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男 王 英
中西美術比較
劉嘉男1王 英2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東西方是迥然不同的兩個世界。中西方的藝術領域都極致綻放又各具特色。美術是藝術中的一大重要領域。在中西方美術作品中,它們的視覺印象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與不同的歷史傳統(tǒng)、民族心理、哲學思想是離不開的。中西方美術的不同,也反應出各自的文化內(nèi)涵。
人與自然 主客觀
中西方美術在藝術形式和內(nèi)容上有許多相似的共同點,如主題的選擇,以及對于形式美的追求和重視等等。但中西美術在各自發(fā)展過程中,在思維理念上、藝術觀上卻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在傳統(tǒng)審美觀念上也有所不同。西方藝術認為人是自然的中心,人與物都是宇宙的本體,人與物是并列的關系,人只能站在與自然一定的距離之外,借助自己的主觀能動因素去理解和把握自然的美。而中國傳統(tǒng)藝術則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宇宙密不可分,是一種有機和諧交融的關系,也就是“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觀點。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圈內(nèi),其各自文化流淌著各自母體文化的血液,表現(xiàn)出的意蘊品位也大相異趣。
中國美術所謂的言志論就是指畫中自然意象表達人的志向,意境論是指在畫作中要追求一種意趣和境界。因為中國人的觀點是天人合一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和人都是相通的。人的“情”和“理”與自然的“意”和“境”,也即人自身的靈性和自然萬物的靈性都是相通相感應的。所以在中國美術作品中的線條、色彩和人的心理之間必須要和諧,整個作品表現(xiàn)的是整個人格。
西方的摹仿論是主流。摹仿論這種思想在西方人文學科中的絕大多數(shù)場合都是通用的,可以用一個道理去套用和解釋。由于西方人追求人戰(zhàn)勝自然,所以對于自然的描畫刻求達到對自然的征服,力求將自然的形貌完全刻畫下來。西方的摹仿論的內(nèi)在東西是與科學接近的。比如大家熟知的意大利畫家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他將這幅畫的結(jié)構(gòu)完全用科學的方法處理。首先用三角形的構(gòu)圖將耶穌的門徒分為四組,使得層次感凸顯。其次,畫面有中心點,可以使人們的視線最終落向畫家想表現(xiàn)的那一點上。此外還運用了透視、色彩學等各方面的知識。
基于西方更傾向于科學性的藝術觀,我們自然就能看到,中國的美術、繪畫,主觀性很強;而西方則注重和強調(diào)客觀性。辜正坤教授認為大體有五種情況:主觀的、客觀的、主、客觀同構(gòu)的、主觀多一點、客觀多一點的。中國藝術重經(jīng)驗性,也就是感性、印象性、感悟型。與此對應,西方藝術當然也有感性特點,但更重理性探索,包括概念歸類、邏輯推導等。美術、電影、小說,都會有這種差別。中國畫家作畫時并非完全描畫客觀事物,而是往往在這些事物上加入了主觀的感悟。中國畫家在畫眼前的一座大山時,可以天馬行空般地自由作畫,可以把這座大山遮住的另一面的東西,比如大河、帆船、人家、遠山等一一畫出,就像俯瞰大地作畫一樣。西方則基于精準描摹客觀事物而衍生出焦點透視。從而達到透視效果、立體效果。但中國人則不同,甚至有時會反對。所以西方人從幾何學的角度出發(fā),畫面很精密,他們看中國人的畫時會覺得是亂畫,想怎么畫就怎么畫。散點透視是中國人的方式,指有若干個焦點,是多元的。所以我們就能看出,中西美學的發(fā)展方向,實際上也是整體中西文化發(fā)展的方向。人類最初只能描繪看得見的東西,包括語言和圖畫,這屬于物質(zhì)層面,而當我們開始努力描摹和感悟視線遮擋之外的東西時,則表現(xiàn)出人類心靈想要追求物質(zhì)之上的一種追求自由的精神,這是意識自由的一種表現(xiàn),也是人類從自我解放出來的一種形式。慢慢就有了超越性的精神。中國人藝術上的超越精神造就達到了很高的程度??梢酝ㄟ^簡單的線條來體現(xiàn)更深層的甚或形而上的領域的東西。正如中西方的語言,西方語言必須要有主語、謂語,有個動詞將句子成分連接起來。中文的句子,動詞在哪個位置都無所謂,在主語的位置上就是主語,在謂語的位置上就是謂語,位置非常靈活西方語言有邏輯性的單向透視,正如眼睛直視前方,只能看到一樣東西。西方人無法擺脫這種生理上的局限,而中國人早就擺脫了這一點,可以同時看到幾個地方,這也是一種自我解放。中國人的透視是一種情理性的透視,用自己整個心靈去透視,所以中國畫家不是簡單地再現(xiàn)事物,而是主觀地再造事物。而西方藝術家也越來越看到這一點。因為照相機的出現(xiàn)使西方繪畫走進了一個死胡同。所以物極必反,20世紀以來,西方的美術思想開始轉(zhuǎn)向東方。西方美術開始追求東方的反機械的平面感很強的藝術,這可以幫他們走出死胡同。所以1956年張大千去拜訪畢加索時,畢加索認真地說:“我最不懂的,就是你們中國人何以要跑到巴黎來學習藝術!這個世界上談到藝術,首先是你們中國人有藝術,其次是日本的藝術。當然,日本的藝術又是源自于你們中國,第三是非洲的黑種人有藝術,除此之外,白種人根本無藝術。所以我最莫名其妙的事,就是何以有那么多的中國人、東方人要到巴黎來學藝術?”這體現(xiàn)了西方美術向中國美術學習的一個走向。
[1]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較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趙向東,鄒妍.中西美術觀念與表現(xiàn)斷想[J].理論界,2012(03).
(作者單位:1.大連外國語大學;2.煙臺大學)
劉嘉男(1992-),男,滿族,遼寧錦州人,大連外國語大學,碩士,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跨文化交際、文化教學等;王英(1992-),女,漢族,河南膜陽人,煙臺大學,碩士,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跨文化交際、文化教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