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靈子
?
藝術與人生
萬靈子
【摘 要】藝術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歷史上曾對人類文明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在現實中,藝術對陶冶情操、激發人的創造力也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教育中不重視藝術的傾向不利于人美好人格的培養。
【關鍵詞】藝術 人生 音樂
說到藝術與人生的關系,很多人覺得,藝術只是生活的衍生物,上層建筑遠遠沒有經濟基礎重要。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下面談談我對藝術與人生的關系的看法。
首先,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藝術的起源同人類文化的起源一樣古老,藝術作為人類文化的獨特組成部分,始終參與和推動著人類文化的發展進程,并體現和反映出人類文化各個發展階段的特征。人類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個大的方面,其中物質文化是基礎,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決定和制約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則反過來推動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發展。從精神文化的內部來看,藝術同哲學、倫理、宗教、科學之間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藝術是有社會功用的,從古希臘開始,美學的主要問題就是藝術的現實基礎和社會功用問題。到了中世紀乃至近現代,文藝的現實功用問題也始終都是哲學家們研究的關鍵問題。這充分說明藝術對客觀現實有足夠的影響力,所以才會成為自古至今哲人們討論的重點。古往今來,關于文藝的社會功用的結論主要集中在娛樂和教育兩個方面,可見除了娛樂以外,文藝還有著重要的教育功能,具有文明開化作用。歷史上重要的思想解放運動如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都是由藝術開端,最后演變成動搖整個社會政治經濟基礎的運動。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等等都是藝術家,正是他們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可見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藝術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其次,拿我個人來說,我覺得生活是絕對離不開藝術的。我這一生最大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音樂人。我從小學鋼琴,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我對音樂的愛比起身邊的絕大部分人都要多得多。我喜歡彈鋼琴,喜歡聽歌,喜歡唱歌,更喜歡寫歌。沒事的時候,我可以從中午聽歌一直聽到天黑,就只是單純地沉浸在音樂的世界里,完全不會覺得厭煩。當我對某件事情有了比較深入的思考或情感時,我的第一反應也是訴諸于音樂,將我的所思所感用音樂記錄下來,在我看來,沒有哪一種藝術形式能比音樂更加熱烈和真切地記錄我的感受。雖然我從小選擇的是按部就班完成義務教育的好學生道路,并且大學所學專業也不是藝術類,但我想成為音樂人的理想從來沒有改變過。我曾經迷茫過自己的夢想能否成為現實,這就涉及到藝術的現實意義問題了。假設夢想無法實現,那么追求夢想有什么意義?我認為,不管夢想能不能實現,它都不會沒有意義。就算這一生我的音樂才華都無人欣賞,這些年音樂帶給我的快樂和感動也是大有意義的。對比一下身邊有夢想和沒有夢想的人就會有感觸:沒有夢想的人,他們的人生死氣沉沉、缺少活力,情緒起伏不定,經常會覺得無聊,無所事事。與之相比,我很少看見哪個擁有堅定夢想的人會抱怨生活無聊的,他們永遠有激情,情緒也穩定得多。誠然,能把個人愛好發展成職業是最理想的結果,但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一定非要把它變得具有物化價值才有意義。課堂上我們老師說過一句話:人一定要有夢想。我無法想象沒有夢想的人生,正如我無法想象生活里沒有藝術會是什么樣。藝術是一種創造性的工作,創造美本身就是有意義的。因此就我來說,我雖不從事藝術工作,但這妨礙藝術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客觀史實還是個人生活來講,我都認為藝術的作用是巨大的。在古希臘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時代,音樂是必修課程,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明確地指出作為一個符合理想國要求的公民,音樂是必備的素養。然而,就像開頭提到的,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忽視了藝術的作用。就當前的應試教育背景下,有多少家長天天只顧著逼孩子學習,而壓根不把藝術當回事?中學音樂和美術課受重視的程度和語數外這些主課是沒法比的,有時候主課的任課老師為了趕進度,甚至會直接肆無忌憚地把音樂和美術課“搶”過來。上到家長,下到學生,都覺得只要主課學好、高考考個好分數、上個好大學就萬事大吉了,學藝術就是浪費時間。教育如此片面功利,不能不說是一種歷史的倒退。藝術教育是開發學生潛力、培養學生個性和創造性的教育,青春期是一個人的人生中最有藝術氣質的時期,所謂“少年情懷總是詩”,然而很多人在寶貴的青春年華里沒有受到應有的藝術熏陶,一輩子都根深蒂固地認為藝術只是語數外的附屬品,然后接著影響下一代,這種教育的后果很可怕。一個沒有藝術修養的人是缺少品味的,一個缺少藝術修養的民族是沒有活力的。
我很贊同港片里的一句著名臺詞:人生最重要的就是開心。藝術可以讓人開心,拼死拼活拿到個名牌學校的證書說到底不也是為了以后的人生開開心心?為什么為了學業和事業就一定要放棄藝術呢,這二者之間難道不能取得一個平衡嗎?我并不認為這二者存在矛盾。我在中學時代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在音樂上,但并沒有影響我考上一所好大學。然而想要讓大部分人改變扎根于他們內心深處的觀念,還是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張治庫.生存與超越:人的存在與發展的文化性解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劉晨.豐子愷談藝錄:音樂與人生[M].北京:中國國際出版集團,2015.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