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暉
試論民族聲樂課程體系建設與教學改革研究
許 暉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多民族國家,在幾千年的發展中聲樂藝術可以說是獨樹一幟,不僅推動著本國多民族的聲樂藝術發展,而且在世界藝術發展中也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本論文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梳理歷史、總結經驗、整體把握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方向,有助于給現代的聲樂藝術工作者提供一些養料,使他們可以借鑒前人的經驗,發揚民族化的傳統,培養出更多優秀文藝工作者,并使中國聲樂藝術真正地成為世界聲樂藝術的一部分。為中國民族聲樂事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民族聲樂 發展 世界 多元化
我國的聲樂藝術是從遠古時期簡單、樸素的聲樂萌芽開始的,雖然那時候的聲樂藝術是與舞蹈器樂為一體的,但緊貼生活實際。之后就出現了我國古代最著名的,也是最早的聲樂歌唱家秦青、韓娥。秦青的“聲振林木,響遏行云”、韓娥的“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歌唱佳話至今都在流傳著,這足以證明,在我國古代就已經有了高超的歌唱技巧。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的民族聲樂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歌唱特點地方性強,各民族的歌唱特色鮮明,而且各地的歌唱風格也有了很大的對比,有的也加入了地方方言在歌唱藝術當中。唐朝文化的繁榮促進了聲樂藝術更上一個臺階,從七步樂到十步樂,囊括著我國多個少數民族的音樂精華。很多人都有著這樣一個誤區,認為民族聲樂在近現代才形成的,那么我們古代幾千年的音樂發展史去哪了?那么我國宋元時期的雜劇,明清時期的戲曲、京劇又屬于什么呢?我們來重新劃分一下民族音樂的范疇,只要是我們本民族的音樂,傳承著本民族音樂精華的聲樂藝術都是民族聲樂,從遠古時期的萌芽至今未曾間斷過,一直在一步一步的發展著。
近代以來我國民族聲樂藝術迅速,且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1984年的青年歌手大獎賽把聲樂藝術分成了民族唱法、美聲唱法和通俗唱法(流行唱法),這就出現了“土”“洋”之分,認為本民族的是“本土”唱法、民族唱法,從國外傳來的美聲唱法是“西洋”唱法,因此還出現了“土”“洋”之爭。
民族聲樂的演唱主要講究的是韻味,各民族的韻味都有鮮明的特色。科技在進步,時代也不斷在變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雖然演唱方法提高了,演唱形式美化了,但演唱內容還是我們本民族的,演唱韻味更是傳統的。殷秀梅老師的《我愛你塞北的雪》雖然是借鑒的美聲演唱方法,但從語言和歌頌內容來看又何嘗不是我們偉大的民族聲樂藝術呢?古今中外,我們一直在追求美的聲音來表達情感,只要是好的聲音、科學的發生方法也可以運用到我們本民族聲樂藝術當中,展現出本民族聲樂藝術的韻味、東方聲樂的魅力。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美的要求越來越高,以前的固定表演形式已經無法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了,反而對熒屏上的老套文藝表演產生了視覺疲勞,近幾年的選秀節目掀起一陣又一陣波瀾,專業表演者也一直在追求著創新。作為大學一線的老師更有責任和義務去總結、引導聲樂藝術走向一個新的時代。要想推動民族聲樂與時代共同進步,要想推動民族聲樂走向世界,必須在大學建立合理的、健全的聲樂教學體系。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善于發現好的聲音、有特色的聲音,拓寬視野,推進聲樂教育的發展,重新建構我們未來聲樂審美去向,而不是照著模子去打造“千人一嗓、萬人一腔”。
(一)現階段民族聲樂教育的問題
(1)民族唱法“千人一聲”現象。近代我國聲樂教育取得的教學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依然存在著很多弊端。聲樂初學者把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劃分得很清楚,因而也在尋摸著自己到底適合唱美聲還是適合唱民族,而老師們在教學過程中一味的追求傳統的美聲唱法,學生在演唱時把聲音唱得很厚就會得到老師的認同,可學生的聲音條件并不是這樣的,這厚實的聲音是做出來的,雖然聽起來很像意大利傳統的美聲效果,可學生唱著并不舒服,唱大作品時這種做出來的聲音就更難去駕馭了。有多少老師和學生一直追求著模仿并不適合自己聲音,本來聲音條件好的也因為去模仿而失去的聲音的本來特點。“千人一面,萬人一腔”的局面更不是我們想看到的。現在人們都在反映,唱美聲的不都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嗎?歌唱演員都是按照標準的模板打造出來的。如果不看視頻,只聽音頻根本不知道是誰唱的。
