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東方 高林楠
(重慶工商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 重慶 400000)
淺談刻板印象視角下大學生性別職業選擇
閆東方 高林楠
(重慶工商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 重慶 400000)
刻板印象是我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屬于社會認知偏差的重要領域,是指人們對某個特定群體或社會階層的成員共有的特征所持的觀點。本文在刻板印象的理論基礎上淺談大學生性別職業選擇產生的內在機制,以及如何改善職業性別刻板印象下大學生職業選擇所面臨的尷尬和困難。
刻板印象;性別角色;大學生;職業選擇
在現代市場經濟的博弈下,社會上仍傳遞著職業性別刻板印象帶來的負面影響。人們表面承認男性的優勢領域女性同樣可以取得相當的成就,但傳統的刻板印象給女性依附的“歧視標簽”依然內隱地存在,并且以一種自動化的方式對人們的日常觀念和行為產生影響[1]。對于大學生而言,市場上激烈的就業背景使得他們原本就因缺乏經驗和技能而不占優勢,再加上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使得就業變得更加困難。
2.1 刻板印象??贪逵∠笫巧鐣睦韺W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指按照性別、種族、年齡或職業等進行社會分類,形成的關于某類人的固定印象,研究者普遍認為它與某些特征和行為相聯系。
從定義中可以看出:(1)刻板印象通常以非常明顯的自然特征區別不同的群體,如性別、種族等,把一系列特征歸為某一群體的個體所有,并且某一群體的每一個都具有該群體所具有的全部特征;(2)刻板印象是社會印象的一種表現形式,即一種固定的印象。刻板印象這個概念在社會心理學中是用來表示社會認知偏向性和凝固性的。因此,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很難隨現實條件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因而它往往會阻礙人們接受新事物,極易導致偏見的產生,給人們的社會認知和人際交往帶來不良影響[1]。
當下,社會上仍傳遞著職業性別刻板印象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不僅阻礙就業的順利實現,阻礙經濟的協調發展,更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發展亟待解決的弊病,極大阻礙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和社會的和諧發展。男女兩性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職業性別刻板印象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心理,使他們常常根據刻板印象修正自己的行為、舉止以及職業選擇。研究表明,一個人從事感興趣的職業,可以通過工作動機促進能力的發揮,而且長時間保持高效和不疲倦。因此,職業興趣不僅是職業選擇的重要依據,還可以增強個體在今后職業生涯的適應性,工作滿意度和穩定性。本文在刻板印象的理論基礎上淺談大學生性別職業選擇產生的內在機制,以及如何改善職業性別刻板印象下大學生職業選擇所面臨的尷尬和困難。
4.1 培養大學生樹立科學職業性別觀?,F代文明社會應該是一個沒有性別歧視、男女和諧相處、共享發展機會、具有科學而先進的性別文化機制的社會。隨著經濟文化水平的快速發展,社會職業結構會發生重大變化,全社會倡導培育和傳播科學的社會性別觀,傳播先進的性別文化,依靠生理因素而劃分的社會分工逐漸淡化,傳統的職業束縛解放了,“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視”,從而使兩性在社會職業上更加接近。職業性質的改變和職業智能化趨勢的加強必將逐漸消除人們的職業刻板印象,進而為男女大學生的就業創造一個公正的平臺。在這樣的社會里,醫院的男護士、幼兒園的男“阿姨”、不再是偶然現象,而是男女共贏發展的社會需要。
4.2 加強大學生職業興趣測評、培養和引導。時下,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依然很大,為讓大學生更清楚地了解自身職業興趣傾向,客觀認識自己,增強就業自信,提高學生成功求職和人職匹配的比率,對大學生開展職業興趣傾向測評的時間越早越好,這樣可為大學生擇業提供科學依據。根據調查結果,對專業與職業興趣不符的大學生,在專業不能調整的情況下,應幫助他們加深對所學專業的了解,多開展專業實踐與實習活動幫助學生逐步發展起與專業相符的職業興趣;對無法發展其與專業相符職業興趣的學生,則要引導其打好知識基礎,注意良好綜合素質的塑造,以適應將來職業轉換的需要[2]。
4.3 開展大學生生涯規劃,加強就業指導。目前眾多高校大都將就業指導工作安排在學生畢業前一段時間集中進行,在此期間應幫助大學生盡早樹立職業規劃意識,對其加強職業指導,引導大學生在全面認識自己、了解本專業所需的基本素質的基礎上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從而在思想、心理、綜合素質等各方面為將來的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做好職業生涯規則,這對于大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習動機將大有裨益。職業指導不僅要為學生講解就業政策、分析就業形勢、收集就業信息,還要幫學生做好職業生涯的規劃和未來人生指導。職業指導機制中要有專業人員研究相關的課題,應考慮男女生職業興趣特點,打破男女生就業指導的統一模式,幫助學校將對學生的職業興趣引導等職業指導工作和學生課堂等硬件設施的使用相結合,提高就業指導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素質教育提倡重視大學生個性的發展[3]。
4.4 培養大學生的雙性化意識。雙性化的性別角色是指,個體同時具有較多的女性特質和較多男性特質,其作為一種個體更積極的理想的性別角色取向,并非“不男不女”的同義詞。盡管,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的性別角色存在一定性別差異,但是具有雙性化性別角色的大學生已經占有較高的比例。以往研究發現,相比具有其他類型的性別角色個體,雙性化性別角色的個體往往具有更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協調能力。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其身心發展,直接關系到個體及社會的發展。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考慮提高大學生的雙性化意識,以使其更好的適應多變的未來社會。
4.5 弱化大學生的職業性別刻板印象,擴大女大學生的就業范圍。中國傳統文化下的性別刻板印象影響著男女的性別角色,并對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社會賦予男孩的總體特征就是要求要求男孩能夠有自主性、獨立性、剛毅、勇敢、敢于承擔責任、能達到功成名就,而對女孩的要求則是女孩對人能夠溫柔賢惠、穩重端莊、吃苦耐勞、艱苦樸素、協助丈夫和教化孩子等,從這一點上來說,社會賦予的不同要求也真正體現出了“男性化”與“女性化”的性別角色特征是完全不同的。大學生已經形成的既定的性別態度和意識,一方面是以往接受的學校教育對其產生很深的影響外,再加上社會職業的性別分化模式以及勞動分工上的性別差異的影響;另一方面,女大學生的就業分配在社會環境上也處于不利地位,女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應該采取一定措施,營造良好的學校環境和文化環境,使整個學校教育對雙性化性別角色的塑造發揮出更大的積極影響。
G640
A
1672-5832(2016)06-00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