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伶伊
(西南大學文學院 重慶 400000)
論語言環境對句式選擇的制約作用
戴伶伊
(西南大學文學院 重慶 400000)
語言環境和句式選擇之間即存在著很密切的關系,不同語境特別是上下文的需要會對句式的選擇產生極大的制約作用。同時,特定的語境也要求語言形式必須與之相匹配。本文對語言環境和句式選擇的概念進行了簡要論述,并從語言性語和非語言性語境兩個方面出發闡述了語言環境對句式的制約作用。
語言環境;句式;制約
語境,即語言的使用環境。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提出修辭應該以適應“題旨情境”——也就是語言環境為第一義。
學界一般將語境分為語言性語境和非語言性語境兩類,語言性語境指的是交際過程中某一話語結構表達某種特定意義時所依賴的各種表現為言辭的上下文;非語言性語境指的是交流過程中某一話語結構表達某種特定意義時所依賴的各種主客觀因素,包括時間、地點、場合、話題、交際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時代背景、文化背景、交際目的、交際方式以及交際內容所涉及到的對象等。語言性語境與非語言性語境這兩個概念之間必然存在一定的聯系又不完全相同。語言作為交際工具,當它以一定的話語片段進入交際過程,由靜態的語言單位轉換為動態的話語時,語言性語境和非語言性語境是相融的。但語言性語境著重于語言諸要素之間的關系的研究,而非語言性語境的研究是對語言行為結果的研究。
進入言語交際的句子作為話語中的具體片段,不再是孤立的語言單位,它能夠反映出與語境相關的信息,因此,特定的語境一定要有與之相匹配的語言形式。反過來,由于這些特定信息中包含有與語境相關的因素,理解這些特定信息也就需要這些語境的支持。句式作為包含句法結構、語義結構并具有語法功能的句子結構格式,其與語境的關系也符合上述情況。
句式一般由詞類序列、固定格式、特定詞、語調等形式體現,可分為長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主動句和被動句、肯定句和否定句、口語句式和書面語句式等。同一語義可以用多種句式表達,但是交流者所處的語言環境不同,句式的表達效果也就不同,這就需要我們從句式群中選擇出一個最合適的句式。句式的選擇,在較多的情況下就是同義句式的選擇,它會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制約,以下,筆者將會從語言性語境和非語言性語境兩個方面出發重點闡述語言環境對句式選擇的制約作用。
語言性語境指語言自身的環境,也可稱為狹義語境、小語境或者上下文語境。其內容涉及語言因素或語言信息,如詞與詞之間的關系、句與句之間的關系以及段落、篇章的種種關系。我們過去研究句子多做靜態的描寫,僅僅關注語義結構和句法結構的對應關系,很少結合語言性語境研究句子的使用和句子的變化,忽視了句子的動態特點。而通過研究上下文語境對句式選擇的制約,還可以從理論上來回答不同結構形式的選擇在語用表達上有什么樣的根據。例如:
1.1 大海還手,被仆人們拉住。
1.2 守舊老人們無力地抗爭著,他們被推到一旁,嘴里還抱怨著自己命運不濟。
1.3 上述句子同屬于被動句式中的“被”字句。“被”字句是受事作話題的句式,更適合接在受事成分作主語的句子后保持話題的連貫性。這組句子的共同特點即前接句的主語與“被”字句的受事是同指性成分①,若采用主動句式,前后主語不一致則會顯得突兀,同時主語的反復替換也會造成句子邏輯混亂影響其表達效果。
1.4 忽然,一個被稱為“瓦老爺”的學生站起來,將卷子擺在桌子上,轉身走出教室。
1.5 忽然,一個被稱為“瓦老爺”的學生站起來,將卷子扔在桌子上,轉身走出教室。
上述兩個句子的區別在于動詞的不同選擇。當處于選擇關系之中的詞語在類別和性質上相同時,往往需要作者通過對上下文語境的考察對比,從眾多同類詞語中遴選出具有最佳效果的詞語來。如在塑造文中學生帶頭鬧風潮的勇敢形象方面,例⑸中的動詞“扔”顯然比例⑷中的動詞“擺”更具表現性。
1.6 被鐵道部評為部級先進單位的×××次特別列車乘務組,除主動熱情服務外,還讓每節車廂推選一至兩人當乘客代表,及時反映各類旅客的不同意見,然后根據這些意見,開展多樣的服務活動。
1.7 被鐵道部評為部級先進單位的×××次特別列車乘務組,除主動熱情服務外,還由每節車廂民主推選一至兩人當乘客代表,及時反映各類旅客的不同意見,然后根據這些意見,開展多樣的服務活動。
這組句子的中心動作“推選”只能由“車廂”發出,而“車廂”又是“乘務組”的使令對象,②因此連接上下文的句式必須是兼語式。而例⑺中的“由”字作為介詞與后面的動詞“推選”以及前面的主語“乘務組”不合,因此只能用例⑹的兼語句式。
1.8 他童年時候討過飯,少年時候在遼東車馬房里睡過覺,青年時候又在秦嶺山里混過日子,他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叫做“困難”。
1.9 童年時他討過飯,少年時候在遼東車馬房里睡過覺,青年時候又在秦嶺山里混過日子,他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叫做“困難”。
這兩組句子語義相同,但從上下文的句式結構出發,例⑻首句句式與下文句式更加契合,搭配整齊,更加符合作者的寫作用意。
1.10 甲問:老師來了嗎?
