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莉娜
?
青海保安下莊土語詞義分析
多莉娜
【摘 要】保安下莊屬于青海省同仁縣保安鎮的一個村,同仁縣位于青海省東南部。保安下莊土語屬于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語言,長期以來保安下莊土語因其獨特的詞匯構造受到學術界的關注。但長期以來調查研究重視語音,不太重視詞匯和語法,導致對詞匯的研究明顯不足。本文作為《雪蓮》第36期青海保安下莊土語詞義分析的續文,繼續以土語詞義分析為研究點,簡要分析青海保安下莊土語詞義構成。
【關鍵詞】保安下莊土語 詞義構成
同仁縣位于青海省東南部,東鄰甘肅省夏河縣,西邊和南邊分別與青海省的貴德縣和澤庫縣相連,北邊與青海省的循化、尖扎兩縣接壤,距省會西寧市181千米,總面積3465平方千米,總人口為7.82萬人。境內人口以藏族為主,約占總人口的72%,其他民族還有漢、回、保安等。
保安鎮位于同仁縣境北部,距縣府駐地15千米。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設保安鎮,1950年沿舊制設保安鄉,1958年改設紅旗公社,1960年改為保安公社,1984年改回保安鎮。土語是下莊土族說的一種土話。下莊村有住戶267戶,總人口1327人,其中土族人口925口人,藏族人口386口人,漢族人口16口人。
文中所涉及保安下莊的土語是屬于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語言。前期已分析了青海保安下莊土語詞義的特點、青海保安下莊土語特色詞義素分析方面的內容,本文作為續文簡要分析青海保安下莊土語詞義構成。
所謂詞義構成指義項的形成方式。深入分析詞義的構成成分,是真正理解詞義本體的關鍵。“詞義是人們對現實現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帶來的人們對現實現象的主觀評價。詞義總是要在客觀存在的基礎上產生,客觀存在永遠是詞義形成的不可缺少的依據。”土語詞匯義意的形成與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審美觀等因素是密切聯系的。詞義構成的形式是多樣的,其中通過對客觀現象的描摹、比喻和引申等構成詞義是常用的方式。
直觀的描寫人或物的色彩、聲音、形狀、動作來闡釋意義就是描摹。這類土語詞抓住了人與物的代表性特征,因此具有了高度的概括性和鮮活的生動性。“ta?i kura(洞穴)”是名詞,是對自然物外形的描寫,指石頭邊緣。下莊村周圍沒有很多的高山峻嶺和山洞,對于高山峻嶺和山洞的認識不深,所以只能以外形做簡單的描述,并以此命名;“gopo(未馴服的)”是對動物性格特性的描寫,指性格倔強頑皮。這與土族以農耕為主,以畜牧業為輔的生活方式有密切關系,只有了解牛羊等牲畜的習性,才能更好的養殖;“ɡuɡu(杜鵑、布谷鳥)”,ɡuɡu是個擬聲詞,是對杜鵑鳥發出的聲音的描摹。土族人認為其叫聲像“ɡuɡu—ɡuɡu”。與漢語比較,漢語稱“布谷”,也是個擬聲詞,但漢語不叫“ɡuɡu”,說明土語詞義的描摹有的與漢語有區別;“nara? mat??(向日葵)”是對植物形狀和朝向的描寫,指向著太陽的花。土族人對花的命名多以其形狀、顏色、朝向為主,很多花沒有自己的名字,統稱為mat??(花兒),這主要是由于土語詞匯有限,以及對事物認知上的缺陷;“tinta? tinta? ɡ?-(叮當響)”是對鈴聲的比擬,是擬聲詞。這類運用描摹法賦予詞匯意義的土語詞在下莊土語詞匯條目中所占比例還是較大的,由此可看出古人極具創造力和想象力。
借助比喻的手法來表達事物意義的稱為比喻。如:“b?d?-(堅韌)”是對事物屬性的描寫。指堅不可摧,底子非常強硬的物質,來形容財富極多;又如:“naku(疼痛)”是針對人物心理和生理上的疼痛進行描寫。指身體上的疼痛難以難忍,來形容悲傷的心情、不幸的遭遇;“b?do? r???-(裝腔作勢)”是對人物外在神態的刻畫。指人很高傲,走路時昂首闊步,來形容人裝模作樣;“χuin? bi-(后盾)”是對人與人之間外在的組合形式行進描寫的。指站某人背后,形容站在某個隊伍支持某人;“sa? nd?ɡu(好東西)”是以事物屬性的好壞作為評價標準進行描寫。指好的東西,來形容好吃的。
通過引申字面意義而得到更為抽象的內涵意義稱為引申義。如:“do?(聲音)”是單音節詞,本指聲音,指發聲人發出聲音的最高音,還指所有的回聲。引申指說話者的聲調,歌曲的曲調;“rav? da:ɡ?t?-(盤發)”屬于(頭發rav? +盤起da:ɡ?t?-)合成詞中的修飾式,前一詞根rav?(頭發)修飾、限制后一詞根da:ɡ?t?-(盤起)。本指將頭發盤起來,在腦后勺盤成一個橢圓形的形狀,并用發飾固定起來的發式。引申指毛發纏結;“n?ka t?-(孤立)”屬于(邊緣的n?ka+t?)派生詞中形容詞詞根n?ka(邊緣的)后加構詞附加成分—t?,構成表示出現該種性質變化的動詞。本指位于山崖、屋檐界限邊緣。引申指對處理的事件不滿意,心中有抱怨,委屈之感;“r??ɡo(山)”是單音節詞,本指不是很高的山頭。引申指山頭上野生的自然產物;“m?s?g?(理想、信念)”屬于(飛m?s?+g?)派生詞中動詞詞根m?s?(飛)后加構詞附加成分—g?,構成同某動作有關的食物或現象的名詞。本指一種積極向上的意識形態。引申指人類心中的美好夢想和追求。
由以上實例可看出,運用描摹、比喻、引申等方式構成的詞匯意義可以引起人們豐富的想象,使事物的本質和特征更加形象化,更具鮮明性,也更加生動活潑。
參考文獻:
[1]遠征.漢語顏色詞研究[M].上海:上海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05):16~29.
作者簡介:多莉娜(1991-),女,土族,青海同仁人,吉首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方向:語言與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