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朝霞 羅 洪
(1.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職業(yè)教育中心 重慶 409100;
2.重慶市石柱縣南賓中學 重慶 409100)
試析信息技術課“動”的探討
譚朝霞1羅 洪2
(1.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職業(yè)教育中心 重慶 409100;
2.重慶市石柱縣南賓中學 重慶 409100)
信息技術課既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又是一門動手能力極強的實踐課。教師要根據教材的特點,教學內容的要求,自主地設計一些新穎的教學方式,發(fā)揮其操作性強的優(yōu)勢,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課;任務驅動;整合;探究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基礎性課程,覆蓋了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信息技術的基本操作技能知識、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信息技術在學習和生活中的應用等,知識的覆蓋量極大。那么,該如何進行教學才能使學生更容易地接受、更輕松地學好這門課呢?
興趣是學習的巨大動力。但在信息技術課中涉及大量的名詞,如:超文本、位圖、矢量圖等,這些名詞不但抽象,而且對大多數學生來說非常陌生,甚至如同天書,僅靠教師講解學生會感到很枯燥,沒有學習興趣。在涉及這些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活動課,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例如,可以選擇適當的教材內容,事先告訴學生教學目標,讓學生自己扮演老師,自己組織上課。這樣,學生就會按照自己的理解程度備好課,并以自己最好的教學方式扮演“小老師”。還可以讓學生編成小品、小故事等形式,在課堂上表演。這樣,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加信息技術課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抽象的名詞經過學生的演繹和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變得生動活潑、具體形象,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對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識,可以組織學生討論,讓模糊、枯燥的理論課通過大家的議論變得清晰、生動有趣。
任務驅動是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認為,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創(chuàng)設一定的學習情境,促進學習者積極建構意義。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為學習過程創(chuàng)建必要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在相互協(xié)作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精神,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實現意義學習(即達到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機械記憶)。
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很適于用任務驅動式教學。合理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現代教育思想,而且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也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營造良好的氛圍。在教學中,教師根據課本的內容,給予學生一定的學習任務,同時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幫助和指導,如告訴學生要完成這一任務需要掌握哪些知識,應該采取怎樣的步驟,如何獲取資料等,然后,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掌握學習內容。例如,在學習電子信箱的使用時,我只是對電子信箱的工作原理作了簡單的介紹,告訴學生哪些網站提供免費電子信箱,告訴學生我的電子信箱地址。然后要求學生用自己的信箱給我發(fā)一個電子郵件。學生們根據我給他們提供的支持材料,經過閱讀教材、互相討論等,都完成了任務。
經過實踐,我發(fā)現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不再把學習當作負擔,而是有意義有趣味的活動。同時,通過“任務驅動”的學習方式,還可以讓學生把零散的知識整合起來,形成系統(tǒng)。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估計沒有哪個學科在體現學生的差異方面有信息技術課這樣明顯。種種主客觀原因造成在信息技術課上,有些學生可以說是一點就通、舉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學生基礎較弱,學習有困難。這就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如果教學內容太淺了,基礎好的學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點,基礎差的學生便不能接受。為了解決這個實際矛盾,可以采取 “高手”帶動,分組合作學習、小組協(xié)作共享的教學方式。
具體方法是將不同層次的學生搭配編組,推選基礎較好的“高手”做小組長,上課時由小組長負責檢查、指導組員的學習。特別是在操作課上,當有些基礎差的同學跟不上老師的教學進程時,就由小組長擔當起“小老師”的角色,負責帶動小組全體成員,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掌握學習內容。在完成一些綜合性較強的任務時,不僅要求同組同學要互幫互助,組與組之間也要利用局域網的便利,進行資源共享。這樣,原本班級容量較大,給教師教學造成一定困難的“大班”就被分化成了一個個“小班”,教師也由一個人的“孤軍奮戰(zhàn)”變成了有多個助手的“集團軍”。容易“無事生非”的“高手”們變成了積極主動的“小忙人”,基礎差的同學也不用再發(fā)愁完不成學習任務。這種方法,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達到了教學目的,學生也各得其所,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讓學生懂得了協(xié)作的重要性,培養(yǎng)與人共事的協(xié)作精神。例如,“網頁制作”所涉及的知識很多,解決的辦法也很多。在教學中,我把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選一名“高手”當組長,然后要求每個小組成員共同努力,完成一個主題網頁的制作。布置完后,每個小組立即行動起來,他們既有明確分工,又相互協(xié)作。在“高手”的帶動下,設計頁面、查找資料、文字,緊張而又有序。我只是在學生遇到的問題時稍加點撥。通過共同努力,學生們不但順利制作好網頁,而且各具特色,充分顯示出同學們的個性特點。小組之間的共享更使他們體會到了獲得知識的喜悅和自豪,體會到了集體智慧的力量。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特點,自主地設計一些新穎的教學方式,能極大地讓信息技術這門操作性很強的課真正發(fā)揮出它的優(yōu)勢,保持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知識的鞏固。讓學生在學習中積極主動地動起來,信息技術課才會更加精彩。
G42
A
1672-5832(2016)02-00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