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四川師范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68)
培養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幾點思考
張麗娟
(四川師范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68)
語文素養是語文新課程的一個核心目標概念,對其內涵的理解和界定,是一個關系到語文課程如何具體實施的重要問題。對這一概念的認識直接影響到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和提高,關系到語文教育的成敗,進而影響整個教育在育人方面作用的發揮。如何認識語文素養?當前小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現狀是什么?現狀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些都是本論文需要探討的。
語文素養;小學生
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第一次對“語文素養”的明確提出,到2011年課程標準的正式頒布,教育界對“語文素養”地探討已歷經了十余年。由最初的對其內涵地討論到現在對如何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策略研究,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和一線語文教師都給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但是在理論與現實之間還存有差距。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教師還是擺脫不了固有的教學觀念,“機械學習”、“答題技巧”、“題海戰”依舊充斥著整個教學過程,使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布滿陰霾。長此以往,必將影響語文的教學質量,制約著語文在育人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對此,我們有必要對現階段小學生的語文素養現狀進行分析與整理,根據所存在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對策,從而指導教學實踐,為全面提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作出努力。《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素養的內涵揭示中,厘清語文素養的真正含義,指出語文素養是原有概念地豐富與發展,是一全新的理念,語文素養是學生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一個動態實施過程,它貫穿于教育始終。
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對語文素養做出了研究和解讀,進一步細化了語文素養的內容,提出了一些新觀點,比如李良品從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來解讀語文素養的基本內容。
筆者認為語文素養本身是一個復合概念,那么我們在對語文素養進行界定的時候就是要去分解它本身所包含的關鍵要素: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與習慣。這樣就會相對清晰一些,在小學生的語文學習中我們要注重這幾個方面的相互聯系與融合,讓學生學會建構,建構的最后結果就是素養。素養最關鍵的是平時的養字,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日月積累才能夠完成。
1.1 語文素養的層次分析
把"語文素養"的內容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分為六個層次:
第一,必要的語文知識。離開知識的能力是不可設想的,輕易否認語文知識對語文學習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容易使語文教學走向非理性主義的誤區。在小學階段,教學一定的漢字音形義的知識、基本的語法和修辭知識、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結構知識、基本閱讀和寫作方法知識等,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豐富的語言積累。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一篇篇具體的范文,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語言材料,在量的積累基礎上產生質的飛躍。掌握3500個左右常用字和漢語常用書面詞匯,背誦一定量的語段和優秀的詩文,閱讀一定量的課外書籍,這是形成語文素養的基礎。
第三,熟練的語言技能。熟練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為一種能力。語文教學必須在大量的語言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查字典、朗讀、默讀、說話、聽話、作文、寫字等基本技能;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和常見的語言表達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維方式,善于把自己獨特的思維結果用規范的語言進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備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第四,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教學必須牢記葉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教學中要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如,勤查工具書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認真聽講的習慣,書寫整潔的習慣。
2.1 小學語文素養現狀
通過觀察調查、學生考試出現的普遍情況,發現學生在語文書寫、口語表達、語文閱讀與寫作方面存在一下問題:
我經常在朋友圈里看到作為老師的朋友們她們發的學生的試卷和平時作業情況,好多字體歪歪扭扭,老師根本就看不清楚學生寫的啥字,哪怕是看清楚寫的字,也發現好多是錯別字,在語文漢字書寫上和漢字積累上學生不注重平時的積累,中國漢字屬于中國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中小學生又是國家未來的棟梁,如果連我們國家的字都寫不對,連基本的正確性都達不到的話,真是讓人憂愁。
口語交際教學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面對信息社會和經濟社會的需要,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需要與人交流,處處需要我們有著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僅會寫,更要會說!口語交際能力事關學生在現實生活與人的良好交流。但很多學校和教師把口語交際教學當作教學的附庸、課堂的點綴,甚至眼光從未顧及并正視過它。它成了語文教學中可有可無的內容。
語文閱讀方面學生讀書讀得很少,閱讀能力欠缺。當前,語文閱讀寫作輔導班非常盛行,小學生假期上閱讀寫作輔導班的學生非常多,試問,倘若孩子自己沒有讀書,無論老師用什么樣的閱讀技巧,孩子自己頭腦里沒有讀書知識的積累,怎么能夠從本質上去提升?我想想要從本質上提升孩子的閱讀能力最管用最有效的是讀書。
2.2 語文素養現狀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整個一個大的評價機制。受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小學教育初中化現象越來越嚴重,老師追求升學率,家長追求孩子目前的優秀,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是拿分數作為評價孩子是否優秀的唯一指標。因此,在成績上追求的多了,花費的時間多了,給孩子自由閱讀的時間就少了。孩子沒有充足的時間去閱讀,怎么能夠打開視野,頭腦之中怎么會有豐富知識的積累?俗話說厚積才能薄發,沒有積累怎么能夠發揮出來?30多年前,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曾批評語文教學“少慢差費”,這種狀況至今未有根本的改變,原因之一是未能抓住培養讀書興趣這個“牛鼻子”。孩子小小年紀便被成績僅僅束縛住,何談讀書興趣?沒有了讀書興趣,我們的小學生讀起書來怎么才能夠快樂,沒有了快樂何談上學的意義?
隨著電子產品走進千家萬戶,電視、電腦、手機等極大地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書籍被置放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現在的年輕人經濟壓力相對比較大,對孩子失去了足夠的時間和耐心,看電視、電腦和手機的時間多了,看書的時間自然就少了,孩子從小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如何能夠熏陶出一個愛看書的孩子來?
根據以上對語文素養的現狀及現狀原因分析,試圖探尋出比較完善的語文素養策略,筆者以為想要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需要從兩個大的方面去做:
3.1 教師方面
培養小學生語文素養的核心就是閱讀能力。語文成績的關鍵也是閱讀能力。6-12歲是閱讀能力(即學習能力的基礎)長足發展的關鍵時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閱讀興趣;二是閱讀習慣。只有具備了這兩個條件,教師在學校要給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選擇,為學生的閱讀興趣的廣泛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要在學校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每天都要有計劃的讀書,就像吃飯喝水一樣,有對閱讀的極大的需求。另外教師在對學生的評價方面要做出調整,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目標,而不是讓學生每天學習大量的知識堆積在一起,有了知識沒有能力。
3.2 父母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在家里父母應該給孩子營造一個舒適自由的讀書環境,父母每天最好要讀書,家里為孩子備各種各樣的書籍,定期陪孩子去圖書館購買圖書,最好讓孩子去選擇,鍛煉孩子的能力。
父母對孩子的評價、期待與引導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家長對孩子的評價要多樣化,不能單純考慮成績,多從孩子角度出發,把孩子當成一個有自主性、獨立性的個體,在成長的道路上多和孩子商量,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
總之,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需要家庭與學校的友好合作,教育道路上需要我們每個人付出我們的耐心與愛心。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都需要給我們的孩子做個榜樣,我們平時不管在忙每天都要翻翻書看,和孩子一起看,素養是一點一滴的積累養成的,不是急于求成突擊而來的。
[1] 李良品.略論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J].語文教學通訊·20(3).
[2]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
[3] 雷實.談談語文素養[J].課程 教材 教法,2004,(12).
[4] 韓雪屏.語文教育的心理學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64.
張麗娟(1986-),女,漢族,河南濮陽人,碩士,四川師范大學,小學教育。
G622
A
1672-5832(2016)06-0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