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倩
(西安外國語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00)
漢語中的歧義現象
靳 倩
(西安外國語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00)
歧義是一種普通的語言現象,存在于任何一種自然語言中。本文將對漢語中的歧義現象進行深度的分析,對引起歧義的各個原因、歧義的類型以及消岐的方法進行剖析。
漢語歧義;歧義成因;歧義類型;消除歧義
漢語里,歧義現象非常的普遍,無論是在書面語還是口語中都隨處可見。所以,系統地認識和研究漢語中的歧義現象是很有必要的。分析歧義可以使我們對語言現象的理解更加深入,也能減少語言交際中的困擾。
漢語里,語言結構有限而意義無窮,用有限的結構表達無窮的意義不能不產生一個語言結構表達多種意義的現象。無論是詞、短語還是句子都有多義的現象,只是短語不像句子那樣有語境,所以多義短語比多義句要多。
歧義的類型在漢語界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界限或者看法,我們將從六個方面對書面語中有關歧義類型的研究做一個總結。
2.1 不同組合層次造成的歧義結構。比如“這份報告,我寫不好”,可理解為“這份報告,我/寫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為“這份報告,我寫/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級等因素)”。
2.2 不同的結構關系造成的歧義結構。在“進口彩電”這一句子中,可理解為動賓關系,“進口”做謂語,誰誰誰進口彩電,也可理解為偏正關系,表示進口的彩電。
2.3 不同的語義關系造成的歧義結構。如“開刀的是她父親”,可理解為她父親是開刀的外科醫生,也可理解為他父親有病,醫生給他做了手術。
2.4 不同的詞類造成的歧義結構。“我要炒肉絲”,“炒”可理解為動詞,表示我要進行“炒”這個行為,也可以理解為形容詞,指“炒肉絲”這一道菜。“飯不熱了”,如果“熱”是動詞,意為不用熱飯了,涼的也可以吃,如果“熱”是形容詞,則意味著飯涼了。
2.5 不同詞語含義多解造成的歧義結構。比如“躺在床上沒多久,他想起來了”,可理解為他想起了什么事,也可理解為他要起床。再者,“請吃菜”,“菜”既可指蔬菜,也可泛指菜肴。
2.6 句子成分殘缺造成歧義。“買車、船、飯票在服務臺。”此句在“車”后、“船”后丟掉“票”字造成歧義。可理解為車票、船票和飯票,也可理解為買車、買船和買飯票。
這是對以前研究漢語歧義類型的總結,在搜集查閱中,我發現歧義的類型不止這么多,還會有因為范圍不明或者省略以及社會文化背景差異造成的歧義。
首先,語言中有一些表示某種范圍的詞語在使用中很容易被忽視意義,比如“以上、一下、以內”等等,如果在具體的語境中所表示的范圍不明確,也會造成歧義。比如“十八歲以上的公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那么在這個句子中到底包不包括十八歲的公民呢?因此,在書寫或者口語中要另加說明。
其次,漢語中為了達到簡練的目的,語言或者篇章往往會有省略的現象。而語言和篇章又都具有很強的語境性,所以,如果不能聽完一段話或者一個篇章,很容易對所聽到的內容產生歧義。比如“我想他應該知道些情況了,所以,就派人來查查看”這個句子,可以理解為“我派人來看”,也可以理解為“他派人來看”,這就要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表達最準確的含義。
最后是社會文化背景差異造成的歧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對言語或者文字的第一反應是不同的,因為聽話者對詞語或句子的著重點不同。比如“你的耳朵呢?”這句話,我們在和一個小孩玩鬧時,會問她“你的耳朵呢?”,這是想看她是否知道自己的耳朵長在哪里,而如果是上級對下級說的話,則可以理解為責備聽話者沒有認真聽講。
在口語中也會有語音歧義。漢語的語音歧義大多是由于漢語的一個音節可以對應多個不同的語素造成的,一般在口語中,語音歧義可分為三種情況。第一是同音字引起的歧義。比如在介紹自己的姓氏時:“大家好,我姓zhang”,這里面的“zhang”既可以表示“張”,也可以表示“章”,所以我們在介紹時會補充“弓長張”或者“立早章”。漢語中有很多讀音相同,但是拼寫與意義全不同的漢字,很容易引起語音歧義。第二,一詞多義引起的歧義。
為了使得言語或者篇幅的表達更準確,在出現歧義的時候,我們要學會消除歧義。其中,避免歧義我們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首先,我們可以通過標點符號或者停頓來避免歧義。比如“我沒有做不好的事情”這個句子可以理解為“我沒有,做不好的事情”,也可以理解為“我沒有做,不好的事情”。第二,可以調整主要詞語的選用或者改變句式來消除歧義。如“學習文件”這個多義短語中,可以寫成“我們正在學習文件”,也可以寫成“領導叫你去領學習文件”。第三,我們可以通過加注釋來消除歧義,就如本文中已經提到的“十八歲以上的公民有選舉權”這句話,在書寫時可以寫作“十八歲以上的公民有選舉權(包括十八歲)”。最后,我們可以利用語境來消除歧義,這是消除歧義方法中最常見的一個,在日常交談或者文章中,利用上下文都可以消除歧義。
其實,在一些情況下,歧義的表達能夠使語言更生動有趣。如下面這則對話:
A:“小明,你要他那個禮物呢還是我這個禮物呢?”
小明:“那個…這個吧”
——問:小明要哪個?
對話中的“那個”既可以表示小明的思考過程,也可以表示小明在猶豫之后選擇了另一個禮物,可以拓寬讀者的思路。而且,漢語中的一些謎語也經常采用這種諧音字或者替代、暗示等方法來表現生動有趣,這些都與歧義有著密切的關系。
可見,漢語中的歧義現象非常的多,我們在研究的同時,一定要在句法分析等靜態研究上融入語境分析等動態研究,利用好歧義帶來的積極和消極影響,使語言和言語的表達更加的準確和生動有趣。
[1] 邢福義主編:《現代漢語全一冊》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05
[2] 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現代漢語下冊》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黃世平:《漢語歧義現象分析》 《科技信息(科學教研)》 2007年35期
[4] 百子全書卷
靳倩(1992-),女,漢族,陜西榆林,西安外國語大學漢語國際教育2014級研究生。
H109
A
1672-5832(2016)06-00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