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明
?
郭店楚簡《太一生水》崇水思想探源
王國明
郭店楚簡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最重要之考古發現,其中有關《太一生水》的研究則尤為學界所矚目。其開篇即言:
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
又說: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時[1]125。
水是太一首先生成之物,又是太一最終歸宿之處,且在生成序列中,將水的地位置于天地之先,這在古代中國傳世典籍中是不多見的,其崇水思想不言而喻。
關于水在《太一生水》中的地位與意義的探討,學術界一直聚訟紛紜,但幾乎所有研究者都不否認水在這一宇宙生成論中的地位。最值得一提的是陳松長先生的看法。他通過對先秦漢語語法的考核,發現早期古漢語中省略介詞“于”的規律。由此推考“太一生水”同樣不能逃于這一規律,故“太一生水”當作“太一生于水”。從而得出結論,水是高于“太一”的終極本源。這種說法將水在宇宙生成論中的地位與作用推向了極致,雖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正如饒宗頤先生所批評的,有“添文足義”之嫌,是否準確尚存疑議。但《太一生水》突出的崇水思想是值得我們予以重視的。
一般對《太一生水》崇水思想來源的考察,多限于從先秦諸子典籍尋索源頭,李澤厚先生較早超越這種探討模式,他指出《太一生水》崇水思想源出上古原始祈雨雩禮,與水聯系密切,并指出這種原始巫術儀禮的理性化,是把握中國古典思想史及其特征之一大關捩。其實,我們不妨沿著李澤厚先生的理路,作進一步的探索嘗試:既然《太一生水》是一部關于闡發宇宙演化論的古文獻,而神話是上古文化重要的知識形態,為何不思考其崇水思想與上古洪水神話的關聯呢?
世界各地諸民族之遠古神話皆有洪水神話之成分,且多與創生主題相關,此乃文化人類學之所共識。然而這里面是否存在科學成分與現實因素?這一論題值得探討。科學史家奧爾德羅伊德發現,“創世神話一般與當地生存方式的重要特征有關。”他指出“神話的某些部分模糊地記錄了實際發生的自然事件,這種說法似乎是有些道理的”,并把此種神話釋義模式稱作“物理神話學”或“自然神話學”[2]11-15。而西方地質學和氣象學領域確然有一種被稱為“洪積論”的論調,它主張在史前時代,地球的表面受到一場毀滅性大洪水的侵襲,它吞噬一切,然后重新塑造了地球面貌。
據人類學家推測,古人類大約在三四百萬年以前誕生。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地球的氣候總是以每十萬年的周期(或曰一萬年)交替處在冰期與間冰期。而迄今最晚近的一次冰期是第四紀冰川末冰期——大理冰期(歐洲稱玉米冰期),彼時大量海水涌向陸地,形成規模較大的冰蓋。約一萬年前,大理冰期結束,隨之而來的是氣候溫暖的現代間冰期。這時,人類祖先開始走出洞穴,開啟新石器時代。而間冰期溫暖的氣候,導致冰川時代冰層大量融化,海平面猛增,一場遍及世界的冰川大洪水便是不可避免的了。原始先民在洪水時代開始了艱辛的文明歷程,由此誕生了遠古農業,原始文化與信仰亦日臻成熟。
除海水入侵這種洪水模式外,考古學家還發現由江河泛濫所引發的洪水模式。在良渚文化和三峽考古中都發現了大量遠古洪水遺跡。距今約四千年的上海奉賢江海遺址、馬橋遺址等良渚文化層上大都發現有湖沼相的沉積狀淤土,而經相關古生物檢測,其中基本不含孔蟲等海相化石。這暗示了晚期良渚文化的水災,并非海水入侵而是江河洪水。在三峽地區許多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地層堆積中,也都發現有大量遠古洪水的水文資料。例如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秭歸朝天嘴遺址,中期的巴東孔包河遺址,晚期的忠縣中壩遺址等,這些遺址的地層堆積中大都有洪水過后的沉積層。通過考察這些洪水沉積層,我們可以大致推斷出洪水發生的時間。如根據秭歸朝天嘴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地層堆積中的沉積層顯示,長江曾在距今約七千年前發生過一場洪水,這場洪水規模較大,破壞性不言而喻,幾乎淹沒了朝天嘴遺址約3/5的面積[3]220-236。
一場亙古的極具災難性的大洪水倘若真實發生,必然給人類祖先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些恐怖的集體記憶保留到了民族的神話傳說之中,世代相傳,它與人類文明的發祥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洪水神話正是先民對這一歷史存在的思維反映。我們注意到,世界各地許多民族的創世神話多以水為背景,好像一切萬有都從水中重生。
