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國銘
(貴州師范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00)
淺談老子美學與莊子美學
——出世與入世
丁國銘
(貴州師范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00)
老子和莊子是我國古代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代表者。老莊是老子和莊子的并稱,也指老學與莊學的合稱。老莊學說具有非常豐富的美學思想,而其美學思想的核心是“道”,以“道”關注人生。道家主張出世,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強調心態平和,羽化成仙。
老莊;孔孟;美學;出世;入世
1.1 老子美學核心及內容
中國美學的起點是老子美學,而老子美學的核心內容和最高范疇是“道”。
“道”所謂的主要特點和內容包括幾個方面。一,“道”是原始混沌。老子說過:“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二,“道”產生萬物。我們耳熟能詳的那句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三,“道”是沒有目的,不以意志為轉移的。雖然道產生萬物,但它是無目的無意識的存在。四,“道”是運動的。它不是靜止不動的,正是這種運動,才構成宇宙萬物生命不息。五,“道”是有和無的統一體。《道德經》有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由此可見,道是老子美學思想中至高的哲學范疇,是一切美的源頭。最顯著的特點表現就是它的抽象性、自然性和混沌性。抽象性表明它是至高至美的普遍法則,混沌性則表明它是萬物美的生產者。另一方面,“道”具有“有”和“無”的雙重屬性。從作為“天地之始”的角度看,“道”是“無”,無規定性和無限性。從作為“萬物之母”的角度看,“道”是“有”,有規定性、差別和界限。天地萬物都是“有”和“無”的統一,“虛”和“實”的統一。正是有了這種統一,天地萬物才能流動,才能生生不息。
1.2 老子美學的影響
老子的美學思想,對中國古典美學的發展影響很大。比如“虛實結合”成為中國古典美學一條重要原則,藝術形象必須虛實結合才能反映對象的特點及內涵。宗白華說過:西方古典美學不同,中國古典藝術有虛有實,中國畫是線條,線條之間就是空白。而中國話很重視空白,如南宋畫家馬遠就因常常只畫一個角落而得名——馬一角,剩下的空白兵不填實,是海,是天,卻并不感到空。空白處更有意味。中國書家也講布白,要求計白當黑。中國園林建筑更是注重布置空間、處理空間。這些都說明,以虛帶實,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結合,這是中國美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宋代文人畫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2.1 莊子美學核心及內容
莊子的美學理念意味深長。聞一多說過,“莊子是最真實的詩人,他的思想本身就是一首絕妙的詩,讀《莊子》的人,定是知道那是多層的快樂”。
莊子美學的核心內容,是對于“自由”概念的討論,以及對于“自由”和審美關系的討論。莊子繼承老子美學的思想并加以個人獨到的見解。莊子認為,宇宙本體的“道”是最高的、絕對的美,而“美”和“丑”的本質都是“氣”。莊子的這一思想,對中國古典美學產生很大的影響。在中國古典美學中,“美”和“丑”并不是最高的范疇,而是屬于較低層次的范疇。在特定壞境和條件下“美”和“丑”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美”的事物可以是“丑”的載體,“丑”的事物也可以“美”的本體。但人們看重的并不是它的“美”或“丑”,而是它是否表現宇宙一氣運化的生命力。
莊子認為,“道”是客觀存在的、最高的、絕對的美。對于“道”的觀照,是人生最大的快樂。而這種“道”是超功力的,把人從欲望中解脫出來,莊子把其歸納為“心齋”、“坐忘”。其中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要人們從內心排除利害觀念。如果一個人達到“心齋”和“坐忘”的境界,也就達到“無己”、“喪我”的境界。這種境界,能實現對“道”的觀照,是高度自由的境界,《逍遙游》中有提及:“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從審美觀照角度來看,如果關照者不能擺脫實際利益考慮,就不能發現審美的自然,進而就不能得到審美愉悅。以審美創造來說,如果創造者不能從利害得失中超脫出來,他的精神就會受到壓迫,創造力就會大打折扣,失去創造樂趣和自由。所以對于“道”的本質理解是由內到外、由淺至深的過程。
2.2 莊子美學的影響
另一方面,莊子在《人世間》描繪了一大批身體殘缺、畸形、丑陋的人。他為什么要寫這些相貌丑陋的人呢?是為了說明精神自由的重要性。
一個人外表的光鮮、美麗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內在的“德”,內在的精神面貌。外貌的丑陋反而可以襯托出內在的精神的崇高力量。莊子《人世間》啟示人們擴大審美視野,注意從生活中去發現那些外表丑陋又具有內在精神力量的人。如三國時期蜀國謀臣龐統,其貌不揚,內心卻極其富有學識和內涵,輔佐劉備為蜀國打下江山立下汗馬功勞。
老子與莊子的美學代表了道家最高的美學體系。
道家主張出世,尊重生命、尊重客觀規律,追求自由。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順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態對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態對事。站得高一點,看地遠一點,對有些東西看得淡一些。這樣才能排除私心雜念,以這種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業,就會事半功倍。
另一方面,一個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觀、一味地不食人間煙火,而不去做一點實際的,入世的事情,到頭來也是“閑白了少年頭”。拿道家莊子思想來說,又何嘗不是入世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丟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于真正有價值的大事。他的心事冰冷的,因為他的心已經白熱化了。他為了深入這個世界,必須先走出這個世界,這就是道家的本色。
丁國銘(1991.01-),男,貴州師范大學碩士,藝術學理論專業。
B22
A
1672-5832(2016)08-0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