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利靜 李月娥
大學生宿舍矛盾的成因及其解決途徑
賈利靜李月娥
近年來,大學生宿舍產生矛盾的現象時有發生,有些矛盾甚至上升到你死我亡的地步,令人不寒而栗。和諧的宿舍環境,有助于大學生盡快適應學習生活,促進身心的健康成長。研究大學生宿舍矛盾的成因,有助于防范、化解矛盾,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
心理 健康 矛盾 成因 途徑
宿舍是大學生日常生活的第二個家,也是培養人際關系的重要場所,和諧的宿舍環境有助于大學生盡快適應學習生活,促進身體和心理的健康成長。但是,近年來,大學生宿舍產生矛盾的現象時有發生,有些矛盾甚至上升到你死我亡的地步,令人不寒而栗。大學生宿舍矛盾究竟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如何防范、如何有效化解,這是值得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者去探究的問題。
大學生宿舍矛盾是普遍存在又不易解決的難題,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對宿舍矛盾成因分析如下:
(一)宿舍入住人數相對較多
大部分高校的宿舍空間相對不大,學生人數眾多,本科生宿舍一般會住有4-8個人,同宿舍的人數越多,產生矛盾的概率也就越大。宿舍是大學生一個重要的活動場所,除上課之外,學生大部分時間會在宿舍休息,這就意味著大學生要在同一宿舍跟同樣的人朝夕相處四年之久。這種狹小的空間和漫長的相處時間,既容易讓同學之間結成深厚持久的友誼,也同時很容易使同學之間的矛盾不斷積累,從而導致各種不起眼的可以容忍的生活矛盾發生質變,突然間爆發出來,形成不可調和的矛盾。
部分高校宿舍晚上沒有強制熄燈的措施,這是產生矛盾的另外一個誘因。這種不強制熄燈的現象看似給了大學生很多的自由,尊重了學生的權利,但是引發出諸多弊端。許多同學趁著不熄燈,仗著自己年經體質好、精力旺盛,當夜貓子,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正如路遙寫的一本書的名字那樣——《早晨從中午開始》。他們往往經受不住不熄燈的誘惑,放縱自己,把白天和黑夜顛倒。這種不健康的作息習慣,不僅嚴重損害自己的身體健康,也嚴重影響到宿舍其他人的休息,從而引發宿舍矛盾。
(二)學生心智不夠成熟
有些學生心智不夠成熟,以自我為中心,與人相處不知道應當約束自己的行為,反而按照自己的任性行事。他們認為這就是自由。然而,這并不是自由,而是與自由相悖的任性。黑格爾說的好:“自由包含別的人也是自由的。”[1]只有在尊重別人的前提下,自由才是可能的。換言之,自由是對自我中心化的克服。宿舍是同學之間共同生活的公共空間,這就需要在做事情時考慮到別人的感受,給別的同學做其他事情的余地。而在大學生宿舍里,有些同學喜歡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們好像是永遠長不大的超齡兒童,心理不夠成熟,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由著性子做事,這很容易成為產生宿舍矛盾的導火索。
宿舍里的一些矛盾,很多是大學生不會與人溝通導致的。有些同學的一些事情在他自己看來很正常,他本身沒有注意到對他人構成影響,而受到影響甚至感覺深受其害的同學又不能采取與之進行直接溝通的方式,反而采取暫時忍讓的態度,這種做法不僅不會解決問題,反而使很小的問題積累的越來越大。有一天,矛盾終究以一種很激烈的方式爆發出來,而另一方感覺摸不著頭腦,不知道為何原因起沖突;當然,有時即使出現了溝通,一方可能根本不當回事,繼續我行我素,不做相應的妥協,認為妥協是對自己自由的損害,這種做法都會導致矛盾一步步地走向激化。
另外,電子產品(比如手機、電腦等)在大學生宿舍的普及,一方面使學生的日常生活變得更加豐富,但是,它會使同學之間的關系疏遠,引發人的自戀和對他人的冷漠。20世紀精神分析學家佛洛姆就發現機械產品對人的正常心理的扭曲,弗洛姆說,“他們對無生命機械東西的操作中所得到的刺激,比從生命的東西中獲得的刺激要大得多。”[2]21世紀的電子智能產品加重了這種對人的心靈扭曲的趨勢。在宿舍里,可以看到很多同學癡迷于玩自己的手機和電腦,對同宿舍的同學卻很冷淡。當與宿舍同學發生矛盾時,部分同學表現出對于修復同學之間關系的冷淡。對物的關注迷戀超過了對活生生的人的關切,這是宿舍同學關系陷入冷戰的一個隱蔽的原因。
(三)利益引發糾紛
利益引發的糾紛,也是宿舍矛盾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學校每年評獎助學金評優入黨的時候,是輔導員最感頭痛的時候,因為,僧多而粥少。這些評選活動注定會在學生中間引發矛盾,同宿舍的同學之間的友誼在此受到嚴峻的考驗。評優情況相對較好,因為不涉及金錢。評獎助學金則不同,金錢數目較大,它是很多同學都深切關心的“大事”。有些沒有拿到獎學金或是拿得少的學生會質疑評選過程的公正性;而有時評選情況可能會失控,個別同學在民主投票的過程中利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取獎助學金,這會導致獎助學金的性質發生變化,演變成赤裸裸的“搶錢”。原本關系良好的舍友都可能反目,變成不說話的陌生人。先是冷戰,后來會因為偶然性的問題促使矛盾升級。
(四)輔導員制度不夠完善
在高校,輔導員的工作往往瑣碎而繁重,很多輔導員負責管理七八百名學生,這使得輔導員很難有精力關注到每個學生及其生活細節。輔導員無法像任課教師那樣通過傳授知識擁有很高的威望,他們往往被學生誤解,一旦產生矛盾,輔導員的威信可能會降低,導致學生與輔導員之間關系的疏離。
在一般的高校中,分工明確,教師主管教學和科研,輔導員負責學生日常管理,這種分工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但是,部分高校,并沒有健全的輔導員制度,讓一些年輕的任課教師兼職當學生的輔導員或班主任,這使年輕教師疲于奔命,焦頭爛額,不僅沒時間備課搞科研,而且也沒精力管理學生。在這種情況下,當學生宿舍出現矛盾的苗頭時,輔導員有可能并不能立馬知曉,這可能會延誤把學生宿舍矛盾扼殺于萌芽的時機。所以說,輔導員的有限精力難以應對學生宿舍矛盾的多發性、突發性。
宿舍同學之間的和諧相處是大學教育管理的重要內容,有利于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及時發現、化解大學生宿舍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環節。
(一)控制學生宿舍入住人數
