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婷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65)
對黎鄉的情感歸屬
——論亞根的《都市鄉村人》
周瑞婷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65)
黎族作家亞根的散文集《都市鄉村人》,在內容的創作中緊密聯系著飽含濃濃情誼的風俗民意,在情感的表達上離不開深深熱愛著的黎鄉故土的人事物,體現出亞根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情感歸屬。
亞根;《都市鄉村人》;情感歸屬
亞根是從詩歌創作起步,以散文實績引起人們關注的黎族作家[1]。亞根雖然身處繁華大都市,受到城市文化的熏陶,但是其內心深處,還是對從小生活的黎寨古村有著深厚的感情。郭小東曾這樣評價亞根“他似乎從未告別他的鄉村,鄉村的根系似乎依然牢牢地盤纏在他的筋骨,成為他的血脈滋生著他的情懷和思緒。”[2]由此可知,亞根的散文取材離不開黎鄉的人事物,主題離不開對黎村的追憶緬懷,而這實質上,正體現他對本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亞根大半輩子都生活在家鄉中,對自己故鄉的一草一木可謂耳熟能詳,對自己身邊的一事一物可謂無所不知,其中又牽扯了多少思念,浸染了多少情感。雖然鄉村的“許多童趣雖然已經掉進歷史老爺爺的舊袋子里去了”,但是亞根認為“我心靈深處還不能被剔除的一點童心”,由此,亞根筆下的童年生活,即使是在窮鄉僻壤的農村,仍舊是充滿了手足間的友情和玩耍時的趣味。在《村童二題》中“我”們拿枷子捕田鼠,爬樹喝椰汁。在《玩水》中,“我”邊游泳邊捉魚摸螺。在《摘山果》中“我”和兄弟老友們一起去摘山果,“我常常為能吃到野果子而拼命跑完一座有一座山,忘卻了路兒的遠近高低,甚至忘卻了毒藤癢葉兇禽猛獸”。“我”邀請小朋友們上薯坡撿薯壘土灶烤薯吃這一事中,“小伙伴們掄起木棒噼噼啪啪地將土灶打塌、打碎,哪里露出芭蕉葉又在哪里添土,添添打打,打打添添,一個帶有童年的浪漫色彩的尖頂小土堆便樹起在坡地上了。”……文中描繪了許多這種小伙伴間同心協力的場面,致使亞根直接感慨“我忘不了那薯坡的樂趣和馨香,多么盼望又一次回到那里去啊。”(《薯坡飄香》)。多篇散文真實又詳盡地記錄作者童年時期發生的趣事,親朋好友的相聚時刻,天真爛漫的童年時光,以致勾起作者對童年的追憶,更是對本民族的回憶。
描寫故土自然風光和古遺勝跡是少數民族作家文學創作的一個永恒的主題,亞根也不例外。他寫山里的月色極為美麗而動人,“大山讓月華浸透了”,山蘭地、溪流、細粒沙灘、茸茸綠枝、青石坡、野花香絲、夜鶯歌聲、稻浪、幾點火星……“組成一幅絕美的山居秋暝圖”(《大山月色》)還有那檳榔,春暖花開結果,“沉甸甸的果子寄托著沉甸甸的希望”(《檳榔飄香》)。“竹林很翠,很綠,浩瀚無邊”,竹子不僅用來觀賞防衛,還能制造使用工具。“綠色枝葉搖搖擺擺,泛起層層綠濤,拋下一串串酥脆的嗓音”(《竹情,綠悠悠》)。以及那七仙嶺的清泉,是多么的“婀娜、秀美”,“我蹲下身子用雙手掬起一汪清泉,像捧到了山與水的神韻與魂靈……”(《七仙嶺泉韻》)。大自然的景物,原生態的環境,在作者看來,黎山黎水黎景早已深深扎根于自身的骨髓,黎族鄉村美麗的自然環境在自己心中是無與倫比的,對家鄉的好山好水的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在亞根的散文集中,也有不少篇目是描述鄉村的風俗和故鄉的黎人。譬如,《歌伯》中的歌伯是個能歌善舞的老者,在老伴去世后,“按老習俗,五年內他不得唱哀歌以外的歌謠,也不得到人群里去唱”,但在三年后的“三月三”文藝演出中,歌伯不怕所謂的詛咒和災難,頂著村民們的輿論,毅然的去了縣里唱歌,并捧回大獎杯。可見,作者對待這種陋習是唾棄的態度,對待大無畏的歌伯則是敬佩的態度。《竹筒飯及其它》中,作者講道“解渴的三道茶,除疲的檳榔,下酒的腌魚肉和馨香的竹筒飯,也是黎家祖傳的待客食譜”。《黎族竹竿舞》“從此,這一舞蹈被公認為黎族人民的看家藝術。”“如今,它(竹竿舞)已經以完美的藝術形象和響亮的名字走出了海南,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從而可見,黎鄉的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作者早已銘記心中,對于描寫民俗可謂信手拈來,并且栩栩如生的刻畫了黎人,在《路過椰林》中善良體貼的黎族姑娘,嫉惡如仇的村長;《簍爺爺》中豪爽耿直的編簍織笠能手簍爺爺。亞根作為黎族之子,以最赤誠的心書寫關于黎族的人情世故,高歌關于黎鄉的民風民俗,展現了黎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養育了質樸的黎人的畫面。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國家政策的實施,惠及到海南黎族地區,黎族人民的生活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亞根就著這股春風紀實性地記錄了家鄉的變遷情況和發展狀況。小樓房“對于山里人來說是一種改朝換代式的更新,一次生命的大換血……是我這黎家人中的一員非常樂意的新選擇”。告別了古老的小茅屋,住上了新建的小樓房,作者“曾經痛苦而保守地看待茅屋的消失”,但沉思認為“人類的生活條件要逐步完善逐步美滿”(《告別茅屋》)。家兄深知“三足灶”費力又費料,在大姨姆家得知一種新灶,就回家做起了新灶,并且買了相關科技書,為以后用煤氣做鋪墊。作者認為“舊事物總會被新事物替代,社會向前發展的步伐任何人也阻攔不了”(《新灶》)。黎族人民在國家富民政策下,社會技術飛速發展下,逐漸脫離貧窮落后,走上富裕美滿的生活。作者對此事是喜聞樂見的,歌頌黨的政策對黎族人民生活的改善,記錄日新月異的黎族地區的發展,可體會到作者對新生活和新人生有著無限憧憬和希冀。
亞根的散文是在古老的鄉村和繁榮的都市相交融中挖掘題材,進一步記敘黎族家鄉和自己童年的足跡,家鄉逐漸富裕面向城市的繁榮。他文字下的意蘊“感召我們已被城市的污穢和堅硬粗糲得麻木沮喪的神經,溫暖著早已死亡的枯萎的心靈和味覺”[2],可見他在探討繁華都市背景下對古樸鄉村進行著思考和想象,也是對本民族情感上的回歸和堅守。
[1] 鄺邦洪,王樂夫主編,激情歲月譜新篇: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建校50周年[M],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10.
[2] 亞根著,都市鄉村人[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12.
周瑞婷(1990-),女,廣東廣州,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文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D621.5
A
1672-5832(2016)10-00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