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智敏
淺論女性地位的演變與對女性作用發揮的影響
彭智敏
眾所周知,在中國文明史的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女性在人類活動的歷史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輝煌,封建社會時期的慘痛和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復蘇和崛起。在這一過程中,女性的地位的演變對女性作用的發揮以及對社會進步有著怎樣的影響,本文將簡單就此問題進行闡述。
女性 地位 演變 作用
從開天辟地以來,人類就因體格和生理構造的不同而被劃分為男性和女性。男性是勇猛剛強的代言人,而女性則多以溫柔善良的形象示人。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女性的地位經過了三次演變,這些變化,對女性作用發揮的影響巨大,同時,對社會的發展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在原始社會,由于極端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是氏族,血緣關系是維系氏族成員的紐帶,他以人人平等,互相保護,性別和年齡進行分工,青壯年男子擔任狩獵、捕魚和防御野獸等任務,婦女擔任采集食物、燒烤食品、縫制衣服,養育老幼等繁重任務,老人和小孩從事輔助性的勞動,并且在生產起重要作用。從簡單的分工中,不難看出,婦女從事的采集比男子從事的狩獵有比較穩定的性質,是可靠的生活來源,具有重要的意義。她們是氏族組織中的重要成員,她們的活動是為了氏族集體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對維系氏族的生存和繁殖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婦女在氏族公社里占有重要的地位,普遍受到重視,而這樣的社會就叫做母系氏族社會。由此可知,在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女性受到男性的依賴和推崇。這是一個需要女性心靈手巧和溫柔的時代。男性的優勢在這一時期并不明顯,他們依靠女性們給整個種族在吃穿上貢獻力量,所以他們服從于女性的領導。可以說,這是人類歷史上,屬于女性領導的黃金時期。
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生產力的提高,人類的生活方式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在從事生產方面,新的生產工具——笨重的石器開始被使用,人類開始狩獵……而這些都讓男性的力量優勢被發掘出來,從而在生產中開始取代女性從事生產的工作,并且逐漸形成了“男性主導,女性從屬”的生活和社會模式。就這樣,隨著生產方式的變化,生產力和社會的發展,女性開始生活在了長達幾千年的“男尊女卑”的傳統社會時期。其中最有名的教條之一就是“三從四德”,三從是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沒有擔當起家庭經濟頂梁柱的女性們沒有過多的機會同社會接觸,女性的社會角色也逐漸消失,唯一能展現自己才能的舞臺就是家庭,而為了滿足于那個時代的畸形的審美觀念,迎合男性和整個時代的審美標準,女性們不得不以自殘的方式來纏足。可想而知,處在傳統社會的女性地位有多么的卑微。這一時期的女性地位,受到生產方式及封建文化的影響,十分低下。女性沒有獨立自主權,從出生到死亡都是依附著和她們有關的男人們。
然而,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時代在不斷地進步和發展,女性們終于從封建文化壓迫中解放出來了。女性的存在受到正視,這正如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的那句話:“一人為大,二人為天,婦女能頂半邊天。”根據國家統計局網站公布2014年中國經濟數據顯示,2014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達136782萬人。其中,男性人口70079萬人,占比51%;女性人口66703萬人,占比49%。由此可見,從數量上看,女性的確是占了全國人口的一半。當然,除了數量上體現“半邊天”的事實以外,其實,女性能發揮的積極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甚至一些西方的評論家們用了這樣一句話高度評價女性的價值——21世紀將是女性領導風格占主導地位的世紀。這句話至少表明了和我們女性有關的三個事實:一是女性干部能夠發揮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大;二是女性干部有著自身存在的優勢;三是女性干部的親民形象受到民眾的喜愛和支持。
為了更好地保障婦女權益和女性干部的參政比例,我們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為此提供了強而有力的制度保障。如,1992年通過的《婦女權益保障法》規定,各級人大代表中必須有一定數量的女代表,并要求逐步提高女性代表的所占比例,要求重視培養選拔任用女性擔任領導干部,婦聯可以推薦女性干部,為女性領導干部的選任創造了更加良好的條件。1995年,中央組織部、全國婦聯共同商討如何培養選任女性領導干部的問題,并提出了20世紀末女性領導干部的配備要求,即基層黨政領導班子中應該至少配備1名女性領導成員,省級、州級、縣市級黨委政府必須有超過50%的部門配備女性領導成員。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了《婦女權益保護法》,將男女平等作為我國的基本國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十八大報告也明確提出“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為新時期婦女兒童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總的說來,中國女性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最終走向了獨立和解放。女性獲得了與男性同樣的社會屬性,不僅如此,女性正以其獨有的性格元素給這個世界增添了一抹柔和的色彩,這使得女性的形象正在日益變得清晰而且深入人心,得到了大眾和社會的認可。我們相信,在未來,中國女性將在祖國的繁榮發展中承擔更加重要的責任,也必然為社會的進步提供更多的動力。
(作者單位:貴州省黔東南州中共鎮遠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