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嬋
?
從《霧都孤兒》中布朗洛先生的“仁”解析現實主義小說中的不現實
趙 嬋
【摘 要】本篇論文以布朗洛先生的“仁”為基礎,列舉了一些體現布朗洛先生對主人公奧利弗·特威斯特以及其他人物表示出“仁”的典型例子,并從現實主義的視角,結合狄更斯的個人生活經歷和英國當時的社會形勢來分析其仁慈的原因,從而揭示造成查爾斯·狄更斯的以“仁愛”為中心的忍讓寬恕和階級調和思想產生的原因。
【關鍵詞】現實主義 仁 霧都孤兒
查爾斯·狄更斯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他的著名小說《霧都孤兒》,講述了一個名為奧利弗·特威斯特的孤兒的悲慘身世及遭遇。小說講述了他在歷盡無數辛酸后,在善良人的幫助下戰勝了逆境與兇狠殘暴的犯罪團伙,最終過上幸福生活的故事。這部小說被國內外文學學者公認為英國現實主義文學著作,反映出十九世紀中期倫敦社會底層階級人民真實的艱難生活遭遇。
本篇論文以布朗洛先生的“仁”為基礎,列舉了一些體現布朗洛先生對主人公奧利弗·特威斯特以及其他人物表示出“仁”的典型例子,并從現實主義的視角,結合狄更斯的個人生活經歷和英國當時的社會形勢來分析其仁慈的原因,從而揭示造成查爾斯·狄更斯的以“仁愛”為中心的忍讓寬恕和階級調和思想產生的原因。
(一)關于“現實主義”
在文學創作當中,現實主義是一種強調客觀描寫,摒棄理想和浪漫的主觀描述生活的寫作手法。也就是說現實主義文學以對人類經驗的準確觀察為基礎,運用精確的描述,表現手法更客觀而不主觀,更具描述性而不是象征性(鄭,1999:P182)。現實主義小說的主要特點如下:首先,它是對生命的客觀描述。美國作家威廉·迪恩·豪厄爾斯于現實主義的定義是“現實主義要求創作素材絕對真實,即不能夸張,也不能縮小”。其次,它揭示了在存在于現實中的社會問題。正如社會的一面鏡子,現實主義文學反映出其現實中所存在的問題。“現實主義,從廣義上講,是一種顯示了在人的選擇或在人意識主觀能動性下而帶來的社會的弊病的寫作風格”(鄭,1999:188)。最后,它側重描述典型情況下的典型人物。這些人物往往是某些社會環境的產物。此外,現實主義一直重點關注中下階層之間的生活。
(二)關于“仁”
根據“仁”在新華字典中給出的定義:一種道德范疇,指人與人相互友愛、互助、同情等:仁義(a.仁愛與正義;b.通情達理,性格溫順,能為別人著想)。仁愛。仁政。仁人志士(仁愛有節操的人)。仁義禮智(儒家的倫理思想)。仁至義盡。一視同仁(同樣看待,不分厚薄)。基于新華字典中關于“仁”的定義,可以總結如下:仁起因于愛、關懷和同情。同時,仁還是儒家傳統道德的核心思想與本質,以及人道主義最重要的標準。“仁”在儒家思想中的概念已經被應用于多個領域并被整個世界所廣泛接受。
(一)布朗洛先生對奧利弗·特威斯特的“仁”
在倫敦,奧利弗跟兩個竊賊小伙伴上街偷東西。奧利佛的兩個竊賊小伙伴向看起來非常富有的布朗洛先生下手時被發現,奧利弗卻被誤認為小偷受到指控,并被帶上法庭受審。但是布朗洛先生看著被警察打倒在地的奧利佛卻高興不起來。在法庭上,布朗洛先生質疑奧利弗是否是小偷,并要求別人不要傷害這個孩子。因為他已經非常虛弱,甚至無法站立。后來,證人出現,證明了奧利佛的無辜。后來,出于同情,布朗洛先生帶奧利弗回了家。在布朗洛先生的家里,奧利弗得到了布朗洛先生及其女管家比德溫太太無微不至的照顧,他們經常溫和地詢問奧利弗感覺如何,身體是否恢復得好了些。即使布朗洛先生自己身體不適,他仍十分關心奧利弗的狀況,并問比德溫太太是否有準備東西給奧利弗。奧利弗在幾天充分的休息后,恢復了健康。布朗洛先生為他的康復感到非常的高興。
