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 姚郭 培
“95后”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工作的調查分析
——以西南交通大學為例
商 姚1郭 培2
針對“95”后大學新生的鮮明年代群體特征,對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總體效果、教育內容、教育形式等方面開展了問卷調查。通過調查分析,說明“95”后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總體情況不容樂觀,存在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不能完全適應“95后”大學新生需求等問題,并從多方面和多角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95后”大學生 入學教育 調查分析
當前,各類高校都高度重視新生入學教育。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是學生邁進大學的第一堂課,它能夠幫助新生及時、科學的學習和生活指導,使他們盡快地熟悉、適應大學生活,完成從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系統了解所學專業及其就業趨勢,重視和逐漸認識自我及其自身成才的途徑,為日后的成長、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由此可見。大學新生入學教育這堂課上的好不好,直接關系到學生能否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和未來的發展,同時也關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取得實效。
每個時代的大學生都顯現出鮮明的時代印記,具有獨特的年代群體特征。隨著信息技術和工業化的發展,這種年代群體特征每隔數年就可能發生顯著的變化。如“95后”大學生的年代群體特征就具有鮮明的矛盾性:熱情開放又沉默孤獨;具有強烈的獨立意識但又具有很強的依賴性;樂于助人但又常常缺乏責任心;勇于奮斗但心理承壓能力又較弱;理性愛國但理想信念又不穩定等特點[1-2]。“95后”生的這種矛盾性群體特征導致其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更加多元化。因此,高校必須加強對各種年代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研究,查找大學新生入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為探索加強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實效性提供依據。有鑒于此,筆者針對西南交通大學多個學院的“95后”大學新生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以期掌握“95后”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現狀,找尋實效性不理想的原因,提出“95后”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工作的相關對策和改進措施,為學校更好地開展“95后”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工作提供指南。
“95后”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工作的調查研究采用無記名隨機抽樣的方式在大二學生中進行,并采取問卷調查形式開展,總計設計了11個問題,包括新生入學教育的總體評價,新生入學教育的內容、教學形式等多個方面。調查對象為全校17個二級學院中的6個代表性學院,包括土木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學院、藝術傳播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數學學院,涵蓋了工學、理學、藝術、管理等學科門類。共計發放調查問卷1000份,回收調查問卷923份,回收率為92.3%。剔除無效問卷86份后,有效問卷為837份,有效率為83.7%,其中男生470名,女生367名。抽樣調查學院及學生人數分布情況見表1。
在對“你認為新生入學教育對你今后的大學生活有無指導意義”的回答中,認為“有”的占55.7%,認為“不多”的占34.8%,認為“沒有”的占9.5%;在對“在新生入學教育時,你的態度是什么”的回答中,“主動接受”的占41.8%,“隨隨便便”的占50.8%,“消極被動”的占7.4%;在對“你對所參加的新生入學教育的整體評價是什么”的回答中,“很滿意”的占21.5%,“滿意”的占28.3%,“一般”的占47.2%,認為“差”的占3.0%;在對“如果你在新生入學教育期間可以選擇,你會干什么”的回答中,“寢室休息”的占21.0%,“外出活動”的占34.4%,“主動參加入學教育”的占44.6%。
從問卷調查結果可見,對于新生入學教育,有超過90%的同學持肯定態度,認為可以從中受益,能為自己日后的大學生活提供幫助。雖然新生入學教育在其存在性上得到了大多數新生的認可,但超過一半的同學仍是馬馬虎虎的態度應付了事。這部分同學的不認真和部分同學的抵觸情緒極大地降低了新生入學教育的實效性。另外,在面對“如果你在新生入學教育期間可以選擇,你會干什么”這一問題時,雖然有44.6%的同學選擇了“新生入學教育”,但超過一半的同學選擇了其他選項,可見新生入學教育的重要性并未被全體同學意識到。綜上可見,”95后”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情況整體不容樂觀。
“95后”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整體情況不容樂觀是否與入學教育的內容選擇不當有關呢?針對這個問題,調查問卷設計了多個問題。
