的胸前,就像他的戀人。”當斯奇塔與琪娜并肩作戰時,他們又成為依靠彼此的戰友。小說花了一章的篇幅描寫了斗狗的比賽,斯奇塔與琪娜的默契也表現得淋漓盡致。琪娜聽得懂斯奇塔的每一個口令,即便在兩只狗要的最兇的時候,它也不會憑借動物的本能魯莽行事,它依然可以聽從斯奇塔的指令主動放棄戰斗,而不會像其它的狗一樣需要主人拽著它們的后腿將它們拖回來。而在小說的最后,琪娜在颶風中被洪水沖走,斯奇塔不顧危險跳入水中尋找琪娜,風暴過后,他堅持在已經成為廢墟的原地等候琪娜回歸,他說“不是如果,找到它只是時間的問題。”這時,琪娜仿佛是一位走失的親人,而家人正在原地苦苦等待他的歸來。
3.1 來自家庭的創傷
伊絲媽媽因為難產過早的離世,使孩子們心靈受到創傷。關于母親的回憶時刻縈繞在伊絲的頭腦中,也貫穿于小說的始終。小說開篇伊絲就因看到琪娜產仔而回憶起母親難產時的經歷。文中也經常提及母親如何教她們撿雞蛋,如何與她們溫柔的對話。當颶風來襲時,他們也想起了媽媽給他們講起的她小時候經歷的颶風來襲的日子。母愛的缺失使伊絲變得早熟,敏感,自卑。父親嗜酒如命,對孩子關心很少。在他勉強做應急準備的時候,又因意外失去了三根手指,使原本一貧如洗的家庭雪上加霜。在颶風來襲時,他不但沒有起到保護的作用,反而需要孩子們的幫助才得以生還。沒有母親的教導,父親又只顧喝酒對她不管不問,伊絲只能自己苦苦探索愛的含義,在尋愛的道路上身心受創。
3.2 來自自然、社會的創傷
作者在一次采訪時說過,之所以寫下這篇小說,就是因為她經歷過卡特里娜颶風,她想要真實地表現黑人社區在那時經歷的一切。小說中作者十分細致的描寫了颶風到來時全家人險中求生過程,生動的再現了颶風過后家園被夷為平地,人們在廢墟中艱難求生的場面。自然災害一方面對人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如斷水斷電,食物和飲用水的短缺,交通通信的中斷;另一方面也是人的心靈遭受巨大的折磨。縱觀全文,颶風狂虐及家園被毀的時候是伊絲回想起母親最多的時候,仿佛這時的任何事情都能和母親產生聯系。當風暴過后,爸爸坐在沙發上,“我”忽然覺得媽媽也做在爸爸旁邊,伊絲自己也意識到這是“幻痛”,這是在再次經歷傷痛之后,不知不覺的勾起的對以前的傷痛的回憶。而伊絲生活在十分貧困的黑人小區,沒有任何政府安全保障,颶風來之前也僅僅接到了“你們可能失去生命的”的州政府的電話通知。颶風過后,他們也沒有得到政府的救援,只能通過自己的雙手求得生存。所有的這一切都是貧困的黑人不得不經歷的磨難。
《拾骨》作者用形象的語言將美國南方黑人的生活展現在讀者面前,這不僅僅是伊絲一家的生活,更蘊含了普遍的意義。大量比喻的運用使小說更加真實,人物個性鮮明,活靈活現。而通過對伊絲一家十二天生活的描寫,這家人的手足之情,男女之愛及人畜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作者向我們展現了這一家在經歷各種創傷之后依然充滿愛和希望。
[1] 杰斯米妮·瓦德著.拾骨[M].付垚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 薛玉鳳.《拾骨》源自創傷的寫作[N].北京:文藝報.
[3] 吳宏宇.南方文學的新聲—評美國國家圖書獎獲獎小說《拾骨》[J].北京:外國文學動態,2012,6(38-40).
谷楠,女,天津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英美文學方向。
O174.23
A
1672-5832(2016)10-00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