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雪
(鄭州工商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0)
論大學生的人格缺陷及高校人格教育的途徑
陳 雪
(鄭州工商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0)
社會轉型時期,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變革,社會文化的飛速發展都對人們的思想、心理產生強烈沖擊。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在這場急劇的變遷中也受到了各方面思潮的沖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其人格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影響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人格的健康發展。本文在對大學生人格發展不良的表現以及不健康人格產生的原因等分析的基礎上,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人格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促進大學生健康人格形成的途徑。
大學生;健康人格;思想政治教育
人格是人在社會過程中形成的表現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動各個方面的總體精神面貌。人的認知能力特征、行為動機特征、情緒反應特征、人際關系協調程度、態度信仰體系、道德價值特征等都稱人格[1]。健康人格(Healthy Personality)是奧爾波特提出的概念,健康人格是指健康的人格,而不是指健康人的人格,或促進健康的人格。
近年來,因精神問題、人格障礙引發的自殘、自殺,甚至殺人事件屢見不鮮,這些悲劇的發生,正是大學生人格教育領域的缺失,以及大學生人格發展的不良傾向導致的。塑造健康人格已是大學生人格教育不容忽視的嚴峻現實,以下將針對大學生人格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探析,幫助大學生對人格發展有清醒的認識和判斷。
1.1 消極的生活態度與情緒體驗
大學階段是學生人格由不穩定到穩定的轉變時期,這一時期,大學生很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形成一種盲目、混亂的狀態。大多數學生或出現不同程度的心境消極,承受挫折能力弱等情況。突出表現為: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對打擊和挫折難以調整心態;意志薄弱,自我管理能力缺乏,自控能力弱;情緒調控能力差,易怒,易沖動。
1.2 人際關系失調
現在的大學生通常是不愿與他人打交道,無法主動融入集體,自我封閉,導致人際關系障礙。還有一些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自視不凡。這種人往往不被大家接受,雖然生活在集體中卻感受不到溫暖,容易產生苦悶、壓抑、猜疑等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是造成人際關系失和的主要原因,人際關系失調已經成為大學生人格發展的影響因素。
1.3 價值主體的偏離
所謂“價值主體”,是指不同層面意義上的主體在價值形態上的一般表征。價值主體對人的行為有指導作用,是人格結構中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反映。在社會各種思潮的沖擊下,當前一部分大學生價值觀念發生明顯變化,出現了價值主體的偏離,過分強調個人利益,忽視、淡漠集體主義。在注重自我的同時,部分大學生淡化了對理想、信念的追求,對傳統的共產主義、集體主義視而不見,過分追求享樂主義和實用主義。
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成長成才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發展壯大。近年來,大學生因人格問題導致的負面事件層出不窮,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學術界普遍認為,導致大學生人格不健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2.1 社會處于轉型時期,文化結構發生改變,大學生的人格發展取向動搖
首先,當今世界呈現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產業知識化的這種趨勢,直接沖擊著大學生的人格發展取向,使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發生了很大變化。其次,社會中的腐敗、色情、暴力及金錢至上等腐朽思想愈演愈烈,這些在腐蝕整個社會的同時也侵襲了大學校園,許多大學生的思維方式、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因此發生嚴重扭曲。多元化的價值觀念下,許多不健康的東西趁機繁衍,這無疑對大學生人格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2.2 家庭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社會上的各種關系都通過家庭影響孩子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結構、父母教育方式、家庭成員關系等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人格的形成。家庭的長期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將決定一個人的性格和品行。中國大學生無論是在進入大學前還是在進入大學后對父母的依賴性都很強,家庭教育對大學生的影響深遠而長久。隨著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家長對孩子過分嬌慣,遷就縱容,對任何事情過分包辦代替,缺乏對孩子正確的教育引導,導致部分學生人格形成過程中或自負自大,漠視基本道德規范,或自卑膽怯,獨立自主能力差。
2.3 學校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學校教育在大學生人格形成中具有強有力的影響
學校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受教育者傳授文化知識、勞動技能和價值觀念。政治觀點和社會規范以培養符合一定社會要求的公民機構,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學校教育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等具有很大的指導性。面對當今大學生性格缺陷問題越來越來突出這一現實問題,我們不得不反思高校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首先,體現在學校對學生教育的重點放在學習成績的提高上,而對學生人格培養和塑造方面的教育力度不足,忽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一些教師的教育方法不當,挖苦、諷刺和輕視學生的現象時有發生,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陰影。這些不利因素阻礙了我國大學生教育的現代化進程,同時也影響了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發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負著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對大學生人格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健康發展。因此,我們要不斷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與創新,使其在大學生健康人格塑造中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
3.1 立足大學生發展實際,樹立循序漸進的教學目標
首先,大學生不再僅僅局限在學校這個活動范圍之內,很多大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參加各種社會實踐,并取得了優異成績。其次,大學生的評優標準更加多元化,不再單純地以學習成績為評判原則,而是更加注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一些在某些領域成績突出的給予更多的獎勵和鼓勵。最后,大學生的社會壓力逐漸加大,激烈的社會競爭出現了年齡下移的現象,面臨大學生團體的這些變化,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調整教學目標,真正深入到學生中去,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在必要的時候,思想政治教育要采用適當的方法來探究大學生的心理變化以及學習、生活實際等。無論采用什么途徑,思想政治教育都要立足大學生的發展實際,樹立循序漸進的目標才可以。
3.2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傳統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局限在課堂教學中,但是這種純理論的教學不僅不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時還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拓展教育形式。學習興趣是學生對學習的積極表現和心緒狀態,是學生學習的原因與動力。學術研究認為學習興趣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兩種,直接學習興趣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引起的,而間接的學習興趣是在學習之后的結果中取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首先要引起大學生的直接學習興趣才能引導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改變單純的理論教學,結合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參加到思想政治學習中來。比如,帶領學生展開圓桌教學,在比較輕松的氛圍中,通過具體的實例引導學生展開胸襟,傾訴心中的疑惑,并發揮小團體的力量為學生尋求解決方法,這樣以來不僅解決了學生的心中疑惑,也對學生給予了比較寬厚的人文關懷,學生從中獲得了直接學習興趣。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也就是說,學生在取得了直接學習興趣之后還要獲取間接學習興趣,這對思想政治教育就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直接教學之后,還要不斷關注學生的發展狀況,并讓學生深切體會到學習結果對自己的促進作用,從而培養學生不斷踐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直接學習興趣和間接學習興趣之后,就會在學習、生活乃至以后的工作中不斷以影響原則要求自己,建立健康的人格。
3.3 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促進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多種教學形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形式都適合思想政治教學,要根據學生的思想以及心理發展狀況不斷調整教學形式。比如提問式教學,這種教學方式比較適合課堂教學,這就需要教學者首先將相關理論知識掌握清楚,并且誘發學生積極主動提出問題,對學生的問題作出合理有效的解答。個人認為,開放式教學非常適合思想政治教育,采用開放式教學可以把學生與教學者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在平等的前提下,學生才能認真傾聽理論知識,并向老師傾訴自身疑惑,在以后的生活與學習中按照自己所學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
綜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結合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通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價值觀念。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獲得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一定要堅持可持續發展與循序漸進的原則,樹立科學合理的目標促進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1] 王傳旭.培養健康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J].教育研究,2003(4):86-89.
[2] 曾天德.大學生健康人格塑造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4.
[3] 陳國和.當代大學生人格及其成因分析[J].寧波大學學報,2002(3):59-61.
陳雪,女,漢,中共黨員,畢業于河南理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 碩士研究生。
G64l
A
1672-5832(2016)03-01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