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方
(紅河學院 云南 紅河 661400)
“去理論”理念在藝術理論課教學中的實踐和應用
——以《造型藝術》為例
王東方
(紅河學院 云南 紅河 661400)
1.1 總的指導思想是“去理論”,這里的“去理論”不是去掉理論之意,而是去掉使理論課程枯燥乏味的教學思想、方法和模式。
1.2 “去理論”理念的理論依據:一是布魯納的認知發現學習理論:“布魯納在認知發現學習理論中指出,學習是主動形成認知結構的過程,他認為人是主動參加獲得知識的過程,是主動對進入感官的信息進行選擇、轉換、存儲和應用的。”①二是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建構主義的核心觀點認為:第一,認識并非主體對于客觀實在的簡單的、被動的反映,而是一個主動的建構過程,即所有的知識都是建構出來的。第二,在建構的過程中主體己有的認知結構發揮了特別重要的作用,而主體的認知結構亦處在不斷的發展之中。”②三是課程整合論:孫杰遠在其專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提出,課程整合的內涵指的是對課程設置、各科課程教育教學的目標、教學設計、評價等諸要素作系統的考察與操作,也就是說要用整體的、聯系的、辯證的觀點來認識、研究教育過程中各教育因素之間的關系。
本課程所用教材是北京大學彭吉象老師的《藝術學概論》,此教材在同類書籍中影響較大,很多高校把其作為考研理論復習的重要參考書目。該書優點是章節層次十分清晰,概念闡述也很富邏輯,不足是略顯程式化。本課程的授課對象是美術學院的所有專業學生,各個專業的學生需求,理論基礎不盡相同,因此必須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增減以及增加實踐環節以減弱教材本身的弱點和理論課程固有的枯燥性。在教學目標上,不要求學生記住多少知識點以及知識點字面上的準確性,而是把能夠理解、應用所學知識為根本目標。
《造型藝術》是《藝術學概論》中小知識點和定義較多的部分,其本身又分為繪畫、雕塑、攝影、書法四部分,每一部分擴展開來都是一本大書,因此面面俱到單純的干講何為繪畫等顯然是事半功倍的,故采用的策略是實物展示法和比較法。本章的重點是了解四種造型藝術的特征。難點是四種造型藝術之間的內在聯系。針對重點采取的對策是老師不多講解而是通過實物展示讓學生自己去觀察總結其各自的特點,然后老師再補充和概括;針對難點采取的對策是案例比較法,教師通過案例(實物)的展示讓學生自己思考感悟四種造型藝術之間的共同點及其內在聯系。“去理論”課程模式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實踐性,寓理論于實踐之中,讓學生在實踐中自己感悟蘊含的道理。當然,此安排并非意味著教師對于課堂及學生放任不管,恰恰相反,而是要隨時高度關注課堂的變化及學生的狀態,以便及時做出合適的調整以保證課程教學順利進行。
本章課程總的結構為:觀察環節(發現問題)、對比環節(分析問題)、討論環節(提出假設)、實踐環節(驗證問題)四個部分。
觀察環節(發現問題):讓學生仔細觀察四種藝術作品實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離開座位走動以便深入觀察作品的細節和特征并把感受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也可以畫圖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此環節能培養學生細致的觀察力、思考力、表達力以及提出問題的能力。
對比環節(分析問題):英國學者波斯奈特指出的“有意識的比較思維”是19世紀的重要貢獻,“用比較法來獲得知識或交流知識,在某種意義上說和思維本身的歷史一樣悠久。”波斯奈特稱“比較”為支撐人類思維的“原始腳手架”。③學生通過自己的比較能夠直觀且深刻地發現對象的異同及各自的顯著特征,此環節能夠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討論環節(提出假設):藝術理論課程不應局限于藝術本身,應多角度地涉獵文、史、哲甚至自然科學等各個學科。應該告知學生藝術理論是一個跨學科、跨文化的范疇,使學生能通過多重知識和角度審視藝術及其發展,進而提高自己的鑒賞力和思辨力。通過劃分小組,以小組為單位,提出本組討論后得出的假設觀點,其他小組可以提出異見或者補充見解共同討論問題的最合理答案,最后由老師宏觀總結。本環節中,學生通過集體分析和討論,培養了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團結協作的品質,最大限度且以學生喜歡的主動的方式調動了學生自身潛在的能動因素。
實踐環節(驗證問題):美國學者葉維廉認為,一部作品的誕生前后,由五個必不可少的基礎,即作者、世界、作品、讀者及語言文化歷史因素。在學生討論的觀點取得初步共識后教師要引導贊同者進行實踐性探究活動。比如本章節中關于繪畫的二維性(平面性)以及雕塑的三維性(立體性)即可以通過對繪畫和雕塑的現場制作(小型的)實踐予以當場驗證和對比,驗證觀點的合理性與科學性。此環節的重要意義在于解決了著名美術理論家巫鴻提出的藝術研究者“把現存的藝術品實物等同于歷史上的原物”④的疑慮,因為通過現場的創作還原,能達到單純觀看藝術作品圖片所不能達到的“原景”感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性探究活動的操控能力,以及讓學生體會獲得真知的愉悅感和完成任務后的成就感。
本次課程改革實踐,無非是想達到一個目的,那就是把枯燥乏味的藝術理論通過轉換教學模式和方法以“去理論”的方式讓學生對藝術理論課能有一個全新的認識,改變藝術理論課在學生中談“論”色變的糟糕印象;改變老師、學生均很“痛苦”的教學局面。
注釋:
① 張劍平.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與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② 路海東.教育心理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
③ 轉引自于永昌等編.比較文學研究譯文集[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372-375.
④ 巫鴻.美術史十議[M].北京:三聯書店,2008.42.
[1] 潘耀昌:《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教育》,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1.
[2] 張幼云主編:《美術教育大視野一一中外高等美術教育比較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
本文為紅河學院校級課題《以“去理論”理念為導向的藝術理論課程教學模式設計》的結題論文之一。
王東方,男,碩士,紅河學院講師,清華大學訪問學者。
H319
A
1672-5832(2016)02-00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