從以上敘述不難看出布朗洛先生的“仁”。他做出了“仁”的舉動。在街上,在法庭上,雖然那時他并不認識奧利弗,但他卻不想讓任何人傷害這個孩子。此外,他善意地把這個虛弱的男孩帶回家,悉心照料。他的舉動充分體現了他的善良和他對奧利弗的關懷。在小說的結尾,布朗洛先生把奧利弗收為養子,教育他,并希望他能夠成為一個正直的好人。布朗洛先生的收養和教育最終給可憐的小奧利弗一個幸福的家庭,讓奧利弗能夠結束他苦難的童年并且學習知識。他的“仁”,改變了奧利佛的一生。
(二)布朗洛先生對《霧都孤兒》其他角色的“仁”
小說的結尾,布朗洛先生建議奧利弗把他父親留給他的一半遺產分給蒙克斯。實際上蒙克斯是奧利弗同父異母的兄長。他不僅揮霍了父親的一部分財產,還做了許多壞事,所以他的父親想把所有的財產全留給奧利弗。為此,蒙克斯勾結費金,要他讓奧利弗變成不可救藥的壞蛋。此外,蒙克斯還曾試圖毀壞奧利佛的名聲,以便霸占奧利弗名下的全部遺產。雖然蒙克斯做了那么多的錯事,但是布朗洛先生仍想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這余下的一半遺產是布朗洛先生留給蒙克斯最慷慨的禮物了。此外,布朗洛先生也表現了他對南希的同情。南希雖然與蒙克斯的犯罪團伙勾結,但她也盡自己所能保護奧利弗。當布朗洛先生得知南希進退兩難時,正如狄更斯(2010:335)小說中所描述的:他用溫和的語氣說:“年輕的女子,我希望你因此能變得更好。我可以為你做些什么呢?”甚至在他的好意被南希拒絕的情況下,他仍能理解南希,并希望能幫助她脫離壞人團伙和保護她不受到傷害。
(一)狄更斯早期經歷的反映
布朗洛先生在小說中體現“仁”反映出狄更斯對童年時代那些與自己命運息息相關的人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幫助自己脫離困境。但是現實是殘酷的。狄更斯童年時期曾經在鞋油工廠工作。那里的老板對他絲毫沒有同情之心。當他還是孩子的時候他就開始討厭毫無同情心的人,并希望能有真正善良的人來幫助他。“他(小狄更斯)整日在一個老而破舊、搖搖欲墜的工廠里清潔玻璃瓶。從黎明到日暮,清洗瓶子的水里總是摻雜著他的淚水。他每周只能得到六至七先令。繁重的體力勞動,尤其是老板把他當成活廣告,讓他在人群中操作絡筒機以使得圍觀的群眾留下深刻印象,這些都給他的身心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創傷(由作者翻譯)。”
對他而言,那些在童年經歷的非人道對待在他記憶中是無法磨滅的。“不僅工作艱難勞累,而且還具有羞辱性”(陳,2011:14)。年幼的狄更斯渴望一位善良的紳士能慷慨地為他伸出援手,幫助他脫離困境。他把這種愿望投射到他的小說中。而《霧都孤兒》中布朗洛先生正是向他施以援手的,善良的資本家的化身。因此,布朗洛先生在狄更斯的小說中所展示出來的“仁”反映了他童年的經歷和希望被善良的人救贖的愿望。
另一方面,狄更斯在二十多歲時曾做過記者。這讓他有機會接觸不同社會階層的人,使他得以近距離地觀察社會,對窮人抱有極大的同情。狄更斯創作時,不自覺地把這些復雜的情感投射在他小說中的角色身上。可以說,十九世紀的英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不僅給所有的統治階級以諷刺寫照,同時也表現出對普通百姓和他們所具有的誠實和善良品質的贊美(江,劉,2012:P184)。布朗洛先生在小說《霧都孤兒》中所展現的“仁”之精神,充分體現了狄更斯對生活在社會底層人民的強烈同情和對他們困難生活的密切關注。毫無疑問,布朗洛先生正是狄更斯童年時期能救贖他,幫助他的善良資本家的典型代表。也就是說,布朗洛先生在他的小說中的“仁”是一面顯現狄更斯對人性的最大期望和對現實生活中艱難生活所持同情心的鏡子。狄更斯的這類美好希冀同時也像他對窮人的同情一樣,反映出了他本身的“仁”。
