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來瑋
?
譚嗣同思想背景淵源研究
羅來瑋
【摘 要】譚嗣同為晚清時期著名思想家。甲午戰爭的慘敗,使他明白中國的儒學不能成為亙古之學。為了尋求救國之路,他開始學習西學,試圖通過變法改變中國的現狀。本文試圖通過歷史背景對他思想產生的影響作為研究對象簡略闡述他思想形成和轉變。
【關鍵詞】譚嗣同 思想 背景 仁學
19世紀以來,列強不斷侵入。中國的思想家急切感到中國亡國滅種的憂患意識,并發出救亡圖存的呼聲。在這個時期的思想家逐漸明白中國傳統的儒學不能成為亙古之學,不能挽救中國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便開始接受西學,利用西學,并希望通過西學變法改變中國的命運。“從1840年到1900年的六十年間,是醞釀近代思想一個重要的過渡時代,同時也是一個獨特的思潮發展階段。這包括全部新概念之吸收、融合、萌芽、蛻變的過程。思想的創發,有加速趨勢,也就是說一直維持著擴張的動力。思想的內容,多樣而駁雜,不免被后人視之幼稚淺薄,但它卻代表著一代人真誠的理念和想象。這六十年間的思想變化,究竟是中國社會哪兒一群人為主體?無疑可以確定說:是受傳統教育的中國士大夫。”
對于甲午海戰的慘敗,譚嗣同曾經說,“天下大局劈裂至此!割心沉痛,如何可言。”與此同時,他們為了救國圖存做了一系列的舉動。首先是大辦學堂,據記載的當時有二百多家,其中較為出名的有強學會,光學會等。其次是辦報出書,例如康有為創辦了《萬國公報》和《強學報》。中國之所以在近代產生維新變法,是因為對于社會現實的慘痛的自覺驚醒,是對于中國的未來的憂患,“最后下定決心,呼吁進行改革,使中國足以有能力立于當前世局。”在這個背景的譚嗣同,出生在清朝末期的官宦家庭,接受的是正規的傳統儒學、墨學和佛學,并把西方進化論輸入其思想中,用新的觀念和知識推進中國變法,以給中國人以危亡的警覺和對自存的渴望。
譚嗣同其祖上宋末時期,曾以抗擊援兵侵略而軍功顯赫,是“先世將門,閎于武烈”的世家。譚嗣同出生的時候,家道沒落,后因為其父親考取進士在北京做官,譚嗣同隨父親在北京生活。譚嗣同稱其少年時期為“少更多難,五日三喪,時時引為悲痛。”后來受到繼母的虐待,他曾說“吾自少至狀,遍遭綱倫之厄,殆非生人所能任受,瀕累死矣,而卒不死,由是益輕其生命,以為塊然軀殼,除利人之外,復何足惜。”因為其少年時候收到如此悲慘的生活,使得他在隨父親游學時候,對處在水生火熱的殘酷現實中生活的百姓很是同情理解,這也奠定了他后來為近代激進思想家的基礎,同時,因為其少年受到悲慘生活境遇,也是他后來轉向宗教情懷的原因之一。譚嗣同為尊其父親的要求,實現通過科舉的方式實現政治抱負而六次參加科舉,雖然每次都失敗,但是其中的這十年時間,他游歷了“合數都八萬余里,引而長之,堪繞地球一周。”他“走過直隸,新疆,甘肅,陜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蘇,安徽,浙江,臺灣各省,視察風土,物色豪杰。”“他早年喪母,受盡凄楚;十余年漫游中華大地,看遍了人間瘡痍,嘗夠了人生甘苦,視富貴如浮云,鄙功名如糞土,早已將個人身家性命置之度外。”這些見聞和個人經歷,都使得他最了解當時中國所處的遭遇,并感同身受的體悟到中國的民眾的困苦。
甲午中日海戰失敗,譚嗣同受到很大的打擊,他不再將希望寄托在清政府的身上,而是試圖通過變法改變國家命運。他將自己的三十年的經歷寫成《三十自紀》,改名為“壯飛”,以此明志。他通過建立鄉紳組織,創辦湖南的新學,礦業,報刊和湖南新政等,表現了地區自治的傾向。他還通過創立新學和新政相互結合的方式施行全國,目的在于推進變法。
譚嗣同不僅僅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思想家,哲學家,社會活動家,也是一名勇士。“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參考文獻:
[1]譚嗣同著,蔡尚思,方行編.譚嗣同全集(上、下)[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梁啟超. 清代學術概論[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周振甫.譚嗣同文選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4]王建華.譚嗣同傳[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5]張灝.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譚嗣同思想的分析[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
作者簡介:羅來瑋,女,黑龍江大學,哲學博士。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大學2015年研究生創新科研資金項目,項目編號:YJSCX2015-014HLJ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