在條件許可情況下,盡量減少每個宿舍的入住人數。從理論上說,隨著宿舍人數的減少,產生矛盾的概率會相應減少。本科生宿舍以4-6人間較為合適。而有些高校的做法矯枉過正,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如安排博士生住一人間,但人畢竟是社會性的動物,需要交流,長期住一人間,容易引發學生的孤獨、郁悶、壓抑等心理疾病。作為大學生,不能因為與人相處會產生矛盾,就拒絕與人交流,和同宿舍的同學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是一種病態的行為,舍棄或恐懼與人相處同樣是病態的行為。
另外,宿舍實行強制熄燈措施,一定程度上能夠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大學新生剛從高中緊張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宿舍的不熄燈現象很容易誘發他們貪玩晚睡的壞習慣。實行定點熄燈措施,看似剝奪了學生們的自由,實際上這種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對于自覺性低的學生來講它是一種任性和放縱。如果說不熄燈尊重了喜歡晚睡的學生的權利,那么喜歡早睡且睡覺質量不好的學生的權利誰又來捍衛呢?剝奪了學生們在宿舍里的晚睡任性的權利,恰恰為宿舍學生之間的和平共處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倡導主體自我教育
宿舍是一個公共場所,一個健全的公共場所需要相互妥協、自我約束來維持。做事情、想問題,不僅要考慮自己的興趣愛好,而且要充分考慮到同宿舍其他人的感受和看法,即要從自我中心化中走出來,多換位思考。不能只顧自己不顧他人,或者把別人看作是自己行為的妨礙。另外,要在合適的場合做合適的事情。如果有人在看書學習,那么最好能有一個安靜的環境。如果大家都在玩,那么喧鬧就是允許的。
宿舍同學之間出現矛盾時,要及時大膽地溝通,不要一味地忍讓,等待他人的覺醒。否則,引發矛盾的同學很可能意識不到矛盾的存在。宿舍其他同學也要互相幫襯,共同解決矛盾,而不要分裂成小團伙,由兩人之間的矛盾上升到小團伙之間的矛盾。尤其同宿舍的同學一定不要把一個同學給孤立出去,當成階級敵人來對待,否則,問題可能發生質變,因為他缺乏伙伴,缺乏傾訴的對象,內心的壓抑找不到正常渠道發泄,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以激烈的方式發泄出來。畢竟大學四年給了矛盾積累、壓抑積累以充足的時間。如果矛盾實在無法調和,要積極地向輔導員反應,尋求幫助,比如調換宿舍等。
同時,節制對電子產品的癡迷,宿舍同學之間要注意互相關心。大學生也可以多參加學校舉辦的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轉移注意力,以實現由對物的迷戀轉向對“現實的人”的關心。
(三)妥善解決利益糾紛
正如上面所說,利益糾紛是導致宿舍矛盾的重要原因。在真金白銀面前,人很難保持超然的態度。在評獎助學金和各種榮譽時,輔導員要謹慎對待,抱著公平民主的態度處理,否則難以服眾。學校在制定評選規則時,同樣一個班級在大學四年期間(或是三年期間)應當按照同樣的規則來執行。有些學校因為某些原因突然改變規則,這極容易導致學生之間的矛盾,同宿舍的同學之間關系也會受到影響。對于落選的同學,應及時做好安撫工作。
(四)完善輔導員制度
在化解學生宿舍矛盾時,輔導員起著很關鍵的作用。那么應當如何來提高輔導員的管理效率和學生的滿意度呢?筆者認為,應當適當增加輔導員的人數,控制輔導員管理班級的人數上限。在高校中,人們往往關注師生的比例,而存在一個關注的盲區,那就是輔導員和學生的比例。筆者發現,在目前的情況下,輔導員人數較少,任務繁重,這讓輔導員不得不陷入疲于應對的困境當中。輔導員連學生宿舍都很難有時間一一走訪,對每個學生的情況都心中有數就更談不上了。尤其在那些分工不明確,任課教師還兼職輔導員的高校,要盡快建設一個健全、人數充足的輔導員隊伍,保證輔導員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
(五)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途徑和手段,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3]因此,高校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來促進大學生心理與思想、文化、身體等素質的協調發展。如系統地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及舉辦相關講座;利用校園宣傳媒介,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工作;重視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鼓勵教師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課堂;健全完善學校心理健康網絡;占領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陣地等措施,形成全方位、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網,以此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針對性、時效性和主動性。
總之,和諧的宿舍環境,有利于大學生提高生活適應能力,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形成健全的人格,增強生活幸福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共同、全面關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讓大學生的宿舍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方是上策。
[1]黑格爾著.賀麟等譯.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98.
[2]佛洛姆著.薛冬譯.惡的本性[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89:43.
[3]姜曉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J].職業技術,2007(18).
(作者單位:齊魯工業大學)
賈利靜(1985-),女,助教,研究方向: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