乙答:還沒有。
1.11 展望未來,我們對前景充滿信心。
以上兩例都為省略句,前一句為對話省,答句省略主語和動詞;后一句為上下文省,省略主語。離開例句出現的具體語言環境,孤立地看,這些句子表義不明,不能成立。但當它們出現在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中時,由于上文已出現主語和動詞,再把省略部分補上整個句子則顯得累贅、繁瑣,為了簡潔,必須省略。
非語言性語境可指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
情景語境是指與目標篇章有關的篇章以外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篇章產生的氛圍、事件的性質、參與說話者之間的關系、交際意圖等,影響說話者或作者的語言選擇。具體語言交際活動總是在一定的交際情景中展開的,很多時候我們必須要借助具體的交際情景才能對某些交際活動中的語法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說明。同理,某些交際活動中的語法現象也表達出了具體交際情景對語言活動的需求。因此,情景語境會對句式選擇會產生很大的制約作用。例如:
2.1 好個“友邦人士”!日本帝國主義的軍隊強占了遼吉,炮轟機關,他們不驚詫;阻斷鐵路,追炸客車,捕禁官吏,槍斃人民,他們不驚詫。中國國民黨治下的連年內戰,空前水災,賣兒救窮,砍頭示眾,秘密殺戮,電刑逼供,他們也不驚詫。在學生的請愿中有一點紛擾,他們就驚詫了!
該例是魯迅雜文《友邦驚詫論》中的一個段落,該段出現的幾乎都是短句,很多是四字成句。雜文的文體特點是戰斗力很強,這些短句言簡意賅,明快有力,適合雜文語句準確有力、諷刺性強的要求,也取得了辛辣地批判敵人的表達效果。
2.2 “你放著罷,祥林嫂!”四嫂慌忙大聲說。
文中魯四老爺覺得祥林嫂改嫁后敗壞風俗,怕玷污了神明便不讓她插手祭祀。而善良的祥林嫂在聽信了柳媽的話去土地廟捐門檻后,便認為自己已經可以擺福禮祭品了,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四嫂慌忙說了這句話。試想,如果此時四嫂這樣說:“祥林嫂,你放著罷!”那么“祥林嫂”這一次要信息就將干擾 “你放著罷”這一主要信息的迅速傳遞,甚至于釀成“大禍”。
2.3 我們將不得不仔細地重新考慮本國的立場。
2.4 我們對此不能不采取應有的措施。
例⑶、⑷是在外交場合的特定場景中使用的外交辭令,常選擇雙重否定的句式表達含蓄、委婉的口氣。這兩句話如果直說,則是:“我們將改變本國的立場”和“我們將采取應有的措施”,態度過于強硬沒有余地,不適合國與國之間在重要場合的友好談判氣氛。
文化語境指說話人所在言語團的歷史文化、風俗人情、價值觀和社會交流等,是能夠為身處同一個言語社團的成員所共享的、能夠促成其言語交流意義實現的一系列主觀屬性。不同的國家有著迥然不同的社會文化和社會規范,交際雙方有不同的信仰,接受不同的教育等,這些因素都會造成會話終端并可能導致尷尬局面的出現。因此,要想順利實現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在對句式選擇作出理解時,除了考慮上下文語境和情境語境,還應該考慮到交流者所處的文化語境。例如當中國人受到邀請到美國人家中吃飯,在餐桌上中國人禮貌的稱贊主人說:“It’s so delicious.”主人聽了會高興的按美國的習慣回答你:“Thank you. I’m very glad to hear that.”聽到這樣的回答中國人一般會感到很意外,他們會覺得美國人太不謙虛,表達感情不夠含蓄。因為在中國人的人際交往觀念中謙虛是極為重要的傳統美德,人們慣常遵循的原則是盡量放低自己的位置,盡量將收到的稱贊最小化。而在美國人的人際交往文化中,對待稱贊他們是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謝的。在這里,對待同一贊語的回答選擇不同就是由于中美兩國人所處文化語境的不同造成的。又比如說,在和陌生人初次見面時需要詢問姓名,中國人一般會使用敬語說:“您貴姓?”,而英語則常用“May I have your name?”的句式。這兩句簡單的問句中也反映出了兩國文化語境的不同特點,東方文化強調的是尊卑有別,長幼有序,而西方文化更強調自我意識,倡導人格平等。這就啟示了我們在不同的語境文化中要注意表達方式的不同,從而選擇最適合傳遞信息的句式來保障交流活動的順利進行。
[1] 王德春. 修辭學探索[M].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
[2] 西光正. 語境研究論文集[C].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2.
[3] 呂叔湘. 漢語語法分析問題[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79.
[4] 莫紅霞. 漢語“被”字句的句式選擇和表達功能[J]. 浙江工業大學學報, 2004, 3(2): 189-194.
注解:
① 即前接句的主語與“被”字句的受事指向句中同一成分。
② 在例⑻中“乘務組”為使令者,“讓”為使令動詞,“車廂”為使令對象。
戴伶伊,西南大學文學院,專業:漢語言文字學。
H03
A
1672-5832(2016)03-00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