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建慧 宋銀梅
?
論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及其現實意義
雒建慧 宋銀梅
【摘 要】異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一個基本概念,他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闡述了異化勞動理論,這一理論包含了馬克思實現向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轉變的最初探索和最重要的思想成果,這對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至關重要,且在當代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 異化勞動 現實意義
最早自覺地運用并將異化理論上升到哲學本質論高度的是德國古典哲學中的費希特。在費希特筆下,人和社會主體被換成普遍的精神主體——自我。自我是主體,但為了確證自己則又將自身外化出去,形成作為自我對立面的非我,對象化的非我即自我的異化;非我的設定最終又造成主客體的相互制約。黑格爾是經典異化理論的真正創始人,他從唯心主義出發,認為“絕對觀念”是主體,發展到一定階段便異化為自然界,然后又在發展中揚棄了異化,回歸到“絕對觀念”自身。在他看來,精神或意識的辯證運動就是把“自己變成他物,變成自己的對象和揚棄這個他物的運動”,即“現將自己予以異化,然后從這個異化返回自身”。
馬克思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與費爾巴哈異化理論的基礎上,以對人性的基本理解為尺度,對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勞動異化作了系統的分析,揭示了異化勞動的深刻內涵,馬克思認為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覺地活動,即生產勞動是人類的生活,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異化了。由此出發,馬克思論述了異化勞動理論的四重內涵。
(1)在生產結果上,勞動者同他的勞動產品的異化。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的本質力量,其產品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產品卻同勞動者對立: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就越窮,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貶值成正比。勞動的實現使工人失去現實性,勞動產品反過來成了統治工人的力量。工人生產的對象越多,他能夠占有的對象就越少,而且越受到他的產品即資本的統治。
(2)在生產過程中,勞動者同他的勞動活動的異化。馬克思認為,異化不僅表現在勞動結果上,而且表現在生產行為中。對勞動者來說,由于勞動產品的異化,生產本身就是一種異化的活動。這種異化表現在:勞動從人的內在需要變成了外在的、不屬于他的本質的東西,工人“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
(3)人的類本質上,勞動者同他的類本質的異化。馬克思借用費爾巴哈的術語并加以改造,認為人是“類存在物”,“生產生活本來就是類生活”。“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馬克思認為“勞動的對象是人的類生活的對象化,人不僅像在意識中那樣理智地復現自己,而且能動的、現實的復現自己,從而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但是,在異化勞動狀態下,人對人的類本質的體現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由于勞動異化,人的自我活動、自由活動的類本質就被貶低為手段。
(4)在人與人之間關系上,是勞動中人與人的關系的異化。馬克思已認識到,生產中的物質關系實質上是人與人的關系,異化勞動的實質是資產階級對工人的剝削。人的自我異化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現實的關系表現出來。他說:通過異化勞動,人不僅生產出他同作為異己的、敵對的力量的生產產品和生產行為的關系……以及他同這些人的關系。
馬克思關于異化勞動四個層次的規定是緊密相連、層層遞進的。勞動的異化導致了勞動產品的異化,而從勞動及其產品又可以推出類本質及人的總體的異化。
任何理論都是一定歷史時代的產物,也將對另一時代產生影響。異化勞動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仍具有深刻的意義,對我國當前的現實有著一定的指導作用。
(1)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由于市場固有的缺點,這就不可避免會出現某些不良的現象,但是市場經濟只是經濟發展的一種手段,其本質同樣是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服務的,因此,不能把市場經濟出現的一些問題認作是社會主義的異化結果。
(2)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技術理性和人本精神的某種張力或沖突而導致了異化普遍強化,勞動與對產品的認同相脫離,生產過程變得過于抽象而難以令個人感到滿意。這種社會上存在的異化現象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科學技術本身,而在于運用他們的人。我們應該時刻銘記:人是社會發展的中心和最終目的。以人為中心的發展是有利于社會各成員的發展。
總之,全面而準確地解讀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對于我們在現代社會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黃楠森.馬克思主義哲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譚培文,陳新夏,呂世榮.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編與導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雒建慧(1984-),西安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外國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宋銀梅(1984-),四川大學錦江學院,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外國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