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如
(河北大學 河北 保定 071000)
推進京津冀區域低碳經濟發展
江小如
(河北大學 河北 保定 071000)
為了應對全球變暖以及生態環境惡化的局面,發展低碳經濟是當代社會的趨勢。為響應低碳經濟發展的號召,許多國家開始發展以新能源的開發和使用為代表的低碳經濟,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背景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積極采取節能減排措施,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京津冀地區近幾年積極響應號召,發展低碳經濟,確保綠色發展,節約資源,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考察并研究影響京津冀地區低碳經濟發展的因素就尤為重要。本文提出相應的策略,多層面地推進京津冀區域低碳經濟的發展。
低碳經濟;碳排放;經濟增長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和現有的高碳經濟模式的開創者,率先在世界上高舉發展低碳經濟的旗幟,成為發展低碳經濟最為積極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低碳經濟”的概念于2003年英國在《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的白皮書中首先被提出,概括來講,低碳經濟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低碳經濟是創造更高的生活標準和更好的生活質量的途徑和機會,也為發展、應用和輸出先進技術創造了機會,同時也能創造新的商機和更多的就業機會[1]。
低碳經濟主要是三低,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通過能源減排技術的創新,調整產業結構,改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來踐行科學發展觀。低碳是在應對溫室效應、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提出的,代表一種新型的具有可循環性、生態性、可持續性等特點的生產生活方式,更是經濟結構、能源消費、社會生活方式、技術等方面的理念變革[2]。
2.1 京津冀地區環境現狀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的環境污染也在不斷加劇,各種環境污染現象層出不窮,大氣污染問題尤為突出,阻礙著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安全。最近兩年嚴重的霧霾天氣困擾著我們,污染物已經成為生活中的常態。在2013年城市PM2.5污染排名榜上,接近92%的城市的空氣PM2.5年均濃度達不到國家標準,高出國家標準一倍以上的城市多達三十二座,嚴重的霧霾天氣給京津冀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的健康造成了非常嚴重的不利影響,因此,發展低碳經濟是京津冀地區應對霧霾的現實要求。
2013年京津冀地區PM2.5濃度平均為106微克/立方米,超過標準2倍。北京市2015年的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7.42,在74個城市中位列倒數第11。2014年,京津冀地區能源消費總量占全國的11.3%,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71.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其中河北省高達88.6%。2015年,京津冀地區13個地級以上城市達標天數比例在32.9%~82.3%之間,平均為52.4%,比2014年上升9.6個百分點。
2.2 京津冀地區低碳經濟發展環境
1997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節能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3]。2007年,《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中提出三大目標,一是加快技術研發和制度創新,二是優化能源結構,三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經濟結構的調整步伐要加快,經濟發展要向速度要效益、向總量要質量,做好節能減排相關工作,大力推動低碳發展。《中國低碳發展報告(2014)》中提出了2017年京津冀地區碳排放量比2012年減少1.22億噸的絕對量減排目標,這對于京津冀地區而言具有較大壓力。河北5年削減鋼鐵產能6000萬噸,燃煤削減4000萬噸以及細微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25%以上。
3.1 以協同創新為支撐,整合區域創新資源
“加快北京中關村和天津濱海高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打造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京津冀協同發展從根本上講要靠創新驅動,集聚高端創新要素,促進科技創新資源和成果開放共享,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加強區域間資源合作,消除區域間信息資源的閉塞狀態,在勞動力流動方面體現自由、自愿的原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注重品牌效應,擴大市場,北京的“中關村”,保定的“中國電谷”都是體現。
3.2 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升級
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改善能源使用狀況,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節能意識,支持公眾參與環境管理,這是實現一體化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追求。加強綠化碳匯能力,碳匯就是指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CO2儲存在生物碳庫之中,綠色植物還能吸附減少苯、硫化氫等有毒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截留粉塵,阻滯揚塵,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綠化覆蓋率每增加10%,可使空氣中PM10含量降低3%左右,總懸浮顆粒物下降15%~20%[4]。河北省經濟是典型的資源能源依賴型,消耗的是全國1/12的能源,創造的是1/20的GDP、1/34的財政收入[5]。京津冀城市能源以煤炭為主,且煤炭消費總量不斷增長,環境污染狀況加劇。北京市多措并舉治理霧霾,特別是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車企業,加快提高汽車尾氣處理技術,加速車用燃油品質的提升[6]。
3.3 構建促進產業低碳發展的政策機制
政府干預形成統一的政策導向,京津冀地區要從區域整體層面統一協調,建立全區域統一的綠色低碳發展體系與行政管理制度,完善區域空氣污染監控布局與區域緊急相互響應預案,突破區域行政壁壘,有效實現區域政策導向統一。
3.4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和低碳自主品牌,普及綠色教育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7]。普及并加強綠色低碳教育是發展綠色低碳的基礎,深化京津冀地區當地綠色教育課程體系,堅持用全球視野看待問題,借鑒國內外知名高校的經驗,形成完善的綠色教育課程體系,用實際行動作出回應,推進綠色教育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積極影響。
[1] UK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2003.
[2] 辛章平,張銀太:“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城市發展研究》,2008年第4期
[3] 孫乾.低碳經濟視角下京津冀產業分工合作探討[D].河北:河北經貿大學,2011:13、14、25-26.
江小如(1991-),女,河北省邯鄲市涉縣,河北大學研究生在讀,人口經濟學。
X21
A
1672-5832(2016)08-01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