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筠,行文利
(銀川能源學院,寧夏 銀川 750105)
?
論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
楊麗筠,行文利
(銀川能源學院,寧夏 銀川 750105)
[摘 要]在市場經濟觀念和現代文化環境給大學生心理健康帶來諸多不良影響的情況下,探尋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并將之運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注的新課題。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以期能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參考理論。
[關 鍵 詞]中國傳統文化;大學生;心理健康;積極作用
高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主要陣地,近年來,隨著學習壓力和就業壓力的不斷加大,大學生心理壓力也與日俱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注的重點。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許多傳統文化思想和道德理念都具有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價值。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中國特色文化因素結合起來,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有哪些呢?筆者對此做出了研究。
對于大學生來說,自從踏入大學校園的那一天,他們就等于進入了一個新的人際交往圈。在陌生的校園里,新的人際關系,新的學習要求,都會促使其身心發生相應的變化,這也需要他們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承受力。否則,在沉重的壓力和復雜的狀況面前,他們很容易就會感到諸多不適,出現心理問題。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是儒家思想的精華與核心。孔子認為“和”既能治家,也可治國。此外,儒家中庸思想對和諧也非常重視,中庸思想看重的是“存養省察內心”,合內外之力,使萬物各得其所。儒家認為,實現中庸、和諧的前提條件是“禮”,即個體在言行舉止上必須依照社會規范、秩序。儒家“以和為貴”的思想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倡的“與人為善”“人際之和”有著較高的契合度。可以促使大學生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其人際關系處理技巧,幫助大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這對大學生來說,是必須而有益的。
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市場經濟理念和多元思想,給大學生的道德理念帶來了直接影響。如今,大學生理想信念缺失、性格偏執等問題,極其普遍。在各種錯綜復雜的問題形形色色的誘惑面前,許多大學生還會產生巨大的緊張感、焦慮感、失落感。社會因素固然是引發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一個原因,但是,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更多的是個人內在因素的結果。慎獨自省是儒家最看重的修身養性的方法,孔子提出了“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的主張,可見孔子對待自身的態度是非常嚴謹的。儒家“宗圣”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言論,反映了他對個人自省和反思的重視程度。慎獨自省,用現在的說法是,個體要學會控制心理情緒,積極加強道德修養,不斷進行心理調節,最終實現理想型人格。以慎獨、自省為標準,要求大學生用“戒、畏、思”等標準要求自己,教導大學生在反省中不但提高獨立思考、身心調節能力,不僅可以提高大學生的自律意識,促使大學生不斷完善自己,還可以使大學生養成寬以待人、嚴于律己、慎思篤行的道德觀念,提高大學生身心健康水平。
道德教育,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道德修養的方法和討論非常多,在諸子百家中,道家的言論最為智慧和精妙。在道德修養方面,道家的主張是虛靜恬淡、淡泊名利。無論是老子“水容萬物,以柔克剛”的生存之道,還是莊子“天道無為,無為而治”的思想,道家守柔處弱的思想,更像是一種很有技巧性的取勝之道。眾所周知,水是天下至柔之物,但是,滴水也能穿石,由此可知,守柔不是放棄,而是甘于平靜的堅守和執著,是日積月累中的精益求精。將道家鍥而不舍、水滴石穿的進取智慧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導大學生無論是在學習中,還是在為人處世、道德修養方面,要有積極向上的進取心,更要從細微處著手,注意細節,堅守原則,注重積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長此以往,必將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著重要價值。高校要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積極作用,以儒家道家理想人格和道德發展觀為基礎,培養大學生相愛相利、嚴于律己的精神,要求大學生加強自我修養,以不斷提高大學生道德水平和思想水平,培養出更多身心健康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黃潔.論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與借鑒[J].社會心理科學,2013(11):23.
[2]魯力.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理論月刊,2016(3):38.
[3]尹順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5(17):155.
[4]徐娟,苑立軍,周艷娟.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5):21.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8854(2016)02-00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