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偉
?
政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微探
宋大偉
【摘 要】加強政府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有助于在新時期、新形勢下維護政府的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本文針對現在政府機關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現認識不足、針對性不強、流于形式化等問題,進行了初步探索。
【關鍵詞】政府 思想政治 教育 問題 對策
十八大以來,思想政治工作始終處于黨政建設的首要位置,針對新時期人們思想、價值觀念的改變,我們需要仔細研究分析,對于存在的問題針對性的去解決,要把思想工作重視起來,提高到引領全局的高度,切實加強政府思想政治工作,探索政治工作新理論,新方法,從而引導政府單位全體員工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風,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
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和社會實踐中已經證實了思想工作是其他儀器工作的保證,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社會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各級政府始終要清醒認識,增強全體人員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對思想政治工作的時時刻刻保持高度警惕,長期有效針對落實,是做好各項業務的前提和基礎。
(二)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
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培養廣大政府工作人員的正確道德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是人民群眾對政府認同的基石,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是科學開展各項業務的重要保障,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力保證。
(三)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需要
習近平曾經明確指出:“我們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動搖,根本的就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牢固。要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把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統一起來,做到虔誠而執著、至信而深厚?!闭块T基層工作人員是政府工作的基石,支撐著黨和政府的運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基層工作人員明確責任意識,加強團結協作,共同推進政策的落實。
(一)部分領導干部對思想政治工作認識不到位
黨務和業務工作分人承擔,責任不同,導致黨務領導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而業務領導表面重視,實際上把實際業務業績的提高當作第一位,沒有真正認識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造成在會議上口頭重視,實際中落實不到位。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有效的針對性
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實最常用的方法是對政府工作人員無差別灌輸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使得很多人員產生厭煩、逆反心理,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能達成。
(三)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化
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但是現在很多政府部門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流于表面,形式化主義嚴重泛濫,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鬧騰鑼鼓喧天,搞部署、定計劃、開大會,抄筆記、寫心得,檢查筆記、張貼心得,一系列活動有聲有色,但是過后該怎么做還是怎么做,思想政治教育成了程式化的動作,應付上級的形式。不僅消耗人力、物力、財力,還使得民怨四起,給政府形象抹黑。
(四)個別機關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規律不夠
每個人都生活在不同的環境,擁有不同的秉性,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提升個人全面認識的手段,不可能一套系統適應所有人。這就要求我們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時,研究社會發展,研究人,研究法律,相關制度規范,“以人為本”,遵循人性的規律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
(一)始終重視機關思想政治工作
習總書記提出“全面從嚴治黨,踐行‘三嚴三實’”,這是當前思想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標。廣大政府人員要在思想和行動上切實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加強自身的責任意識,職業道德意識,因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首要工作。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堅持創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思想政治工作同樣離不開創新。首先,要“以人為本”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以實現全面發展位目標,擴大教育種類,加入職業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以及知識文化教育等;其次,緊隨時代發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新時期的新方法、新手段,利用新媒體、新平臺進行思想政治內容的數字化傳播,使政府工作人員可以隨時隨地學習。
(三)優化社會環境,加強心理疏導
社會環境影響著人的發展,不斷凈化社會環境能為政府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當前,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機關行政文化建設不斷推進,社會日益健康,這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條件,值此機會,對思想有偏差的同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強政府工作人員的心理引導,科學運用心理學方法,潛移默化引導他們到正確的道路上。
(四)建立健全機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
要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要從教育內容、培訓機制、考核到監督等一系列方向著手,從實際出發,采用科學有效地方法完善各項制度的建立,發揮思想政治工作引領全局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英.關于加強縣級政府工作人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建設思考[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5(05).
[2]鄧卓明,魏良福.對地方黨委政府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測評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11).
作者單位:(秦皇島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