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毅 王正宇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探析
王 毅 王正宇
實踐教學,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環節,在高校德育教育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實踐教學的內容脫離學生實際。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模式應趨于多元化。本文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對歷史文化遺存、口述家史及微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了初步探討。
思想政治理論課 實踐教學 歷史文化遺存 口述家史 微課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近幾年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中,各高校堅持黨的教育方針,積極探索和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形成了較多具有推廣價值的實踐教學模式。但也存在諸多不足,主要表現為實踐教學的內容脫離了學生實際,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模式應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一)歷史文化遺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的運用
歷史文化遺存,包括極具代表性的遺址、遺跡、古建筑、近現代重要史跡以及反映城市發展階段的重要建筑、工業遺產等。國內外有關歷史文化遺存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研究成果較多。代表性的著作有:張愛芹、王以第主編的《紅色文化與道德建設研究》,高延龍、曾鹿平主編的《大學生延安精神教育與民族精神培育》,以上著作均結合區域政治優勢論述了紅色文化資源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代表性的論文有:張泰城、肖發生的《紅色資源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與研究》2010年第1期)、李康平的《紅色資源研究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理論戰線》2007年第6期)等。學界有關歷史文化遺存在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重在研究紅色文化資源與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關系,對于反映城市發展階段的重要建筑、工業遺產等歷史文化遺存與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關系的研究較少。以重慶為例,大批抗戰內遷工業和三線建設工業,不僅促進了重慶城市經濟的發展,且為重慶留下了大量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獻完青春獻終身、獻完終身獻子女”的三線精神正是當代大學生所最缺失的,也是當代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最需要培養的。
將歷史文化遺存運用于實踐教學,既可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又能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的實踐途徑。自2015年9月以來,四川外國語大學開展了近一年的有關歷史文化遺存的實踐考察,將歷史文化教育有機地融入到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此期間,在占有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結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設置,選擇不同年級的學生對重慶抗戰時期的白公館、渣滓洞等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點進行實地考察。部分學生,尤其是外地的學生感觸頗多,撰寫了不同類型的觀后感。通過對學生實踐作業的統計與分析,發現參觀歷史文化遺存這一實踐教學形式比單一地課堂教學更能夠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二)口述家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的運用
縱觀近三十多年來,有關口述歷史的研究,其代表性的成果有:周新國主編的《 中國口述史的理論與實踐》,楊祥銀主編的《 與歷史對話—口述史學的理論與實踐》,陳墨編的《口述歷史門徑實務手冊》、沈固朝的《與人民共寫歷史—西方口述史的發展對我們的啟示》(《史學理論研究》1995年第2期),李乃冰的《口述歷史——圖書館資源建設的新探索》(《圖書館學研究》2008年第9期),孫慶忠的《口述歷史的制作與口述傳統的發掘》(《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等。國內針對大學生開展的口述家史實踐活動較少。
家風、家訓、家規、族規等形式的口述家史資料是中國家族文化的構成部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自2015年10月以來,四川外國語大學社會科學部開展了近一年的有關口述家史的實踐教學,連續開展了兩屆名為“筆尖下的家史”的征文比賽。獲得學生好評,有助于其了解家風、家訓、家規、族規等,整理出一批珍貴的口述家史檔案,從而有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與傳承。同時,通過對口述家史的撰寫,學生的組織策劃能力、走訪調研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寫作能力得以提高。在此期間,四川外國語大學社會科學部面向全校舉辦了兩場專題講座,即:“我們的家國記憶—口述歷史的對象、方法”和“口述家史操作指南”。通過講座的形式,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家國關系,并掌握撰寫口述家史的方法。
(三)“微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的運用
在國內,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鐵生第一次提出微課概念,即:微課是根據新課程標準和課堂教學實際,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展開的精彩教與學活動中所需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結合體。隨著國內學界對微課的研究的增多,有關微課的定義也越來越多,但大多相似。目前,微課已初步運用于實際教學。部分思想政治課教師較熟練地掌握了微課的制作方法。以中國微課網為例,其舉辦的“第一屆中國微課大賽”活動得到了全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地教研部門的大力支持,學校積極組織、教師踴躍參與,共收到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近12萬份教學案例,培訓指導教師6000余人;其中,政治微課作品有620例,每例作品的點擊率都很高,有的甚至達到了3000以上。
微課具有可視化特點。利用微課的可視化特點,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針對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制作精品微課,既可以讓學生輕松掌握重點,又能快速突破難點。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的“日本侵華”知識點為例。在傳統的教學中,主要以老師講授為主,學生無法去通過視覺感受日本侵華的滔天罪行,因而就無法有效地接受知識。老師制作相應的微課,就可以將日本侵華的相關視頻及文字以影片的方式展現出來,清晰可見,也可以使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有利于其愛國情懷的培養。
實踐教學,有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與單一的開展普通的課外活動相比,歷史文化遺存和口述家史具有實踐育人的現實意義,有助于大學生將各門課程中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活動之中,提高其社會調研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大學生在考察歷史文化遺存的過程中將會更深入地了解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國史、國情,有利于其愛國情懷的培養。大學生在采訪長輩和閱讀家族文獻的過程中,會接受家風、家訓、家規、族規等的教育,使其在歷史中感悟家族的變遷。微課,不僅為學生搭建了自主學習的平臺,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且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教師的角色,使教師由課程內容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1]李康平.紅色資源研究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論戰線,2007(6).
[2]張泰城,肖發生.紅色資源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學與研究,2010(1).
(作者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社會科學部)
本文系2015年四川外國語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大學生口述家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Y155644);2015年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大學生口述家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研究(15SKS022);2015年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口述家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的應用探索(153098)的階段性成果。
王毅(1987-),女,漢族,甘肅環縣人,歷史學博士,四川外國語大學社會科學部講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思想政治教育;王正宇(1969-),男,漢族,四川廣安人,四川外國語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