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楊
(作者單位:吉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
關于大學英語教學中大學生主體地位的探討
宋 楊
隨著國家對大學生素質需求的不斷提升,大學英語教育也逐漸受到重視,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是提升學生英語能力的最有效和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并且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突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加強大學生對于主體地位的認識,盡可能地通過豐富的教學方法引導大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興趣。本文旨在探討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加強大學生的主體地位。
大學 英語教學 主體地位
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意識的建立十分重要,建立大學生建立主體地位不僅可以改變只有教師在課堂主講上“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模式,同時也可以改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死板教學關系,使教師不再是全堂只授課的教學,學生也真正能夠參與到主動學習的隊伍中,不再像傳統的只一味地聽從教師指導的教學模式。在英語教學中突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毫無疑問的使目前現階段英語教學帶來很大的改變,其對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與學生的學習速率都發揮著很大的作用。
(一)大學生學習模式的轉變
想對于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只是一味地由教師主導,向學生主動傳授知識,學生被動地在課堂上接受知識。學生對于傳統的學習模式還存在著很大的依靠性,關于如何自主學習還需要教師的悉心輔導,教師應安排學生進行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能夠在課前對于即將傳授的知識點進行溫習,課堂上能夠獨立自主的思考并可以學會自主解決在英語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二)大學生學習的信心與英語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就我國現今大學英語教育模式,大多傾向于英語的應試能力的鍛煉,而把有限的教學時間投入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這樣會使學生缺少英語表達的機會。英語口語的表達應該依靠老師在課上引導學生進行口語的表達,在課堂上應該盡量增加學生小組之間的口語表達,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英文的授課。通過英語口語鍛煉次數的增加,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英語的表達能力,隨著英語表達水平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會全面加強,對知識的學習領會能力也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大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鍛煉
在大學英語課堂中,隨著教師對其主體地位的不斷深化與指引,學生的自學能力也會得到逐漸加強。教師通過布置學習任務,使學生能夠自主的進行英文文章朗讀與分析,最終獲得的學習效果不容小覷。“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個道理會得到充分的體現,因此教師在進行學生的教育時不但要傳授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學習方法。
(一)努力實現師生平等和諧的教學方式
在大學的英語課堂上,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提供可以全面鍛煉與展示自身英語水平的平臺,加強教師與學生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教師要采取平等和諧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認清自身在英語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能夠主動參與英語的自主學習。教師還要盡可能地抓住與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機會,這樣不但可以鍛煉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表達,也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英語掌握的情況,以便及時做出教學調整。
(二)培養學生對學習主體地位的認識
教師在授課時可以通過多媒體等多樣化教學用具來輔助教學,通過信息豐富的英文幻燈片與實時英語影音的播放,使學生忽略教師的存在,把課堂充分地交給學生,擺正學生課堂的主體地位,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最終使學生可以主動參與到英語教學中。與此同時,教師應盡可能地培養學生,采取科學的教學方法與切合實際的教育手段來不斷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逐漸認識到英語學習中主體地位帶來的益處。教師在培養學生產生主體地位的意識時,應該讓學生能夠健康全面的發展,假使學生能夠以一種積極的態度來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自我學習的效率。
(三) 優化教師教學方法
作為專職英語教師,要在教授學生的過程中不斷“加油”和“充電”,優化教學方法,調整課堂結構,充分給予學生優良的學習環境。在課堂教學中,盡量將本堂課所講的知識點精煉化,使學生能夠盡快掌握課堂精髓,有充分的時間來進行思維擴散與學生間的互動交流。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創新性,悉心指導學生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夠與教師一起參與進行課堂的教學。總而言之,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如果想要使學生具備自主學習與不斷創新的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進行英語學習,就要不斷地學習改革,探尋英語教學的新方法、新途徑。
隨著我國高校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作為英語教師,應當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不斷思考優化英語教學的途徑,加強學生主體地位的設計,培養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主性,實現教學新目標,培養符合國家建設發展需要的英語人才。
[1]張薇.發揮學生主體性,促進大學英語教學[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6).
[2]于木子.對大學生英語學習策略培養問題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05).
[3]常蕾.非智力因素對大學生英語學習和英語教學的影響[J].西北醫學教育,2006(03).
(作者單位:吉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