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 潔
(河北大學 河北 保定 071000)
農村籍大學畢業生就業發展難問題研究
荀 潔
(河北大學 河北 保定 071000)
在當今社會,學歷的高低已成為何人能力體現的特征之一,通過接受高等教育來實現個人價值已成了農村子弟走向成功的主要途徑,我國高校的逐年擴招,為廣大民眾提供了公平受教育的機會,但這并不意味著全國內不同層次的高等教育機會分配平等,也并不意味著在社會上就業機會的公平,農村籍大學畢業生都是來自底層的精英,都想憑借自己的努力實現自我價值,但其就業難直接影響著他們的發展,本文就這一問題進行分析研究,通過社會流動理論進行闡述,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調整此類社會不公的問題,使精英人才能人盡其用,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穩定。
農村籍大學畢業生;社會公平;社會流動
近年來,國家重點院校招收的農村籍大學生越來越少,普通高校里的農村籍大學生卻逐年增加,學者楊東平的調查結果顯示,高校擴招后,我國重點大學里的農村生源的比例自90年代開始不斷滑落,省屬地方院校新生中農村生源的比例竟高達一半以上,而在重點大學里農村生源卻在縮水,而且多數填報了學費相對低廉的一般專業甚至冷門專業,而在當今這個文憑社會,二類、三類院校學歷的競爭力日漸式微,再加上所學專業的限制,農村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和發展無非又多了一層限制。
2.1 社會流動理論。從一種社會地位向另一種社會地位,從一種職業向另一種職業的轉變的過程叫做社會流動。一個社會能夠創造更多的向上流動的機會,是社會充滿活力的象征,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社會流動中的垂直流動是指一個人從下層地位和職業向上層地位和職業的流動,或者從上層地位和職業向下層地位和職業的流動。如果一個時期內向上流動的頻率超過向下流動,說明社會在進步,反之,說明社會在倒退。每個人都希望向上流動而不希望向下流動。但每個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分布是不均勻的,只有那些具備一定條件的人才有可能上升,這個條件就是知識、才能和機會。
2.2 社會資本理論。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將資本劃分為社會資本、經濟資本、文化資本三種類型,并指出這三種資本之間是可以相互轉換。布迪厄提出,所謂社會資本就是“實際的或潛在的資源的集合體,那些資源是同對某些持久的網絡的占有密不可分的。這一網絡是同某團體的會員制相聯系的,它從集體性擁有資本的角度為每個會員提供支持,提供為他們贏得聲望的憑證。”社會資本以關系網絡的形式存在。
3.1 城鄉二元制結構的影響。當前我國城鄉二元制結構的矛盾突出,存在雙重二元結構,即不僅存在以現代工業為代表的傳統部門之間的經濟二元結構,同時也存在著以城市社會為一元與農村社會為一元的社會二元結構。諸如農民的社會、經濟地位不高、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懸殊、城鄉間教育資源分配不平等和社會保障差距等等,使農民長期處于弱勢地位,也極易引起農村大學生的自卑心理,使他們無法更好的融入大學生活,在求職過程中,會面臨著異于城市大學生的困境。這就要求農村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或者就業過程中,比城市大學生付出更多的努力。
3.2 就業環境。我國人口基數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仍處于初級階段,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現象進一步加劇。隨著我國高校連年擴招,畢業大學生人數已在逐年增長。再加上往屆沒有就業的畢業生,待業的畢業生數量很大,而需要應屆生的崗位是非常有限的,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變慢,就業彈性變低,崗位更新的速度變慢,大學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3.3 主觀原因。農村大學生好不容易能夠考上大學,都希望借此走出農村,扎根城市,給自己和家人更好地生活,所以好多大學生就業時只選擇待遇好、名聲好、工作條件好的單位工作,而農村大學生的自身綜合素質往往達不到工作單位的要求,不僅要求大學生的專業素養,更注重大學生的團隊精神、創新意識和很強的適應能力,所以一些綜合素質良好的學生干部在就業時更受歡迎,而農村大學生在就業時急功近利、焦慮自卑的心理會使他們缺乏主動性,把希望寄托在老師和家人的身上,無法根據自身條件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
解決農村籍大學生就發展難的問題,從社會、政府、高校和個人的角度,有以下幾方面的對策建議:
4.1 完善就業市場體系,營造相對公平的求職環境。國家應開設大型人才招聘會,完善農村大學生就業信息網絡,使將畢業的農村籍大學生隨時掌握準確、及時的招聘信息。健全就業立法政策,通過建立公平的人才選拔機制,讓農村籍大學生能夠憑借自己的實力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努力營造相對公平的求職環境。
4.2 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就業保障。政府加大財政和政策支持,增加大學生就業補貼,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就業,并對在基層工作的農村大學生提供生活補貼,繼續完善三支一扶政策,拓寬農村大學生就業渠道。為農村大學生建立一整套的就業保障制度,并向未找到工作的青年提供補助金,建立求職信息平臺,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機會。
4.3 高校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并與用人單位建立互動機制。學校應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通過舉辦講座、開授課程、舉行模擬相關就業活動等形式,培養大學生的綜合能力,使他們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己,對農村大學生開設心理輔導教程,來幫助他們調整心態,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高校應主動和用人單位推薦優秀畢業生,并與用人單位合作建立互動機制,為學生創造實習鍛煉的機會。
4.4 農村籍大學生應端正自己的就業心態,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農村大學生急于通過就業改變自己的命運,導致眼高手低,就業不順。應端正自己的心態,充分掌握就業信息,立足基層,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立業”的觀念,根據自己的實力和具體條件,理智選擇,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1] 劉志磊.轉型時期農村大學生就業問題探析.廣東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5.8
[2] 洪如霞、胡海.農村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對策探析.農業考古.2011.3
荀潔(1994.10-),女,漢族,河北省保定市,在讀研究生學歷,河北大學,人口經濟學方向。
G640
A
1672-5832(2016)08-0244-01