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陽
基礎性學科專業高校畢業生就業結構與培養方向的新思考
——以“英語+”為例
陳 陽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多元人才觀”開始被各個用人單位所認可,原本單一的人才培養方向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與市場的需求。本文主要以英語專業為例進行分析,通過對英語專業學生就業的行業、地域與目前市場對于英語專業的招聘需求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找到目前高校基礎性學科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原因與解決對策。
高校就業 基礎性學科 培養方向 英語+
2016年9月下旬,各大高校拉開了校園招聘會的帷幕,各個用人單位也開啟了“搶人大戰”。但是,就目前的簽約統計與用人單位進行情況來看,基礎性學科的如英語、物理等專業的就業形勢并不樂觀。瀏覽各大高校的就業網,我們不難發現相對于計算機、通信、金融等技術含量較高的應用型學科,物理、化學、哲學、歷史、中文、英語等純基礎專業招聘人數寥寥可數。
2016屆我校英語專業學生在畢業時有24%的學生選擇在教育行業從事工作,我校英語專業學生在就業時主要分為兩個方向:1. 以英語為專業;2. 以英語為工具。以英語為專業的,主要就是翻譯(包括職業筆譯員和口譯員,包括各國家部委參公單位事業單位的外事工作人員,包括企業in-house翻譯等等)、編輯和記者(出版社、報社、電視臺、網站的英文編輯)、教師(尤其是高中和大學教師)。這類工作,對語言的要求很高,此外有的要求有一定的翻譯能力,有的要求有學術研究能力;以英語為工具的,包括一系列有其他行業背景,只是以英語作為一種工作中交流用的語言的職業,比如外貿、金融、法律、旅游等。真正能夠從事與英語相關工作的同學并不多,絕大部分(70%-80%)的同學找的都是銷售、公共管理或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信息傳輸或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管理培訓生、房地產業等對專業不怎么限制的職位。(如圖1)
英語專業是一門純文科,工具型的學科,作為一門專業它已經完全跟不上社會的需求了,曾有專家提出“純英語專業早就該給淘汰,未來需求為零。”的觀點,這個觀點雖說有些悲觀但是確實也對英語專業的培養方向亮出了警示燈。
隨著高校擴招,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也相伴而生。與應用學科學生比較,基礎學科學生就業競爭力相對較弱,就業情況更加不容樂觀。因此,在高校英語專業的培養方向上應迎合市場的需求,開設一些能夠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課程。
在與2016屆英語專業畢業生進行座談會時,很多同學提出希望多開設一些對外貿易、英語語言文學、電子商務、世界歷史等相關專業的課程,將英語與一門實用型的課程所結合。在對2016年9月-12月的各大用人單位與企業針對英語專業的招聘需求分析來看,有85%以上的用人單位(特別是沿海企業與一線城市)希望招聘到一些有英語基礎并且能夠熟悉電子商務、對外貿易、運營、金融、旅游、醫學、科技等方面的知識。也就是說“英語+一門實用型課程/行業”是符合社會需求(包括行業需求)與學生個人需求的,以此類推,傳統的“基礎性學科+一門實用型課程/行業”的培養方向已經是當代大學所必須重視的一個關鍵點。它能夠使得本校的專業在同等專業的競爭中增添一些競爭力與亮點,普通本科高校畢業生想要在同等專業同學之間脫穎而出就必須熟練掌握一門與社會需求迎合的專業技能。
早在2009年就有專家學者指出“高校的發展和專業規劃要面向社會固然不容置疑,然而我們不能僅面向短期的社會需求,更要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面向社會長遠發展。同時,高校還需與社會保持一定的距離,因為高校學科發展應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走在社會發展的前端,這樣才能為未來的發展提供動力,而這些都離不開國家的扶持和投入。”我們要想培養出一批符合社會需求的多元化與應用型人才,就必須遵循社會市場、遵循學生的學習需求,將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結構、學生的需求作為出發點,調整基礎性學科的培養方向與課程設置,這樣才能在就業大潮、社會大潮中不做溺水者。
[1]袁國女.就業前景慘淡引發基礎學科危機[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1-20(001).
[2]文秋芳.英語類專業實踐多元人才觀面臨的挑戰與對策[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2014.
(作者單位:陜西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