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蕾
(黑龍江大學 哈爾濱 黑龍江 150080)
新媒體視域下的大學生素養教育
汪 蕾
(黑龍江大學 哈爾濱 黑龍江 150080)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以互聯網+、移動終端為代表的新媒體迅速繁衍,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學習方式產生巨大影響。雖然大學生總體能夠適應新媒體環境,但也存在媒介信息判斷能力較弱、網絡道德意識薄弱等問題,暴露出當代大學生素養教育的部分缺失。因此,探討新媒體視域下的大學生素養教育問題也成為當下教育熱點之一。
新媒體;大學生素養;素養教育;文化素養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日新月異,“互聯網+”、移動終端頻繁出現,新媒體儼然成為高校大學生學習的“第二課堂”。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調查顯示我國青少年網民占網民總人數的55.3%,其中大學生占10.8%,電腦和手機分別以89%和78%位居媒介榜首[1]。但與使用程度不成正比的是大學生的網絡道德素養,哈爾濱工程大學2013年調查數據顯示,59.63%的大學生會對網絡新聞中的觀點采取接受態度,60.96%的大學生認為網絡對他們的知識結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2]。此外,大學生素養教育缺失的另一表現是網絡道德意識薄弱,認為網絡身份的不透明性可以模糊網絡道德。因此,裹挾著各種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新媒體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模式、心理狀態都產生了巨大沖擊。而目前我國高校對大學生的素養教育主要體現在文化素養教育上,忽視了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在網絡道德、網絡法律以及網絡文化方面素養缺失。
2.1 學生自身對素養教育重視不足
大學生在校園的象牙塔中,較少接觸社會,他們渴望與人接觸,又害怕別人走近內心。而新媒體正好符合大學生矛盾的心理,新媒體的社交方式使得大學生在使用工具的過程中自我意識變強,認為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新媒體帶來的吸引和刺激。相反,也有部分大學生自我意識較弱,對自己缺乏自信,沉迷于網絡世界尋找精神慰藉。此外,大學生普遍認為網絡有隱蔽性,不用暴露真實身份,從而對自己的言行不控制,做出僭越網絡道德規范的行為。
2.2 高等學校中素養教育體制失衡
在高等學校中,大學生素養教育集中在文化素養的提高,對網絡道德、法律等方面的教育有所欠缺。素養教育是一個復雜過程,教育主體、理念、內容以及方式等方面都不可或缺。但我國素養教育主要以知識灌輸為主,例如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等。在實施過程中,教育理念仍故步自封,沒有挖掘新媒體時代特征。同時素養教育內容在學術界和教育界有較大分歧,缺乏統一標準。而結合新媒體時代特征的素養教育教學設計更是鳳毛菱角,全國僅有幾所大學開展有關新媒體素養教育的活動,形式僅限于選修課。
2.3 社會外界對素養教育支持不夠
素養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單靠學校無法順利完成,需要社會各界力量支持配合。在推廣大眾傳媒時,正能量的思想觀念有時會被負面思想所掩蓋。社會各界也對素養教育存在誤解,大多家庭認為高等教育只是特定專業知識技能的培養,忽視了素養教育在大學生成長歷程中的重要作用。這也是整個社會對素養教育認識的誤區。這也成為當前大學生素養教育現狀形成的第三大原因。
2.4 新媒體自身網絡管理過于疏忽
媒體環境凈化、改善新媒體學習資源是大學生素養教育實施的重要保障。然而隨著網絡不斷普及,網絡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助手,但對網絡媒體的管理卻沒跟上發展步伐。目前,針對網絡使用規范的素養教育課程尚未在各個高校推廣,也鮮有媒介主動申請加入大學生素養教育這一領域。這種種導致大學生素養教育外在動力不足,陷入僵局,裹足不前,這也是造成我國大學生素養教育現狀的重要原因之一。
3.1 開設素養教育專門課程
大學階段是青年社會化的重要階段,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更是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以往大學素養教育多以政治課形式出現,然而在新媒體時代,繼續如法炮制效果甚微。因此可以引入新媒體機制,利用慕課、微課等新興工具開設素養教育課程,同時把媒介素養教育也納入該范疇。通過一系列素養教育課程的設立培養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不論在網絡虛擬世界還是在現實世界,都表現出當代大學生的素養和風范。
3.2 提升大學生的自律意識
素養教育開展主體是學校,接受者是大學生,因此,調動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其順利開展具有重大意義。首先,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自我認識,拋出自我意識或強或弱的偏頗,既不能缺乏自信,沉迷媒體世界尋求慰藉,也不能過分自負,主觀輕視負面信息的侵害。此外,大學生要增強自律意識,即使無外界監督,也要遵循自身道德信仰,嚴守道德底線。最后大學生要學會判斷媒體信息真偽,有選擇的瀏覽相關網站,在網絡虛擬世界也要展現出自身的道德素養,從生活各個方面提高自律意識,做有素養的大學生。
3.3 發揮新媒體的獨特作用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讓信息和知識傳播的方式發生質的飛躍,新媒體逐漸取代家庭教育,成為僅次于學校的又一教育載體。大學生作為新興青年,接受新事物能力較強,更愿意去接受這一教育載體。因此,利用好新媒體平臺,為素養教育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是其順利開展的關鍵步驟。那么作為引導輿論走向的媒介工作人員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素養,嚴守職業道德,不能受利益驅使。校園新媒體和大眾媒體可以相互配合,校園媒體覆蓋范圍有限,而大眾媒體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超過校園媒體,因此實現大眾媒體和校園媒體無縫對接,促進彼此吸收,對大學生素養教育大有裨益。此外,引入第三方監督機制,加強媒體管理制度建設,提高法律法規在新媒體中的權威性也尤為重要。
[1] 黃永宜.淺論大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教育[J].理論探索.2007(6).
[2] 趙廣香.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6).
[3] 呂巧平.媒介化生存——中國青年媒體素質研究[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11).
汪蕾(1991-),女,安徽黃山人,黑龍江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研究。
G641
A
1672-5832(2016)08-00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