對于“對于你的大學,你最希望了解哪方面的內容”可多選答案的問題的回答中,大學課程安排、畢業去向、行業工作待遇和前景等與自身學習和今后工作的相關內容較為關注,分別占到61.1%、49.7%、44.6%,但對校情校史、學校規章制度、大學生活規劃等關注程度不高。但這些又與其自身生活和學習息息相關,如何將校情校史、學校規章制度、大學生活規劃等生動的再現,吸引新生的學習興趣顯得非常必要。
在對“你認為哪些專題教育對你幫助較大”的回答中,有44.8%的同學認為“我的大學”目標規劃,32.1%的同學認為 “優秀學長面對面”和26.9%的同學認為“專業教育”等專題教育內容對自己的幫助最大,只有少數同學選擇“愛黨愛國知識教育”,“團學組織及團學活動教育”和“校史校情教育”專題。究其原因,新生對“愛黨愛國知識教育”和“團學組織及團學活動教育”專題在高中階段已經有了廣泛了解,而“校史校情教育”在高考填報志愿階段已經做了大量閱讀,因此,新生對這部分內容相對不感興趣,然而,這部分內容不可或缺,新生的認識深度、廣度和內心的接受度遠遠沒有達到我們期望的目標,因此,改進該部分專題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增加其教育內容的鮮活性非常緊迫。優秀學長面對面活動契合了新生渴望成功、渴望優秀的奮進心理,加之優秀學長的榜樣效應、示范效應以及采取的互動形式,因此該專題對新生有強烈的沖擊感,故而得到新生的高度認可。
在對“你認為在新生入學教育中,是否了解了你希望了解的內容”的回答中,69.6%的同學認為通過新生入學教育對自己關心的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基本沒有了解的占23.6%,完全沒有了解占6.8%。而69.6%認為自己對所希望了解的內容有一定了解的同學中,只有13.3%的同學認為自己已經充分了解了相關內容,這組數據反映出了我們新生入學教育的規劃設計尚有很多不當的地方。如何將新生入學教育規劃設計的更加合理化、系統化、規范化是我們入學教育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對于“新生入學教育效果欠佳的原因,你認為主要是什么”的可多選答案問題,55.4%的同學認為是入學教育內容枯燥無味、21.5%的同學認為是入學教育內容信息不足、39.1%的同學認為是入學教育的互動性不強,27.2%的同學認為是入學教育對自己沒有太大用處。這表明,新生入學教育的內容對“95后”大學新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影響最大。
從對“新生入學教育中,哪種方式給你的印象最深刻”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參觀講解和交流座談被大多數同學看好,分別占到39.9%和26.9%,而學習講座相較其他方式而言最不受學生歡迎,僅占13.9%,所以我們應當積極改進學習講座教育的方式。調查還表明,靈活的教學形式是增加新生積極性和參與度的重要手段。
在回答“如果可以選擇,你更希望誰來給你上課”的回答中,有39.8%的學生希望是“學長學姐”,因為可以更加貼近新生所處狀態,更加貼近新生心理。16.0%的學生希望是輔導員,44.2%的學生希望是學校專業教師,這樣可以更加客觀的了解到學校相關情況。從上可見,今后我們可以增加高年級學長學姐參與新生入學教育的比例,而不是僅限于校內教師。
在對“你覺得一學期過去,大學的主要壓力來自哪方面”的回答中,69.3%的同學普遍認為大學的壓力主要是學習之外,36.1%的同學認為來自于人際交往。這提示我們,在大學生新生入學教育活動中,應該大力加強“95后”大學新生人際關系處理等相關教育專題。
根據“95后”大學生新生入學教育問卷調查果,結合“95后”大學生的特點,對“95后”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提出了以下對策和建議:
(1)“95后”大學生有著鮮明的時代群體特點,新生入學教育應該貼合“95后”大學生的時代特征,與時俱進。
(2)新生入學教育應引導大學新生適應新環境,培養其獨立生活、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獨立奮斗的觀念。
(3)盡量避免單方面的灌輸式“教育”,轉向雙向互動式教育。通過志愿者活動、午餐會等各種聚會、現場咨詢服務和等互動形式來幫助新生盡快熟悉環境。
(4)專業前景和個人發展是“95后”大學新生普遍關注的內容,新生入學教育中應該強化相應內容。特別是結合學生個人家庭背景以及個人發展目標進行針對性教育尤為必要。
(5)新生入學教育中應強化人際關系處理藝術等教育內容,以及時間管理、情緒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內容。
(6)增加大學生活安全系列教育內容,如醫療、保險、消防、地震逃跑演習等和財產、人身安全等,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建立學生個人成長的安全責任。
(7)目標規劃、校史校情、專業教育三個專題應邀請學校學院相關領導或老師擔任,從宏觀的角度給予學生指導;資助專題、評獎評優等日常管理、事務性工作整合為“獎勤助貸補”專題,由相關輔導員擔任講解。
(8)將入學教育系統化、課程化,并在第一學期分階段實施,可將各種入學教育知識匯編成《學生入學教育課程》教材,在大一迎新時發放,通過對各專題或章節實施必修、限選、選修等設置,讓新生自由靈活地選擇接受教育,修滿規定學分者,入學教育可判合格,同時,這種教育管理方式有利于入學教育常態化,而不僅僅是新生入學前幾周。
[1]林良盛.“90后”大學生特點及其教育引導對策研究[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3):77~79.
[2]陳耿慶. 淺析”90后”大學生特點,構建和諧大學課堂[J].高教高職研究,2008(12):169~170.
(作者單位:1.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2.電子科技大學)
商姚(1975-),女,漢族,四川瀘州人,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研究生輔導員,講師;郭培(1988-),女,漢族,河北邯鄲人,助教,碩士研究生,現任電子科技大學輔導員,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