這些神話不僅存在于口頭傳說中,而且保留在原始典籍中??贾T中國,《尚書》載堯之時“湯湯洪水方割”,《詩經·商頌·玄鳥》載“洪水芒芒”,《孟子·滕文公上》載堯之時“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淮南子·本經》載“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管子·水地》言水者“萬物之本原”。證之域外,如有“人類最早的史詩”之稱的古巴比倫史詩《吉爾伽美什》記載了洪水故事,古印度大史詩《摩訶婆羅多·森林篇》亦載有洪水故事,這表明洪水神話早已有之,幾與人類文明史相始終。《圣經》創世紀與諾亞方舟故事,《古蘭經》有努哈洪水故事。古印度吠陀、奧義書、森林書等典籍亦稱水生于宇宙之先?!稛o有歌》云“太初宇宙。混沌幽冥,茫茫洪水,渺無物跡。”《歌者奧義》云“大地天空,氣層山岳,神人鳥獸,草木牲畜……皆由水生?!盵4]3-54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有“水本原”說;恩培多克勒有“四根說”(火、水、土、氣)等??傊?,東西方都有大量有關洪水神話的文獻記載,而且這些記載與早
【摘 要】本文主要追溯《太一生水》的崇水思想最早源于洪水神話,并且通過比較和內證分析認定《太一生水》的崇水思想不同于一般的宗教神話論,而是對洪水神話的客觀理性化提升,帶有自然哲學的色彩。
【關鍵詞】《太一生水》 崇水思想 洪水神話 自然哲學book=9,ebook=15期自然哲學或宇宙生成論都有著不可忽視的聯系。
人類在洪水中誕生或重生的記憶被積淀和轉化為水創生了世界,洪水神話賦予了“水”以宇宙生成論的意義。況且“太一”通過“水”生成萬物,最后又“藏于水”,可推知“太一”是水的抽象名相,水乃“太一”的物質載體,如此也可轉喻為“水生萬物”,換言之,太一也是水的象征。
更重要的是,關于這篇古佚書與洪水神話的關聯,在《太一生水》文本中也可發現內證,簡文“天不足于西北”、“地不足于東南”概括了中國大陸地形之總體特征,然而這篇文獻并不滿足這種簡單概括,而是站在宇宙生成論的高度,從“天道貴弱”的理論出發,對此種地理現象作出詮釋,即“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敝档米⒁獾氖牵單牡年U釋模式迥異于“共工怒觸不周山”的神話解釋,而是代之以理性的哲學重構。艾蘭對此提出了一個頗為新穎的見解:大禹在治理因共工引發的洪水中所采取的疏浚河道原則,在《太一生水》中被理性升華為“削成者以益生者”。她認為大禹神話的哲學闡釋是《太一生水》水先萬物思想的重要來源[5]225。毋庸置疑,這亦可為《太一生水》文本重構洪水神話以說明天道規律的一個有力內證。
正是因為《太一生水》這篇古佚書是對遠古洪水記憶的沉淀與轉化,所以它保留了原始自然論的遺痕,帶有原型文化色彩,然而經過“軸心時代”人文思潮和理性精神的洗禮(一般推定郭店楚墓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三百年,其原作成書時間則更早,其間正處于雅斯貝爾斯所謂理性主義高漲的“軸心時代”),《太一生水》又超越了洪水神話與原型文化,將其內化為早期宇宙創生思想的底色與基質。與素樸粗糙的元素論相較,它明顯要精致成熟許多。
由此視之,太一生水的崇水思想或為對洪水神話的客觀理性化提升,宗教神話論便被改造為自然哲學論。
參考文獻:
[1]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2][澳]戴維·R·奧爾德羅伊德.地球探賾索隱錄:地質學思想史[M].楊靜一譯,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6.
[3]楊華.三峽遠古時代考古文化[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
[4]徐遠和等.東方哲學史:上古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美]艾蘭,張海晏譯.水之道與德之端:中國早期哲學思想的本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作者簡介:王國明(1993-),男,漢族,湖南常德人,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文學與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