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可
(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編碼解碼理論在影視文化作品中的信息傳播效果
——以美食類影視文化作品為例
李 可
(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影視文化作品中對其文化的傳播和接受的過程就是對其所要傳達的信息和意義進行編碼和解碼的過程。影視編碼者采用編碼方式將傳播意義編入其中,使觀眾在接受環節對其進行編碼。文本就是使用斯圖亞特·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嘗試解讀當下最受關注的美食類影視文化作品的信息傳播。
影視文化作品;傳播;編碼;解碼
編碼分析―文化價值觀的傳播:隨著經濟的發展,影視制作技術日益提升,影視文化傳播滲透到人們的生活當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影視文化傳播的過程就是對信息或意義交替進行編碼解碼的過程。影視文化作品的編碼過程是編碼者將所想傳播的內容以符號的形式進行創作,其編碼過程決定了它的傳播效果。近年來美國大片和韓國電視劇尤其受到了受眾的歡迎,這些都是編碼成功的結果。在影視文化傳播過程中,使受眾在獲得娛樂的同時了解接納了其國家的種種文化,這些文化傳播符號迎合了現代社會的價值取向,引起了不同層次受眾的共鳴。
解碼分析―文化價值觀的接收:所謂解碼是觀眾將符號還原為信息或意義達到理解和接收過程,也就是理解或接受語言表達出來的意義,解碼是符號傳播最重要的階段,是觀眾對這些符號的理解和接收。美食類影視作品會給觀眾一種直接的感受,通過聲音和色彩畫面給觀眾以強烈的現場感和沖擊感。比如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編碼者意圖通過飲食來展示普通中國人的人生百味,反映傳統的文化傳播符號,這些符合現在的社會價值取向,引起了受眾的共鳴。《舌尖上的中國》讓大家看到的是真正的大眾美食與平民生活而不是“烹飪學書”。再比如在韓國影視劇《大長今》中,通過編碼者的編碼,使韓國的美食、旅游、服飾、風土人情等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傳播,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增強了人們對韓國的好感,大大提高了其國家形象,得到了文化認同。
在影視文化作品的傳播過程中,傳播者要提前將所要傳播的內容進行“編碼”,受眾者要根據個人不同的思考方式對其進行“解碼”。需要注意的是,傳播者在進行所傳播內容的編碼時,必須要向受眾表達清楚,使受眾接收到的信息是清楚明了的,不能模棱兩可,因為受眾是整個過程的主導者,受眾者為了滿足自己某種興趣或需求,積極主動的尋求傳播的信息。美食類的影視文化作品同樣如此,“民為食為天”,美食是電影橋段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在美食的誘惑和電影魅力的結合,就算是再壓抑的情節,只要有它的出現就會立刻重新喚起觀眾的觀看欲望。品味美食中又不忘感悟人生,在五味雜陳中體會百態人生。當我們觀看美食類影視作品時,整個傳播過程都離不開符號這個傳播媒介。
語言符號:美食類影視作品中大量出現的語言符號主要是字幕,尤其是在紀錄片當中,能更好的為受眾的表層解碼提供幫助,并且其語言符號是相對具體的。影視作品傳播中的語言是具體的,是一種表象、表義的符號,不僅表現在語言表層,而且表現在語言深層。首先來說紀錄片,對于《舌尖上的中國》來說,最重要的聲音就是旁白,配音員通過對語言的把握,來引導受眾對作品的接收和理解,在觀看美食畫面的同時還能思考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對于《大長今》這種影視劇來說,任務對話語言最為重要。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任務性格、形象,都需要不同的語言特色來區分和支撐,這樣能更好的使受眾理解和接收所要傳達的信息以及提升認同感。除了作品中人物的聲音還有食物制作過程的聲音,以及背景音樂的聲音,能夠讓觀眾產生一種現場同步感。
圖像符號:在影視作品的畫面當中,食物的拍攝畫面和色彩的調節對比度最能保證在視覺上達到垂涎欲滴的效果。這些色彩艷麗的圖像是編碼取得成功很重要的關鍵點,圖像符號是在美食類影視作品中最直接、最能使受眾產生共鳴的傳播媒介。這也是電視媒體相對廣播媒體的優勢所在,更直接、更鮮明、更方便受眾接受。受眾眼中看著那些色彩鮮明、圖像高清的畫面,耳朵里聽著烹飪美食所發出的特有的誘人聲音,在視覺和聽覺兩個感官上都能讓受眾得到滿足,從而達到所要傳播的目的。
文化符號:影視作品中除了美食,還會傳播大量的文化符號,比如北方臘八節做臘八蒜、過年包餃子等,就運用了文化符號,都通過美食傳播了某種意義和信息,滲透出了比美食本身更深層次的意義。美食類的影視文化作品把美食與情感結合起來,這有助于受中國對此進行深層解碼。受眾通過解碼去對比各國影視作品里對美食的表現方式,來感受他們對“吃”的不同態度,從而了解到他們不同的文化,這也是美食類影視文化作品的編碼者所想要傳達給受眾的最重要的東西。
傳播者的出發點是想通過影視作品來傳播其所要表達的文化以及價值觀,所以在內容編碼上得充分考慮到內容與受眾情感維度的融合,這能更好的傳播其文化和價值觀,是產生良好傳播效果的關鍵。影視作品必然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然而在美食類影視作品中并不局限在食物本身,二是傳遞出更為豐富的內容,比如作品中的親情、友情、愛情彼此呼應,感覺、記憶、夢想也常常交織其中,借助美食這一領域來解決歷史、文化、社會等問題。推廣有關世界上不同地區飲食文化的知識,讓觀眾看到了“人與社會的關系”,看到了“吃的文化”。媒體時代使影視傳播得到了更好的發展,影視文化的傳播更加自由了,一改從前傳播的地域性界限,拓寬了傳播渠道,使傳播的范圍不斷擴大。受眾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傳播平臺,將影視的傳播內容進行擴散。
[1] 李紅薇.影視傳播對受眾選擇信息的影響.電影文學.2010
[2] 胡建國.郭霄珍.基于霍爾編碼解碼理論的黃梅戲跨文化傳播研究.攀枝花學院院報.2013
[3] 劉新業.新媒體環境下的影視傳播變革.沈陽大學學報.2011
[4] 林剛.郭媛媛.基于霍爾“解碼”理論的電視節目青年受眾立場探析——以《爸爸去哪兒》為例.北京青年研究.2015
[5] 張晨光.以“編碼——解碼”理論審視《大國崛起》.青年記者.2009
李可,女,山西人,成都體育學院新聞系研究生。
I235
A
1672-5832(2016)06-00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