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玉梅
(門源縣教育局 青海 門源 810300)
激發學生興趣是歷史教學的關鍵
詹玉梅
(門源縣教育局 青海 門源 810300)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是說,學生要學好一門學科,首先得對這門學科感興趣。當學生對某門學科發生興趣時,他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積極參與意識就會被激發起來。作為歷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我意識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形成教學過程的良性循環,大大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在歷史課上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始等于成功的一半”,設計一節好的歷史課導語,就像京劇舞臺上名角的第一個亮相,“亮相”的成功就會博得滿堂的喝彩。在教學實踐中,我根據不同的內容設計不同的導語,或唱歌,或講故事,或引用詩詞,或設置懸念……如我在教學《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我就引用《三國演義》中的語言并模仿說書人的口氣這樣開始“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很容易被吸引,也容易掌握這一時期的特點,便會帶著輕松的心情走進課堂·愉快地接受新知識。
一位美國的教育學家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由于歷史學科知識的相對固定性,學生學習歷史感覺比較枯燥,這就要求歷史教師應努力挖掘教材,增添教學內容本身的趣味性,讓學生學的輕松愉快。如我在講中國古代歷史人物屈原時,我就和學生一起講講在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故事,再和學生背背“路漫漫豈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詩句,這樣學生變“苦學”為“樂學”.知識面豐富了,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果極佳。
人類歷史是一幅極其生動的畫卷,歷史教學就是對這幅畫卷進行感知、體驗、玩味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內心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已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學生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尤為強烈。”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做真正的主人,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和主體地位,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創設多種學生參與機會,如質疑、討論、辯論、講故事、寫心得、說體會、唱歌、一句話模擬、情景劇表演等,這樣讓學生積極投身于學習之中,思維一直處于活躍狀態,變“強學”為“愿學”,從而對歷史課更感興趣。
初中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易常時間集中,如果歷史教師采取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模式,并且表情呆滯、語言呆板,學生肯定會“開小差”,不注意聽講,所以要想吸引學生,教師的教學語言必須力求幽默、生動、詼諧,這樣才能緩解因緊張、雜亂、沉悶、尷尬而失去教育意義的情境,從而創設一種新的具有積極意義的氛圍,學生也就不會排斥和拒絕學習歷史,“親其師,信其道”。
新課程標準理念要求學生直面生活,直面社會,因此歷史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出“象牙塔”,充分利用本地優勢,開辟第二課堂,拓寬學生視野,如走訪鄉土名人,與他們親切交談;參觀聞名于世的古跡遺址等等。
現今的歷史教學,簡單的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已經顯得力不從心了,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師要充分利用幻燈、錄音、錄象、計算機等電化教學,拉近久遠的歷史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理解更為全面、更為直觀,更為具體。 綜上所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于優化歷史課堂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促進了全體學生綜合索質的全面協調發展。因此,教師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來吸引學哇,激發學生的興趣并把學生的興趣轉化為長久的動力。
G633
A
1672-5832(2016)06-01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