(二)社會歷史環境的反映
十九世紀初,英國的經濟迅速發展。資本家一味地追求財富和生產效率,下層人民工作和生活的條件卻愈發糟糕。一方面,在十九世紀初,窮人,包括在工廠和濟貧院工作的兒童過著糟糕的生活。他們無法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困境。在小說《霧都孤兒》中,布朗洛先生被視為富有、受過良好教育并具有“仁”的代表人物之一。參照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現實,他代表了富有,行為得體,且受過良好教育的“漂亮資本家”,(由作者翻譯,2003:39)。正如小說中描寫的那樣,布朗洛先生利用他的社會地位,為可憐的小奧利弗慷慨地提供了溫暖的房子。他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盡全力去幫助小奧利弗,并幫他脫離邪惡的犯罪團伙。最后,他還給奧利弗提供了一個溫馨的家,并讓他接受教育。《霧都孤兒》這部小說中,奧利佛這可憐孩子所擁有的幸福結局,是在資本家的幫助下實現的。小說中布朗洛先生的“仁”便是狄更斯對富有資本家的幻想的顯現,同時也反映出了狄更斯對社會進步將由富人的仁義善行來實現所持的樂觀態度。
另一方面,在維多利亞時代,19世紀初,英國資本主義仍然處在發展初期。資本剝削還處于逐步發展階段,資本家和普通百姓之間的矛盾并不激烈。“在維多利亞時代,公民接受了民主和教育,在一些人身上還體現出了善良和慷慨”(馮,2012:66)。作為那個時代的作家,狄更斯意識到社會的不平等和某些不良的現象,然而由于他自身的局限性,即使他對人們只顧賺錢和追求物質享受,但忽略善良品質,極少關心他人的現象很不滿意,卻無法在那樣的時代透過資本家們溫情脈脈的面紗,看到他們剝削下層人民的本質;也無法理解資本家和普通百姓之間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局限性下是無法調和的。
總而言之,《霧都孤兒》小說中資本家布朗洛犧牲的“仁”充分說明狄更斯并沒有完全對資本主義社會感到絕望。他仍對富有的資本家抱有幻想,相信底層社會階級的生活會在充滿“仁”的資本家的幫助下能有所好轉,得到改善。他呼吁資本家幫助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幫他們擺脫貧困。這也暗示出狄更斯的美好希望——對社會底層人民的惡劣生存環境的改善將在某種程度下引起社會進步的美好希望。而這也是其他現實主義作家作品存在的問題。這是由現實主義作家自身的階級局限性和當時資本主義發展的程度決定的。
參考文獻:
[1][英]狄更斯.霧都孤兒[M].榮如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2][法]安·奠洛亞.狄更斯評傳[M].王人力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桂),1986.
作者簡介:趙嬋(1983-),女,瑤族,廣西南寧人,講師,研究生,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