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國銘
(貴州師范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00)
淺談國畫與中小學美術教育
丁國銘
(貴州師范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00)
中國畫是幾千年來的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與積淀,作為中國人審美方式中特有的一種藝術語言保存下來,審美價值和研究愈義重大。而中國畫的欣賞教學使學生通過認識傳統(tǒng)中國畫的發(fā)展歷程和精神內涵,從而提高中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自我品德的提升,促進學生的愛國情操和對我國歷史的感知,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而這些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小學需要的一項重要改革內容,更重要的要培養(yǎng)愛國的重中之重。
中國傳統(tǒng);國畫;中小學美術教育
我國的教育方針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使之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如何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就應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積極思考和探討的課題,素質教育也就在這種情況下被人們提出來了。
素質教育的實施大背景之下,美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最佳方法之一,中小學開始逐步重視美術教育。社會在不斷地發(fā)展,中國畫亦在新時代中成為美術教育重要的一環(huán),隨著素質教育的落實,中小學開始強化美術教育,而國畫語言對學校的美術教育有著很強的推動作用,作為教師應清楚地認識并掌握國畫的內涵和規(guī)律,運用國畫的特點、優(yōu)勢來推動中小學美術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2.1 對學生品德修養(yǎng)的影響
中國畫作品表現(xiàn)的是畫家的人格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是其最終的目標,同時也是中小學美術教育的中心點。一幅作品是否受到人們的認可,并非技法的高低而在于畫家的品格是否高尚,“畫以人重”即說明了這種觀點。人品高的人雖畫技稍差,但也可以價值連城,畫品劣者即使畫技再高但最終是很難受到欣賞者的認可,用高尚人格入畫,畫才能感動觀者,因此讓學生感受畫中畫家的品格之美,受到畫家高尚人格的陶冶是提高學生對于美術作品的理解和認知、塑造高人格的重要途徑。國畫對人格的建構和優(yōu)化,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也是一種很好的自我教育方式。這就是梁啟超所說的藝術美對人的“熏”和“浸”的方式,“熏者也,如入云煙而為其所烘,如近墨朱處為之所染”。這說明在藝術體驗中人們是按照自身的要求,自然而然的進行人格提升的。
2.2 對學生文化修養(yǎng)的提升
中國畫的發(fā)展歷史有著非常悠長的歷程.且形成了其獨特的體系,自始至終都有著他的獨特性、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中國畫秉承了一直以來的經(jīng)驗,中國畫家在完成畫作后在畫上題款并加蓋印章,使詩、書、畫.印融為一體,珠聯(lián)璧合。歷來國畫大師在書法和文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于學生的學習而言,學習中國畫相比于西洋畫,其優(yōu)勢便異常突出:欣賞一幅好的國畫作品,蘊于其中的文學,歷史知識也將成為畫的重要一部分,“文人畫”便是其中代表,沒有豐富的文學歷史知識,鑒賞文人畫便是隔靴搔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因此中國畫在提升學生文化修養(yǎng)和內涵方面有著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
2.3 國畫教學,工具簡單,內容接近生活
一只筆,一張紙,一瓶墨,就可以了。相對其他畫種來說就方便了,我們所需要作畫地就在教室里面,畫好水墨畫對于很多同學來說還是有困難的,但通過教室的師范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感受其中的樂趣,收到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說的是教師的筆墨功夫要熟練,宣紙要鋪在展示臺上,讓學生都能看到。教師在示范時,筆墨色彩在紙上走,運筆動作隨意似游戲,很快畫出一個小品畫來,或是梅花,或是蘭花,或是竹等,被吸引學生的目光,讓他們感受到畫畫的樂趣。并讓學生自己嘗試作畫,對中國水墨畫產(chǎn)生興趣。
3.1 加強對美術教育的重視
教育主管部門給予美術教育更多的關注,多舉辦相關活動,美術教育的影響力得到提升,引起社會各方的注重,為美術教育的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讓美術教師施展才華的平臺,進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的大好局面。我國著名的藝術教育家豐子愷先生曾說過“我教藝術科,主張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間接效果;不求學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畫,但求涵養(yǎng)其愛美之心。能用作畫的一般的心來處理生活,對付人生,則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為藝術最大效用。”讓學生學習國畫的目的不是要會畫畫,而是通過美術教育學會審美和提升自我修養(yǎng),精神文化得到提升。
3.2 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
作為一名中學美育教育教師,應該運用創(chuàng)造教育理論來來教導學生,試用自己的教學方式才是最好的教學方式。我們的美術課題材應該都是豐富多彩的,生活上的各種各樣都可以作為我們的題材!教師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的繪畫興趣,引導他們的興趣,可以用中國元素,運用智力玩具、竹簡、畫卷,……以此來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如給兒童嘗試新的繪畫工具材料, 他們的好奇心是最好的突破口。好奇是興趣的先導,興趣的來源往往來自于好奇。如嘗試用蠟筆,水粉,顏料,水彩等。嘗試不一樣的東西來畫畫,學生的興致愈來愈高,那么創(chuàng)造性也將得到很好地發(fā)揮。
3.3 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突破重難點
隨著現(xiàn)如今的科學技術不斷提高,我們可以更加方便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可以演示在實際中難以注意到的細節(jié)和難點,可以讓一些難以形容的內容用多媒體展示出來,也可以把我們難以找到的題材展示,一些變化過程分階段進行演示,等等。同時我們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學習的輕松性,逐漸把握用筆用墨的要領。省時省力;從而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現(xiàn)在要提高學習效率,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讓他們主動地掌握重點,解決難點。在重難點的解決,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來看,這樣可以讓學生對美術教材的重點、難點部分有很好的解決措施。
3.4 提高教師專業(yè)知識
教師的在提高他的繪畫水平的同時,還要了解其他各科的文化知識,不能只在本專業(yè)上,合適的穿插其他學科知識,能更好的學習本學科,了解其藝術精神和文化內涵,感受到中國畫的博大精深,讓學生能夠深深的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作為美術教師更應該完善自己的知識全面性。
[1] 蔣玉華.小學中國畫教學活動的綜合性與多樣性研究[D]. 福建師范大學 2012
[2] 朱傳斌.培養(yǎng)中小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中國畫教學研究[D]. 華東師范大學 2010
[3] 李卓.初中美術國畫欣賞課的教學研究[D]. 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0
丁國銘(1991.01-),男,貴州師范大學碩士,藝術學理論專業(yè)。
J212
A
1672-5832(2016)08-00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