(2)教學理念:以西方美聲唱法為標準依托為導向。目前,高師音樂教育到中所使用的大部分音樂教材以及音像資源等都是西洋的,而學生所接受的教育內容也基本都是西洋音樂,較少涉及到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久而久之,就會給學生帶來一種錯覺,認為只有西洋音樂才應該是正統音樂,至于中國土生土長的戲曲、民歌等都不是正統音樂,缺乏系統性與科學性。于是,中國傳中國這些多元化的聲樂藝術都是可以讓國人為之驕傲的,但由于我國的聲樂藝術不像西方那樣形成了高度的理論概括,缺乏完整的話語系統,而美聲唱法傳入以后,我們就貶低了自己悠久的聲樂文化價值,其實,中國的傳統民族唱法博大精深,很值得去我們去研究。
(二)中國好聲音對現代聲樂教育的影響
近兩三年“中國好聲音”這一選秀節目越來越吸引觀眾的眼球,不得不說這檔音樂秀節目很具特色,導師們要選中的學員不是從整體來打量的,他們看中的只是學員的聲音。而被選中的學員們的聲音都各具特點,辨識度很強。導師也會在學員特有的聲音條件之上加以指導,使之更放光彩。在聲樂教育過程當中,我們應該借鑒這種教唱方式,模仿不會給歌唱未來帶來任何可能性,只會埋沒聲音條件好的人才。創新、挖掘自己的特色才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好聲音的舉辦給聲樂界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它的表演方式給觀眾帶來了聽覺上的享受,也在感染著觀眾對獨特聲音的要求。通過“中國好聲音”這個窗口個性的、獨特的演唱與表演更受到觀眾的青睞,被觀眾所接受。而我們的聲樂課堂更需要開放、創新。不一定傳統的就是絕對的,觀眾審美品味的提升需要我們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去改革、去創新。這一點對聲樂初學者更重要,首先要確立審美標準,并非一開始就要走傳統路線,要找出適合自己的路子,利用自己的聲音特點再加上科學的訓練方法,未來的聲樂舞臺上會更加絢麗多彩。
(一)民族聲樂藝術不容忽視
我國地域遼闊,藝術文化博大精深,五十六個民族聲樂絢麗多彩。新疆的木卡姆、藏族的囊瑪、納西族的白沙細樂,還有漢族的戲曲、京劇、民歌、山歌小調等洋洋大觀,這正是我們民族的特色,我們應該通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來繁榮我們民族聲樂藝術。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外來音樂的傳入很多本民族的音樂被納入了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意味著很多曾經繁榮過的聲樂藝術現在已經后繼無人,這種現狀不容樂觀。
(二)發揚民族聲樂藝術的具體措施
首先,應該大力普及民族聲樂知識,增強發揚民族聲樂藝術意識,我們意識到,我們本民族的聲樂藝術是我們的祖先不斷學習、研究、改良的智慧結晶,并通過祖祖輩輩流傳下來,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保護、發揚我們本民族的聲樂藝術,而不是只顧著崇洋媚外,確忘了本。我們血液里流淌的都是我們民族的元素。再次,加強民族聲樂的科學研究,整理出一套科學的、完整的、與世界接軌的、又具有民族特色的聲樂理論體系。要想整理出這樣一套完整的聲樂理論體系,民族聲樂知識是前提、是基礎,必須深入了解傳統的聲樂歷史、深入了解各個民族聲樂藝術的特色所在,發揮其長,運用科學的理論方法賦予民族聲樂新的時代性,使我們中華民族聲樂藝術能走出去登上世界大舞臺,讓國外友人一聽不管是從聲音還是從語言、韻味就知道這是中國的聲樂,而且還非常的科學。第三,發揮各個民族的固有特色,在各個民族聲樂藝術傳統的基礎上繼續改良、創新,專業院校到民間采風,把最正宗的民間民族聲樂藝術帶到課堂上,再進行總結,傳承下去。師生在民族聲樂藝術的研究工作中共同研究共同進步。活躍各個民族的聲樂藝術,使五十六個民族的聲樂呈現百花齊放、百花爭鳴的狀態,以此來發揚、繁榮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聲樂藝術。但發揚我們民族的聲樂藝術不僅僅局限于歌唱者一方面,還在語言、文學、美學、藝術學、表演學等等這些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聲樂本來就是一門綜合藝術,我們不能狹隘了它的范圍。作為教育的傳承者,我們更應該化繁為簡,深入淺出。
聲樂本就是一門被不斷探索、研究、求新的藝術,如今在經濟全區化與文化全球化的形式下,我們要緊跟時代腳步,聲樂藝術也是如此。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聲樂界迎來一個新的挑戰,我們不僅要與世界接軌,還要突出民族個性。電視熒屏展現個性的歌唱表演節目《我是歌手》與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吸引著觀眾們的眼球,對聲樂演唱又提出了新的高標準,聲樂教學工作更有待提高和完善。《中國好聲音》節目突出了每位歌者的個性,這值得我們在教學工作中采取。我們的聲樂課堂更需要突出個性,開放。我們努力構建出一個聲樂教育體系的理想藍圖,有待我們去努力實現,但教育工作又并非一朝一夕,需要我們在進步中不斷探索。我們五十六個民族燦爛的聲樂文化更是可貴的音樂素材寶庫,民間傳統唱法源遠流長,我們民族聲樂有這樣豐厚的資源,在當今時代背景下更要突出民族個性,求同存異,相互扶持,百花齊放,形成我們中國的民族聲樂體系,并以新的姿態與世界聲樂藝術相接軌。
(作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本文系2014年河北師范大學第14批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